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场上的争议
前段时间战友聚会,席间提到一个令人纠结的话题:咱们都是军人,也都有孩子,等将来咱们的孩子长大了,你会支持他们继续去当兵吗?
问题一提出,桌子上顿时沉默。先有两三个女孩的爸爸说:我们家是丫头,未必喜欢当兵,而且当女兵挺难的,还是好好建设我们家“招商银行”吧!
剩下的几位,家里大多是男孩,在那几位女孩爸爸的怂恿和刺激之下,才不得不吐露真言。
有的说,那是将来孩子自己的选择,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如果他确实想当兵也习惯当兵的话,也决不拖后腿。
也有的说,自己倒是愿意让孩子去参军,不一定是为了出来好安置工作,只为了让他拥有一段人生经历,有助于他的成长。毕竟自己是有军旅情结的,希望这种情结可以延续。
还有的说,自己就把几辈子的兵都当够了,算情怀满足不了,算工作也算不上什么好工作,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孩子当兵的。
似乎为了活跃气氛,一位女孩的爸爸就说:干嘛非要当兵呢?不是还可以考军校吗?
众人互相看了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这些人,当年不就是考军校过来的吗?现在再问一遍自己,如果重新选择一次,还会来考军校吗?
大家再次陷入沉默。显然,这个问题好像比刚才那个问题更难开口回答。
最后有人统计了一下:10个人当中,只有2个人是支持孩子继续从军的,另有4个人明确反对,其余4个人持佛系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当然,像什么“敢当兵打断腿”的话,是决没有人说出口的,这或许正是许多军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境之写照。
不容乐观的现状
当然,以上场景只是笔者战友之中的一个小范围的态度,不代表所有军人的心声。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在我们的身边,曾经让人艳羡的军人世家越来越少,而军人子女继续参军的比例也在慢慢下降。
笔者曾经带过几年新兵,曾对这段经历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一般来说,两三百人的新战士中,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中有过参军经历的,大约能占到10%-20%左右,比例不是很高。而在这些“军二代”之中,又以复转战士的孩子比较多,而普通干部的子女相对较少一点。当然,可能也有许多更高层次的干部子女,沿着先辈的足迹穿上了军装,只是以当时笔者的身份接触不到罢了。
而在我自己上军校的时候,那是九十年代末,全队一百多个学员,有着军人家庭背景的同学至少也有20多个,很多人还是三代军人的“军人世家”出身。这几年后也曾和留校的同学以及分配到我们单位的学弟们交流过,大家普遍感觉:虽然每一届都有军人子女报考军校,但是比例却逐年下降,有一年几乎为零。
不过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军校的子女班,招生还是相对火爆的。对象皆为烈士、高级干部、飞行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军人子女,我们也并不忌妒,毕竟他们地位重要、贡献突出,这是他们应得的。
在笔者的内心,作为一名退役军官,其实挺希望军营中“军二代”比例越多越多的。毕竟和其他群体相比,“军二代”对军营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和更为坚定的信念。自小在军营里长大,耳濡目染军旅生活,相信每一个军人的孩子对军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向往,希望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军人。而他们一旦来到军营,无论从军事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确实会比其他人高出那么一点点。
至少,在笔者带新兵的那几年,虽然年年都有新战士因为适应不了部队生活“跑兵”和“退兵”的现象,但其中从没有一个来自“军二代”。笔者也曾问过一名“军二代”这样的问题,怕苦嫌枯燥的时候想没想过拒服兵役离开部队?他笑着说:被练“废”的时候也不是没想过,但是一来相信自己可以适应,二来这事情一旦让父亲知道了,打个半死事小,搞不好还会被赶出家门,想想还是算了。
本可以作为高素质的兵员对象、成为部队重要的新生力量的这一“军二代”群体,却并没有继续演绎更多的“接过父亲的枪”这样的动人故事,而且当兵入伍的比例还在下降,问题原因究竟是什么?
原因究竟何在
以笔者有限的阅历和思考,认为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国防意识的淡薄和理想信念的滑坡是个大环境问题。除此,主要还有以下具体原因:
一是选择多了,年轻人不一定非要走“华山一条路”。时代发展了,职业选择更丰富了,留给军人子女的选择面更广了,参军不一定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过去许多家庭没有条件,能考上大学倒还罢了,考不上大学的只能要么当工人要么去种地,而当兵还有提干改变身份的机会。现在社会发展了,多数年轻人不再为饭碗为愁,对于传统认识里的“成功”也有了自己新的不同理解,这使得他们选择职业更趋向于尊重爱好和参考发展前景。很多军人子女尽管以父母为荣,但不一定愿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是军人这个职业有其职业局限性。像这种“二代”接班、子承父业的情况,在社会各种职业当中并不鲜见。除了官和商,平民子弟见得最多的职业就是医生、教师和军人,许多后代走上了父辈当年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的影响,恐怕也有职业背景和父辈人脉的考虑。而军人这个职业又与教师和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它的最大弱点是不自由、以及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不喜欢被管和失去自由;父母作为过来人,特别是那些在转业安置过程中受过挫折的退役军人,更会以自己为鉴,提醒孩子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所以他们多数不会执意让子女参军,除非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三是兵役等制度逐渐完善,政策红利逐渐没了。之前为了备战打仗,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做基础,所以对参军入伍是鼓励的,“军二代”尤其可以近水楼台。以前听说过谁谁的父亲参过军,动员关系就可以参军。随着军改的深入和兵役制度的完善,对于“军二代”参军的照顾政策也逐渐消失,与其他群体一视同仁。现在无论是谁,都需要网上报名审核,接受监督,那些“一边上着学一边算军龄”的暗箱操作被堵死,只好另辟他径。兵役制度改革后,“安置卡”退出历史舞台,通过参军最终实现满意安置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很多人“曲线就业”的想法被打消,毕竟最低服役12年不是那么容易熬过来的。
四是军人的职业吸引力始终未恢复到“忍耐”之前。以前军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大家都以参军为荣。当“军队要忍耐”,为国家经济建设让路之后,军人地位慢慢下降,尤其是收入的长期低迷在市场经济下更造成了“含金量”的下降。进入新世纪,部队待遇在慢慢提升,但是其他配套的制度和政策又出现了跟上不的问题,比如二次就业时的“降职安置”。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是最讲实际的,看中对方的职业不是因为“好不好看”和“好不好听”,而是“好不好用”,军人除了情怀与“光荣”,真的没有多少可以利益交换的利用价值了。比如面对一个工资三四千的公务员和一个工资八九千的军人,聪明的丈母娘跟爱哪个?相信很多人说肯定是前者。更何况许多公务员的收入不止三四千,这就是问题。
五是有些军人价值的认同感还不是很高。正像上一条所讲的那样,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军人地位待遇有所回升,但其价值远未达到之前的高度。而军人价值的认同,这些年随着“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提出,随着退役军人保障机构的建立,虽然正在提升,但是和应有的地位相比依然还有较大差距。更因为流毒的肃清是一个长期过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影响依然存在,许多军人感到自己的理想和青春在被白白浪费着,这使得他们的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高,于是必然会影响到下一代的选择。此外职业化建设是一个艰巨的进程,父辈们“不要折腾第二回”的提醒,也会让下一代的选择更加理性或者说功利。
六是军人的坎坷经历让他们不愿孩子“再次经历”。不可否认,很多军人离开部队的时候,虽然对参军无怨无悔,但对家人孩子还是愧疚万分的。还有一些战友,从军经历有着很多失意和烦恼,甚至痛苦,这些都让军人给孩子讲授“内幕”的时候,无形中会多一些怨言,多一份告诫警惕,不愿让自己的经历再孩子身上“重演”。有人说,这些事情自己经历过就够了,不能让孩子再经历一次。即使当孩子主动提出的时候,有的人父辈也不会同意,甚至粗暴制止。另外许多军人都是晚婚,又长年两地分居,对于孩子天生心怀亏欠,因此从小就呵护备至,面对新形势下部队日益强化的管理和训练,他们也不忍让孩子受那份罪。
何去何从
那么这样一种现状,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很多人说,如果军人的孩子都不愿意当兵了,还指望别人的孩子去主动参军吗?
其实,这二者没有可比性,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军人的孩子也多数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依然有选择的权利,并没有贴上或者规定“必须参军”的标签。而军人这个职业在以前是因为门槛低并且存在巨大“翻身”可能所以具有一定吸引力,在今后随着职业化改革的进程变得越来越专业和“精英化”,其地位待遇的提升是一定的,则同样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吸引力。因此,完全不用担心没人去当兵。
个人认为,对于这个事情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好或者坏。因为:
这个结果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时代发展和军队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之前所说,时代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改变了。对于每个军人来说,从事的岗位既是一个责任所系,也是一个谋生手段。当社会发展带给我们众多平台和机会的时候,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正确的,只要适合自己。
军改的深入,让一些部队和装备被淘汰,质量效益成为主旋律。我们的军队,已经不再依靠数量取胜,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也能完成使命任务。所以,需求不多,自然热情不高。而职业化的趋势,也对每个军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你可以稀里糊涂干几年,现在和未来估计连参军的资格都没有。“标准”的提高,自然意味着优胜劣汰,意味着数量的减少,限制了低层次低标准的“热情”加入。
这是一个好现象,让最符合标准、最愿意参军的人来到军营。对军队建设和军人队伍建设来说,是个好现象。更加公开透明的军营,必将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参军入伍。职业吸引力的增强,也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和更高的要求。一些人包括“军二代”的主动放弃,见证的是军队正规化、职业化建设的进程。让最符合要求、最贴合本心的人参军入伍,更加出于情怀而非饭碗,这才是我们最乐见的结果。
这是一个挑战和契机,必将推动改革向前发展。一个职业的吸引力,不仅仅是要靠传承和情怀,更要靠制度和保障。“军二代”参军热情不高的现象,折射出军队建设的一些短板弱项,是需要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当前,党和国家给予了很多好政策,军人的待遇也在逐步改善和提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军人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会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其中、扎根军营,其中当然更少不了“军二代”。他们参军的目的,不仅仅是情怀的延续,更是职业的吸引,是军人这个“金字招牌”。
为了早日见到这一天,作为部队来说,要加快职业化进程,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军人晋升进步更加公开透明,提高相应的待遇,关心军人的生活和家庭等等,让军人对自己的服役决定不后悔,对自己的付出没意见,对自己的经历感到骄傲。这样的情况下,军人职业吸引力越垒越高,军人给子女传递的永远是正能量而不是牢骚,自然“军二代”对军营会更加向往。
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要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加强“让军人成为受社会尊崇职业”的建设和营造。除了各种优待和优先,其实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做好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彻底改变过去的“降职安置”之错误做法,让他们的牺牲奉献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从某种意义上说,转业退役军人安置得好不好,生活过得怎么样,恰恰是最直观也最有效果的征兵广告。
只有当某一天军人真的成为一个受人尊崇、让人羡慕的职业,那么不只是“军二代”的参军热情会高起来,全社会的参军热情也会同样高涨。让越来越多的人想当兵、愿当兵,让军人成为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和大家的职业首选,这才是我们最乐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