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尧陵调研。
5月7日—8日,“第二届尧文化高峰论坛调研座谈会”召开。
一批尧文化的深入挖掘者、坚定传承者、大力弘扬者和创新转化者相聚一堂,以“2018尧文化旅游节和尧文化高峰论坛”产生的影响为基础,对临汾市及其尧都区的尧文化研究、发展进行阶段调研,对尧陵、尧庙等进行实地考察。以期通过调研和考察,进一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创新尧文化研究,高质量发展全域文旅产业,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不仅是一次尧文化学术研讨会,还是一次探索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座谈会,更是为5月30日至6月6日举行的第二届大型尧文化旅游节和尧文化高峰论坛提前预热的动员会,其学术意义、创新意义、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本期,本报记者将诸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提炼,以飨读者。
专家学者在尧庙调研。
汤晓燕
(尧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唐尧一直被作为古代圣贤之君颂扬,视之为楷模。千年大潮,风起云涌,唯有真理与人格的力量超越时空,始终闪耀在人类历史的天空。唐尧以和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创立中国,家国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文化基因。
品牌的诞生固然需要通过自我创新所积累的技术,更依赖民族凝聚力和体现国家意识的民族文化。其背后是消费者的认知、认同。品牌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我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尧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品牌、大名片,在以创新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用创意的理念激活这一古老的文化资源,推动社会发展,以展示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宫长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兼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
从战略层面提高尧文化的定位。尧文化研究在山西省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景区建设与规划要加细。
李健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
一般认为,金属工具、文字、都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准。现在又增加了两个标准:宫殿群和祭祀性(礼仪性)遗址。这五个标准在陶寺遗址都可以找到。陶寺遗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高度和我们现在的作为远远不够。我认为,如今天时地利人和,陶寺遗址以及尧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指日可待。
苗晋平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博鳌论坛著名演讲嘉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第一竞争力。文化力与科技力是鸟的两翼、车子的两轮,同样重要不能偏废,我们要用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靠创新。我们要扛起文化大旗,做好文化创新,高度重视人才,做好文化产品,把文化故事讲到全球,让文化变成财富。
王志超
(山西省社科联副主席)
尧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和原点,因此,我们的文化初心就要从尧文化中去寻找,从而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尧文化的研究需要整体性、系统性,不要因为区域的划分而将其割裂,要打破区域限制,共同发展、创新尧文化。此外,尧文化的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要人为拔高或夸大。
刘毓庆
(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
通过对尧庙、尧陵的实地考察调研,我有三点想法:第一,站在文化旅游的角度,导游以及导游词是我们向外界宣传尧都乃至临汾文明形象关键的一环。我希望相关部门在导游词上多多下功夫,多让专家学者把关,拿出高水准的导游词,让导游们更好地把尧都乃至临汾展示给全世界。
第二,楹联是一个文化形象展示,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表达形式。在尧庙和尧陵,我看到很多楹联,这里想要建议的是,楹联要经得起推敲,经得住看,更要能够传世。
第三,在尧庙和尧陵有很多雕塑或者图案,我们要研究这些图案的设置和雕塑的摆放是否合适,是否正确,需要慎重一些。
贾克勤
(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学术是求真的,产业是求利的。但从方法论角度来说,研究者要具备铁肩担道义的致世信仰,要有妙笔著文章的处世作为,要有理性辨证的哲人特质,要有尚古更崇实的人文风范。研究者要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方面着手,提高学科知识能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乔忠延
(学者作家)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回望这段历史的同时,我们研究、发展、创新尧文化的意义是非凡的。五四运动之时,我们请回了“德先生”“赛先生”,其实,科学与民主很早就被运用在4000多年前的生产生活中。尧时代有四件大事:其一,钦定历法,敬授民时;其二,开凿水井,解救苍生;其三,设立“诽谤木”,广听建言;其四,选贤任能,禅让帝位。这四件大事中,前两件事讲的是科学,后两件事讲的是民主。从这四件事可以看出尧文化的重要内涵,那就是创新精神,这就是尧文化的新时代最宝贵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研究传统优秀文化,要把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研究传统优秀文化,要把当代意义世界价值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因此,我们研究尧文化并不是要拘泥在农耕文明的形态里,而是要为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趟出一条路子,要提供精神能源。我认为,尧是具有当代意义和世界价值的精神标识。
据《尚书·尧典》记载,为了发展农业,“尧命羲和四人编制历法”,开启了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历。2016年,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帝尧古都,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文化财富,把它转化成经济财富。
张志江
(山西社会科学院教授)
我一直从事的是关公文化研究。众所周知,关公文化和尧文化都是山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可是,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关公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会广泛一些?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对于尧文化的研究、发展和创新,我认为,首先要弄清家底,要弄清尧文化中哪些是优质资源。其次要“敬天吃面”,恰如其分地评价帝尧的功劳。第三是对尧文化的研究一定要深入和扎实。
仝建平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
首先,关于尧文化的挖掘,考古发掘是一个核心基础,但是我们考古成果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据我了解,山西目前还没有一本相对完整的、令人满意的考古书籍。试想,我们自己都不清楚的历史,如何去向别人推荐。
其次,尧文化的历史构成内涵非常丰富。在临汾盆地,以尧都区为中心,周边一些县域都有与尧文化相关的基因。因此,我们不要把尧文化固定到一个地方,要注意文化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之间的三重关系。
第三,尧都区乃至临汾市近年来都在以尧文化为抓手,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但是,要想带动临汾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不单单是一方政府部门的责任,我们的高校老师、当地的专家学者都有这份责任,我们可以与先进城市、院校的专家、学者多沟通,各取所长,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尧文化做好。
彭亚鸣
(临汾市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尧文化的创新发展既要纵向发展,也要横向发展。首先,要从外延上对尧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比如,我们在做一些民俗文化研究时,如果与尧文化基因相关,都可以进一步挖掘。
其次,要从文旅融合上对尧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当代服务。所以,我们要把文化业态和旅游业态深度地融合起来,要把凝聚在这些人文景观的一些先进思想文化基因都开发出来。
第三要从宣传展示上对尧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要让尧文化接地气,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老百姓亲身体会到尧文化的魅力。
尧文化是上古时代的文化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中,源自帝尧时期的文化基因,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平阳醋文化就是在尧文化基奠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化印记。研究源自帝尧时期的平阳醋文化,对山西醋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我建议,在尧都区建立醋文化民俗博物馆。
胡向泽
(发展导报社社长)
尧文化的宣传不仅需要权威性,而且需要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在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体现。那么,如何去创新呢?首先要整合尧文化宣传的平台;其次要整合尧文化宣传的资源;最后要整合尧文化宣传的队伍。关于尧文化的宣传口号,忌讳太多太杂,忌讳随意变更。
(本报记者 郑 娜 杨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