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部出炉的国家“一带一路”题材重点纪录片,七集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在上海纪实卫视热播,陆续登陆国内外多家主流电视媒体。该片制作的背景是什么,有何特色与理念?《海上丝绸之路》总制片人为你解答。
1.《海上丝绸之路》是全国第一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纪录片,而且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项目,在播出后希望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
2013年9月到10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出台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但同时也有不少疑虑甚至非议随之而来,因此发出中国声音、回应国际关切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纪录片是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因此2014年4月,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组织协调下,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牵头,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泉州广播电视台开始了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的立项和实施。
全片分为七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航运、物产、经贸、科技、文化、民心、梦想等层面,展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海上贸易和人文交流大通道。
作为国家重点纪录片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会在国内多家电视台播出,将来也会制作成不同版本陆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出,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的主流电视媒体。
此外,还有不少国内外传媒机构对该片的发行表达了浓厚兴趣。希望此片的传播能够增进中国和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本纪录片着重于反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那么在创作时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比重是如何考量的?
《海上丝绸之路》立项之初,就已明确以现实内容为主,反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风貌。但是,历史方面的比重虽然不多,却也是很重要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因为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平交往的历史基因,才如此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在故事叙述中大多采用“古今交汇、以今为主”的手法,使片子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蕴涵历史情怀。
例如第三集中讲了一个苏州吴江丝绸商人的故事,吴江盛产被誉为“锦绣之冠”的宋锦,一千多年前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风靡欧洲,但后来逐渐衰落了。而这位吴老板多年来的梦想就是要在全球化时代复兴宋锦,为此他特地从欧洲进口先进的电子提花机,还奔赴马可•波罗的故乡,与意大利丝绸设计师合作,将传统工艺和西方时尚结合起来,为宋锦带来新的生机。
这样的故事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还有很多,现实是主材,历史是佐料,将古今中外的元素融会起来制作视听盛宴,就会比较有味道。
3、拍摄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共寻找了多少个故事?后期制作上又是如何甄选和取舍的?
2014年立项以后,团队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国内外实地调研,发掘了不少故事和案例。另外,我们还通过媒体的报道、各种渠道的推荐寻找故事线索。确定动手拍摄的故事有约60个,涉及到四大洲的20个国家,最后采用的约50个,淘汰了10个左右。
取舍故事的标准首先还是要看拍摄的质量和水准。特别是国外拍摄不确定性比较大,有的故事设想不错,但种种原因难达预期,就最好不要将就。
其次要考虑区域的平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中国、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南太平洋等几大地缘板块,需要均衡有度,以体现全貌。所以即使有的国家素材较多,也要适度调控,有的地方缺乏线索也应设法挖掘。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推进调整结构内容,这是该片制作非常特殊之处。
《海上丝绸之路》立项的时候,“一带一路”还是个大的概念,但就在我们拍摄制作的这两年里,具体的规划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比如说欧洲、南太平洋都是古代海丝未涉及的区域。为此,团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使故事的甄选能够与时俱进、力求最优,直到后期制作开始后还在补拍故事。
4、在近两年的调研、拍摄中,团队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困难当然是很多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很多是欠发达地区,有的国家甚至政局不稳定,摄制团队一路遇到过诸如战乱、疾病、偷盗等危机。例如总导演张伟在东南亚拍摄时疑似染上登革热,他坚持继续工作,结果在缅甸马德岛引发心肌缺血,当地缺医少药,一度非常危险。女导演潘钰卿在坦桑尼亚巴加莫约的宾馆中也遭遇了设备被盗的惊魂,所幸保住了储存有拍摄素材的备份硬盘。两年来团队确实非常的不容易。
二是专业层面的。大家知道,跨度对一部纪录片很重要。纪录片的拍摄特别需要时间的积淀,但是由于签证、安全、成本等原因,摄制组到一个国家不可能待较长的时间,那么如何保证内容的丰富、立体、有层次?我们的办法是根据题材的特点,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团队联合作战的方法,尽量以空间跨度的丰富弥补时间跨度的不足,片子中有不少人物故事都是跨国呈现的,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
5、本纪录片如何体现“合作、开放、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内涵?
“合作、开放、共赢”其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立意。至于如何表现,我觉得还是抓住“互利”两个字做文章。
为什么2000年前先民们会开辟丝绸之路,就是因为能够互通有无,实现互利,这才有丝绸、瓷器、茶叶西去,香药、象牙、珍宝东来。今天,“互利”仍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石。
比如我们的片子有一集叫《物华天宝》,讲的是沿线各国一些著名的农业物产,我建议不要做成“舌尖体”,而应该多体现跨地域间流通、互补带来的价值。当你看完片子意识到,你吃的大米、海产品、食用油有很多是来自东盟国家,穿的舒适内衣很可能有埃及长绒棉的成分,甚至用的各种香料也源于印度、东南亚时,这背后国与国之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开放、共赢”是不言而喻的。
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为何以普通人的故事来串联全片?在面对政治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上,主创团队是否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作方式?
我觉得“独到”还谈不上,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吧。这部片子由上海纪实频道牵头创作,海派纪录片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比较关注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命运,而这些小人物是有典型性的,能够折射时代的变迁。
上海纪实卫视全国频道号
这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为主阵地的创作实践。从《毛毛告状》到《房东蒋先生》等经典海派纪录片,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但小中有大、见微知著。
回到《海上丝绸之路》,按照传统思路,这类题材应该是做成政论片,观点驾驭案例,高举高打、大开大阖,诠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但我们还是希望做出自身的特点,片中政论的成分当然会有,骨架是政策性的,但其血肉则是50个左右反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种族的普通民众劳作、奋斗、探索、交流、融合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望文生义地套用一下表达我们的理念,叫做“做大片若烹小鲜”。
再大的题材,也可以通过微小、鲜活的人物故事与生命体验呈现出来,通过人的经历来讲述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同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使之可感可触、入脑入心。
像《海上丝绸之路》的第六集主题是“民心相通”,其中有多个小而鲜的故事,例如一位伊朗商人在中国义乌娶妻生女,发展事业,并深深融入了他所生活的社区,还经常戴起红袖章参与巡逻、值勤,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我注意到,每次看片会,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普通观众看到这样的故事都会很欢乐。
好的故事胜过万语千言,而且它并不仅是为了说明道理而存在,观看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愉悦。
7、该片拍摄地涉及近20个海外国家,而且将在海丝沿线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播出,那么本纪录片是如何体现国际视角的?
在纪录片的国际合作、国际传播方面,上海纪录片团队历来抱着开放的态度,借鉴中外优秀纪录片创作,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居于潮流之先。近年来《红跑道》《造云的山》等作品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海派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当然与所在城市的特质密不可分。
我认为国际视角其实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怎样把你想讲的故事、希望体现的价值观,用一种共通的语言来告诉地球村的伙伴们。总的来说,我们的创作要基于能够跨越文化和制度背景的普遍人性和心理,才有可能穿越各种隔阂获得一些共鸣,越是宏大的题材其实越要注意这一点。
比如伊朗的观众如果看到自己的同胞在中国安居乐业的真实故事,他对遥远的中国,对原本弄不太清楚的“一带一路”会有怎样的感受?效果应该是积极的。另外,片子的结构、剪辑、节奏、包装、音效等技术层面的语言也很重要。
我们的团队又重新观摩了BBC《人类星球》《香料之路》、Discovery《列国图志》《海洋帝国》、KBS《超级中国》等同样为大主题、跨地域、多故事、碎结构的优秀国际纪录片,从中汲取营养,借鉴手法,使我们的作品在发出中国声音的同时,尽量能够为更多国家的观众所接受。
8、上海纪实频道是知名的老牌纪录片制作重镇,加上三台合作,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资深编导,为何本纪录片的拍摄团队以80后为主力军,他们在创作上有何不同之处?
《海上丝绸之路》的编导团队包括总编导张伟在内大多数是80后,例如潘钰卿、王静雯、张晓蕾、孔庆熹保、欧阳国清、陈钊等。他们都曾为重要栏目做片子,表现出色,所以获得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此外,泉州台刘凯、广东台韩栋等也是合作方抽调的优秀青年编导。
我觉得80后编导的最大特点是理念新、反应快、英语好,他们大都观摩过许多原版国际优秀纪录片,和老外打交道轻车熟路,执行力很强,做出来的片子从画面剪辑、后期特效到节奏感、时尚感,都比较符合国际化传播的要求。
当然,项目组还有张伟杰这样的资深编导加盟,他的优秀作品《闲着》《干妈》等获得过国内外纪录片大奖。泉州台资深纪录片人陈家平也参与了该片的策划,付出不少心血。
不同年龄、阅历和地域的编导各有优势,当然年轻编导在现场调控、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等传统纪录片的基本功方面,还需要向前辈取经,把内功磨练得更为强大。相信《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艰巨的项目,促进了团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