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蚯蚓走泥纹」
在宋代钧窑的钧瓷中,有这样一种纹路覆于釉面上,就好像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爬行留下的痕迹。在《饮流斋说瓷》一著中曾有说明:「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
钧瓷泥鳅纹,图片源自网络
蚯蚓走泥纹也称之「泥鳅纹」,这个词有些藏友不甚明白其意,很容易概念模糊。有说法称:「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又被热熔釉填满裂缝所成」,这种论点显然并不正确,釉上开裂形成裂纹就是裂缝,这已经不是蚯蚓走泥纹;就算被釉填满了,但裂缝也不存在了,所以也不能算是蚯蚓走泥纹。
众所周知,宋代钧瓷胎厚、致密、色灰、釉厚;以月白、天青、天蓝为基本色调。但不被常人所知的是,因为所用釉料成分的特殊性,瓷器出现挂釉后,器壁与釉表层的温度并不一样,釉中的铜经过高温呈现出紫红色。
钧窑天青釉紫斑莲子碗,图片源自网络
这时因为釉面很厚,釉质在煅烧时翻滚,所含金属分子的重量不同造成了有的浮于表面,有的沉于釉底。这样差强人意纯属天意的结果就是,釉层上漂浮着浅釉,釉层下沉积着深釉,蚯蚓走泥纹就出现了。
浸染瓷器已久的人知道看钧窑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纹;如果连这一特征都没有,就很难说其可靠性了。
但是钧瓷由于年代久远,这种时代差异感造成了一种古拙美的感观。在现代仿品中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所得的精品,甚至也仿有「蚯蚓走泥纹」的这一到代特点;其逼真程度之高,很容易以假乱真。
钧窑,图片源自网络
钧窑如何鉴赏
古瓷为当时朝代的审美和习俗而成,整体看上去很舒服。但新仿之物由于传统工艺失传,加入很多自以为是的东西,细节禁不起推敲,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虽然看着挺好看、挺精致,但细看之下漏洞百出。
在鉴赏钧窑瓷时要仔细观察,从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国内古玩市场中,仿钧窑钧瓷屡见不鲜;这些仿品通体施釉层薄,无浑厚玉般的质感,瓷釉表面折射出的光泽生硬刺目,有的淌釉太明显。器身不见铁质斑痕,底胎色为焦黑褐色,胎质粗粝干燥,没有细砂那种细腻、温润、熟旧感。
钧窑,图片源自网络
有些仿品会耍些小把戏,釉面采取涂抹黄土或用弱酸腐蚀等手段给瓷器做旧处理;但这样人为做旧的仿品,釉色呆板不说,还没有真正宋钧瓷釉面的生动感和厚润质感。
宋代钧窑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当家做主的局面,其经典传世工艺,大气雍容的外观,极具吸引力的釉色,称得上是浑然天成,举世无双。
由于种种原因,后世各朝代及现代的仿制品,都无法仿制还原出真正的钧窑。
钧瓷窑址在河南禹县,其创烧于唐代,至明代宣德年间仍奉命烧制;产品小部分为官用,大部分为民用。从宋到元代受鲁山等窑影响,故产品均有所类似;其中,宫廷用品相当精美。
宋代钧窑鉴定的特征
1、胎土淘洗非常精纯,胎质至密坚硬,叩之有金属之声;胎色呈灰白,胎骨较其它窑器物要厚。
2、釉质以肥厚为本,晶莹滋润;由于釉汁易于下流,往往下部比上部釉厚;碗盘类器底部有的有釉,有的无釉,前者圈足较窄,做工也较精,后者圈足较宽,制作亦较粗。
3、器物仅底足不施釉,其它部位均施满釉;个别器物可见一些沟纹,如同蚯蚓过痕,俗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渣斗,图片源自网络
釉色以天蓝、天青、月白、玫瑰紫、丁香紫为主;一般在较精致器物上往往有彩釉斑装饰,为玫瑰紫红色,俗称「美人醉」;彩釉斑是以铜料经窑变而成,斑纹面积越大者价值便越高;窑变产生的效果还有「蟹爪痕」、「珍珠点」等,窑变效果形成的难度较大,与器物在窑内位置,烧成温度,季节变化等因素相关。
4、器型一般采用正烧法,故多数器物圈足无釉,少数采用支钉法烧制的底部有釉,并留下支钉痕迹;元钧造型比宋钧粗糙,尤其是底足比宋钧的宽。
金钧:即南宋时「金人」占领中原继续烧造的钧窑瓷,故称之;金钧特点介于宋与元之间;釉施到底,足无釉。
钧窑,图片源自网络
元代钧窑鉴定特征
1、胎质:其胎质较为粗松,胎色呈土黄,少量为深灰;与宋代产品较之前者轻薄精巧,后者粗重;前者满釉,后者器身下部露胎;窑变也生硬,不正常,常见桔皮釉。釉色有蓝灰和极为浅淡的月白两种,但都比宋钧釉色浅,釉面出现气孔、气泡、表明釉质粗,正因为釉料釉质不精,故常可见开片。
2、釉质、釉色:施釉不至底;有些器物也有彩釉斑,但不够鲜艳,为暗紫红色,与宋钧艳丽的玫瑰紫相去甚远。此外,元钧的器形与重量,都比前者显厚重粗笨;胎质也较粗,经常有砂粒砂眼,表明胎土含有杂质。
3、纹饰、装饰:元钧胎上有的有模印花纹装饰,但因釉太厚而不甚清晰,凡有此模印纹者均为元钧器物。
元钧造型比宋钧粗糙,尤其底足足壁比宋钧宽。
钧窑,图片源自网络
2001年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钧窑窑系的刘家门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清理了四座窑炉,三座澄泥池。
出土器物「包括残片」有青釉和钧釉碗、盘、洗、合、虎、盂等;出土窑具有支圈、匣钵、筒形匣钵、漏斗形匣钵等;还有试釉片,火照、脚钵等;出土物中,有一定数量的素胎瓷,根据地层关系,出土物可分前后两期。
钧窑的仿制
早在金元时期便开始对北宋钧瓷进行仿制,明代仿制规模较大,仿制成就最高者当属清雍正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由于雍正皇帝酷爱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于是大量仿造;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有许多关于宫延催要仿钧器的记载。
钧窑,图片源自网络
著名督陶官唐英于雍正元年到景德镇督陶;次年,派人调查钧瓷釉料的配制方法,从此大量成功的仿品不断问世;现流传于世的仿品也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