二战美军最美臂章,竟是为美英大兵打架时分清“敌我”设计的?!

今天止小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 止戈系新成员, 来自【止戈心选】的止小选。 新人登场,小选可没空手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

被美国老兵和收藏家评论为

“二战所有战区美军设计最好臂章”的故事。

开 课  啦

时间回到1942年。

这一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刚建立不久,

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仓促参战,

啥都准备不足,

就连夏季服装也不够,

史迪威将军只好同意

在印度当地购买一些凉爽的服装。

于是不打仗的时候,

短裤和轻便的丛林衬衣就成了士兵们的便服,

那么问题来了,

卡拉奇的大街上,

混穿着同样衣服的美国和英国大兵,

谁能分得清他们。

士兵们正值青春热血的年纪,

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可是当美国宪兵镇压,

成群结队在大街上斗殴和吵闹的士兵时,

发现英国士兵用柳条棍打伤了同伴的头,

这样的乌龙,

美国士兵也没幸免。

终于有一天,

英国司令官爆了。

说干咱就干,

史迪威将军扭头,

看向自己的副官弗兰克·多恩。

领导派活儿一张嘴,

下属绞尽脑来跑断腿。

具有绘画天赋的多恩,

在构思设计稿时,

想要力求完美。

最终,

他选择设计一枚臂章来代表中缅印战区,

以美国红白兰盾牌为基底,

留下红白相间的条形,

去掉了盾牌上的美国星,

取而代之以12个角的太阳和1颗大星,

分别代表中国和印度。

DuangDuangDuang,

设计图完成,

多恩赶紧拿着图案样品,

到印度军装商店制作,

拿到成品便缝在夹克军装左袖子上。

第二天,

他穿着夹克与史迪威将军吃饭。

此后三年里,

各路大咖佩戴着这枚臂章,

出现在中缅印战区,

出现在滇缅公路沿线,

堪称战区里的时尚ICON。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

1942年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

1941年任"飞虎队"上校队长

1942年任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准将司令

罗伯特·L·斯科特(Robert Scott)

"飞虎队"第二任队长,王牌飞行员

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第23战斗机大队第一任大队长

至此,

这枚中缅印战区美军的官方臂章

在正当红时就被模仿创造出许多同类臂章,

甚至在战后美国人又复制了许多纪念品。

课 后 延 伸

中缅印战区的美军组建于1942年3月4日,该战区美军的目的是支持美国的盟军,特别是遭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国西部。中缅印战区并没有数量庞大的美国作战部队,因为会造成巨大的后勤难题。从印度通向中国大陆内部,数以千计的美军官兵在负责维护铁路、修筑公路、提供医疗、飞机运输、训练中国军队等等。

中缅印战区臂章是1944年11月13日被确认的,但是在1942年就开始非正式的使用了。

关于弗兰克·多恩(Frank Dorn)

弗兰克 · 多恩(1901-1981),曾就读于旧金山艺术学院、西点军校。毕业后被派往菲律宾,受地图师JoMora(1876-1947年)的影响开始绘制地图。

1942~1944年期间,多恩是史迪威的副官,后来升任美国驻扎昆明的战斗司令部的参谋长,也可理解为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团长。这里八卦一下,多恩上校的外号竟然叫“粉红”。

他于1944-1945年参与“驼峰计划”,任指挥官,驻扎在昆明西站的所谓美军第一招待所,也就是传说中的“飞虎队总部”,1953年退役。

弗兰克·多恩是一位中国通,1930年就来到中国,任使馆初级武官。在北京胡同里和京油子混熟后,他手绘了一幅妙趣横生的北平风俗地图,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民国年间北平的风物民情,既生动形象,又风趣幽默。现在这幅地图的原版,被北京正阳书局收藏。

◀ 向左滑动图片欣赏有趣的北平风俗地图细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