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在香港与世长辞,享年65岁。这个德国人钟爱城市主题,用客观纪实的态度捕捉城市的风貌。同时他也聚焦中国主题,记录了下最真实的中国。
迈克尔以在香港拍摄的《建筑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 )》闻名。在他的这一代表作中,香港平民逼仄的生存空间暴露无遗。港岛在承载了不计其数的财富的同时,也容纳了高密度的居民,棺材房、笼民这些词直指香港居民可怜的生存空间。四周的土地已经被盘剥得干干净净了,居住用地就只能向天空借。在《建筑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 )》中,每个楼盘的开发商似乎都想用彩色冲刷密集感,好让这些小格子少几分压抑。而每个居民也在生活中反抗,好让自己不被囚禁成一模一样的格子。伸出的晾衣杆,挂出的T恤衫,以及晃动的人影,使得每个窗口不显得真的完全一致。难怪他本人更想窥探窗内的生活:“每个窗户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或一个人,你能想象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吗?”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除了香港,迈克尔也从不同视角去记录城市。他拍摄了巴黎大大小小的屋顶。浪漫之都的印象被颠覆,巴黎的头顶也一样无趣:千篇一律的混凝土,千篇一律的铁桶,千篇一律的角度。在城市化里,无一城市幸免被复制的命运。2006年,他前往芝加哥办展时,在黄昏时刻乘坐高架火车进入城市,他对芝加哥建筑的透明度感到震惊。在亚洲工作多年之后,Michael在芝加哥这座城市上看到了新的不同背景城市的研究机会。 与香港高密度的建筑不同,芝加哥建筑的透明度和巨大的尺寸为图像创造了更大的纵深感,而玻璃摩天大楼的透明度则使其内部生活显得更加紧密。
Paris Roof Tops
Transparent City
Transparent City
迈克尔在中国拍摄下了许多中国人的肖像。这一批作品常常被视为丑化中国人——土气、瑟缩,不体面。1997年到1998年拍摄的中国人肖像中,数码相机放大了脸上的皱纹和暗沉,男男女女的形体也不好看,农村背景的大多干瘪、瘦弱。面对镜头他们多少有些拘谨和局促。在西方时装潮流盛行的年代里,大家通常将“洋气”与“好看”对等,女人们更加认可这件事。服饰是这批照片中值得探讨的一个点:这些女人穿着皮衣、毛绒外套或是牛仔裤,在配饰上也开始加入有鲜明西方元素的爵士帽、皮鞋。逼近千禧年,女性们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追逐时尚的意识,但在审美上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处安放对潮流的渴望,于是混搭变得真的很混,多种元素被堆砌在一起,在挑选适合自己的服装上也有很大欠缺。相比之下,都市丽人们的打扮就协调了许多。但在一片高饱和色和奇特面料间,说丑其实有失偏颇,人们的服饰反映的是从乡土拔地而起的审美,即便不太符合现在的眼光,也是当时服装潮流的生动展现。城市里的人更加懂得让自己看起来体面些,但显然是乡镇的时尚看起来更加有趣。毕竟当下“土酷”盛行,万物皆可SUPREME,搞不好土到极致就是潮了。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1997-1998中国肖像(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的视野还是很大的,毕竟穿蓑衣的大爷在相片里显得很酷,光膀子的青年也生机勃勃。同样是肖像,《真实玩具故事(The Real Toy Story)》系列中《工人肖像(Factory Worker's Portraits)》是残酷的。富士康13连跳好像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有些事实还没有被改变。在这一个玩具工厂里,工人们日复一日手制那些高价玩具。和那些批量生产的玩具一样,他们每个人都看起来十分相似,每一个人的灵魂似乎都被吞进了玩具里,眼神疲倦、迷惘、麻木。当人在某种意义上和机器无异时,人的本性是被剥夺的。迈克尔后来在一个月内收集了20000多件“中国制造”的二手玩具,将这批庞大的藏品变成了一个装置,一个真正的玩具故事——他将这一系列中国工人的肖像钉在了各种塑料玩具覆盖的墙壁上。这在视觉传达效果上是震撼的:这成为规模庞大的中国制造和欧美对一次性产品供应的无止境渴望的图形表示。每一个工人的凝视赋予这片玩具海洋生命。
The Real Toy Story:Factory Worker's Portraits
The Real Toy Story:Factory Worker's Portraits
或许是因为这一类的残酷现实被外国人记录下来,中国人往往很不满这样的作品。我们凭什么被这样被代表?这种批评和反感其实透露了何不食肉糜的发问。一个月的工资不及手上一件玩具的巨大贫富差距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即使是10多年后,依然存在着这群人。与其恼羞成怒别人揭开了这层血淋淋的现实,不如真正去了解国家的现状。
The Real Toy Story:the Installation
The Real Toy Story:the Installation
迈克尔喜爱中国是有理由的,他在香港和内地迸发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中国瞬息万变的城市景观为他提供了持续的刺激,并有机会记录下这个新兴超级大国的众多面孔。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怀疑迈克尔针对中国,他只是喜欢记录下真实。在他的镜头下日本也被赤裸裸地揭露了一次。《东京压缩(Compression Tokyo)》发生在日本的地铁上,人们在拥挤的状态下尊严尽失。在日本这样一个注重私人空间的国家里,所有的体面被碾碎在人与人之间无法拉开的距离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Michael避免了他早期作品的“客观”分离,并质疑摄影师在城市中的角色。人们填补了这些地铁车厢的每一平方英寸。他使用“无退出”的摄影风格,将观众的目光捕捉到框架内,就像乘客无法逃脱这些拥挤空间的桎梏一样。谁的额头抵上了玻璃门,被红色的灯光照亮,仿佛是被这个城市撞得头破血流;谁的脸被用力地怼在门上挤到变形,手指还在强撑着拉开一点距离;谁在这座起伏波动的钢铁怪物里疲倦到站着睡着。《东京压缩(Compression Tokyo)》描绘了一个城市地狱,通过用相机搜寻这些通勤者,迈克尔突出了他们在最极端的城市的人的脆弱。
Compression Tokyo
Compression Tokyo
Compression Tokyo
迈克尔·沃尔夫的作品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视角和视觉方法,用相机揭示了蕴藏在城市中的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建立起了自己城市摄影师身份,同时使得自己能快速适应和重新配置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从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肖像。无数的Instagram摄影师开始学习他审视城市的视角,地面和天空消失,各种高密度建筑照片层出不穷,争先恐后地表现城市的高度压缩。对于观者来说,在看到他的作品后模仿这样的摄影方式是简单的,但真正认识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