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历史与现在不期而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旅途中寻找自己,穿行城市空间, 过去、现在与未来不期而遇—— 在武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旅途中寻找自己,穿行城市空间,

过去、现在与未来不期而遇——

在武汉市江岸区,有着众多历史建筑。

它们或见证红色革命、或成为金融中心、或庇护几代人成长、或变身城市新地标。

看上去朴素的老建筑,其故事、其精神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相连。

这一次我们探访的就是位于汉口南京路与胜利街的交汇处,与武汉市第二医院(过去的天主堂医院)对角相望的曾经汉口商业银行,如今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据了解,建筑设计者为上海的陈念慈先生。钢筋混凝土建筑,地上5层,地下1层,建成于1932年。

它是现代风格与古典主义糅合的产物,采取典型的三段式。第一段三层,竖着6根廊柱。廊柱的布局十分别致,两边各一根,中间两处为两柱并联,使整个门面显得尤为生动。

第二段为一层,与第一段颇为相近,也有6根廊柱,似是下面粗大廊柱的延伸。

第三段檐口上的中部,建有歇山式的楼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了。

而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历史也可追寻到1958年。61年来,武汉市少儿图书馆人推动着少儿图书馆事业前进。藏书从1958年的2万余册增加到2018年末已有123万余册,连环画、绘本、儿童文学读本、盲童图书,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体系,并持续进行文献开发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积累了丰美的文献资源。

坚持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汇”“马良杯”书画大赛、小种子阅读推广活动、小脚印故事吧、“音乐与阅读”等,还有近年引进的瑞典“千字屋”,早已成为我市少儿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现代与历史中,不仅实现了与历史建筑的和谐共存,还引导市民参与,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展现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创造更新了多元的文化空间。

文=张俍

图=刘虎成

编辑=孙次衡

校对=肖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