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追述什么是“心即理”(5)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根源

上回我们讲到王阳明经常会讲,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要去私欲,把私欲去掉我们的心就不断明起来,心明起来的同时便是理明,心明即是理明即是道明,这完全是同一回事。而当我们的心真正能够回归到它自己原本的那个状态那就应该像镜子一般,里头什么也没有,但是他什么都照。他本身什么都没有,但是镜子它能够使的一丝一毫都不差的反应一切来到他面前的事物。我们的心就能够那样,如实的去反映事物,如实的去从事一件事件,如实的去处理我们的日常事务。按本身的自身要求,那样子去做,那就是圣人事业的现实开拓,所以在王阳明那里,心即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null

王阳明心即理,他首先从本质上肯定了人的本质和天道本质是统一的,也就是这一肯定造成了人和圣人造成了理论前提,同时它也为人不断的学习这种方式,学习圣人之道而转进于实际的圣人境界,照旧了理论前提,所以在整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他整个思想结构的逻辑起点。

下面是大家向我公众号提出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能一一的回答很抱歉,我就简单的抽了俩个来回答,这回答仅限于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去提问。

null

问:王阳明同时深入研究了道教和佛教,那他有没有针对道教和佛教做出什么对比说明呢?不是提到心要像镜子一样什么都有,也什么有没有。那他是否是借鉴禅宗的一句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说法呢?

答:关于道教和佛教王阳明是有评价的,但大多数是批评的多。公开舆论上是批评的多。但是事情的另外一个面,他也讲过,讲这个释氏就是佛教,它这个妙处和圣学相差不多,只有在公和私的问题上发生问题。他认为佛教就是私,我们圣学就是公。所以圣人之道就是以公天下知心,行天下之事,以天下万物为一体,那是圣人。他说佛教就是私,一天到晚想着自己解脱,一天到晚想着自己成佛,他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理论的境界上面来说,释氏的妙处与圣人相差不多。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与这些思想的一种容纳和一种融会,所以是有借鉴的。就像镜子的比方,那毫无疑问佛教那里用的更多。关于道教养身。后来也有学生问王阳明,请教养身之说。王阳明给这个学生谢了一封信,他说:我们俗话讲,三折肱为良医。我曾经是三折肱者,他举了很多例子,谁谁谁活了多少岁,那些所谓的道教神仙,看起来都寿命并不太长,所以告诉这个学生那些就不要去玩了。我们今天在学术界也有这样的情况,研究阳明心学很愿意把他的这个思想是佛教哪里来的,那个思想是道教那里来的等等,反过来说道教给王阳明多么多么重大的影响。那我想说的是,实际上阳明心学它现在给我们呈现的这个样子就是一种样态,这种样态是王阳明原本进行思想融合的结果,是不同思想理论的视域融合的结果。他这里面毫无疑问,有最核心的儒家原本的思想,有佛教精髓性的东西,也有道教的一些精髓的观点,当然也有朱熹、二程他们的观点。只不过是经过他自己的创造性的融合,才有了这么一种创造性思想的新形态。所以从研究的意义上面来说:我们领会到阳明思想的有哪些部分是独特的来源,可能对于我们他的某些方面的领会,可以深化,可以深入,这个是有好处的。但是同时我并不赞同,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区分阳明心学的话,那整体的阳明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不要过度解构。

null

问:阳明先生俩次思想上的境界飞跃都是在一种被逼的绝境下得到的提升,那么如今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状况是不可能有太多会被逼到绝境,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像阳明先生一样获得思想上大成 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答: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所以我们说要立志,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境界。王阳明当年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下都有思想境界之巨大开拓,我们今天在如此良好的环境当中还不应该吗?所以在这个意思上我提一句老话,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或者说放眼世界,现在更需要有这种情怀。我们的年轻人,更加需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更加需要一种世界的观点,更加需要有一种大心,大其心,拓展我们的心胸,开阔我们的视野,把我们自己不要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领域。当然任何东西都是有前提和基础的, 你要大心的前提是什么?开阔思想想境界的前提是什么?那还得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