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京发布最新报告《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在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主任工程师盖春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龙瀛等对报告主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的第四期报告。报告认为,一个城市对步行友好的重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步行友好的街道不仅应有平整的铺装和遮荫的行道树,让市民行走时感到安全舒适,即“好走”;在街道两侧还应有商店、餐馆等便民服务设施,即“有趣“。根据街道在是否“好走”和“有趣”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报告找到了全国50个城市内步行交通最为活跃的71个“热区”内亟需提升步行友好的街道,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报告选取了包括直辖市、省会和地级市在内的50个城市。基于街道两旁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店、住宅楼、办公楼等)的种类和密度,找到这50个城市中居住、就业和休闲功能皆有且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区,称之为“城市活力中心” (Live-Work-Play Centers),即“热区”。通过对城市活力中心内街道环境的9项指标打分,得到街道环境指数。在9项指标中,过街设施、步道宽度适宜和步道无长期占道这3项衡量的是街道最基本的环境要素,即是否有路可走,因此被赋予最高的权重,称之为基本环境指数。
评价结果显示,在71个城市活力中心里,9项街道环境指数得分最高的是北京中关村。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活力中心所在的城市有:北京、广州、济南、深圳、佛山、临沂、上海、重庆。从3项基本环境指数来看,上海市九江路和北京市国贸CBD得分最高,前者得分高达77.1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活力中心。从单项指标来看,尽管71个城市活力中心在步道宽度适宜、步道无失修和街道绿化/行道树3项上均表现较好,但在构建和优化专用自行车道、街道家具、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设施(机非隔离)、过街设施、无长期占道这5项普遍得分较低的指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直辖市的城市活力中心在街道环境指数上得分相对较高,整体领先于其他城市。
本期报告将街道环境指数与第三期报告的步行指数结合起来,即从街道是否“好走”和“有趣”两个维度对这些城市活力中心街道的步行性进行了评价。报告认为,基本所有城市活力中心的街道均满足了有趣的要求,但在好走方面却差强人意。在本次报告评价的12740条街道中,满分的“好走”的街道只有15条,均分布在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两侧。这些街道不仅宽度足够容纳包括步道、行道树、机非隔离、街道家具等设施,而且管理比其他街道更好,停车占道现象较少。零分街道多达1329条,主要分布在城市的支路中。
报告指出,最难走的街道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的街道基本为历史保护区内狭窄的传统街道,拓宽可能性低,步行空间和行人的安全很难保障,比如苏州市的观前街和烟台市的所城里。另一类则属于“后天失调”,即在道路空间足够且原始规划为行人留出步行空间的情况下,由于后天管理不善,导致街道非常难走,这些街道大部分分布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之间,少部分出现在商业街。报告建议从关注支路步道入手解决街道难走问题:虽然城市主干道普遍好走,但质量参差不齐的支路阻碍了城市步行交通连网成片,应成为重点建设或改造的对象。具体改造时,应先解决这些支路步道被占道的问题,将本来设计给行人的空间归还给行人。针对历史保护街区等街道过于狭窄且无法拓宽的特殊区域还应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既保护历史风貌,又保障现代城市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