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作意(3)初静虑离欲界欲(2)
了相作意(3)品(1)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
七种作意
一、一、一、一、一、四、品
云何寻思诸欲麤品?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寻思诸欲麁品中。云犹如骨锁乃至如树端果者:此约八喻以明过。泰基等云。此中如骨锁可恶。如凝。血肉无血凝为肉不实可恶。如草炬须臾灭。如一分炭火能烧山泽少分诸欲能灭众多善根。余之如前。又解以身触火便成重病。不触得中还成其乐。欲亦如之。又云如炭一分有火一分无火可厌恶也。此义不然。」
怎么样来寻思观察诸欲的麤品?
一、一、一、一、一、四、一、标黑品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皆堕黑品。
郑重地观察欲都是有过患的,都是污秽的,「皆堕黑品」。
一、一、一、一、一、四、二、释差别
一、一、一、一、一、四、二、一、举譬喻
犹如枯骨,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如大毒蛇,如梦所见,如假借得诸庄严具,如树端果。
怎么叫做「堕黑品」?「犹如枯骨」:就像「枯骨」,骨头上没有肉了,只是骨头。欲就像枯骨似的,没有肉,但是有点味道,有点味道,就一直啃这个骨头,啃了还不能饱满,因为没有肉不能饱满,但是还舍不得。这个欲就是类如枯骨,不能令人饱满,但还是感觉到有味道,不能放弃,所以犹如枯骨。
「如凝血肉」:就像凝聚很多血在里边的肉,欲就譬喻像那个凝血的肉似的。「凝血肉」有什么过失呢?为众鸟所逐。一只鸟衔了一块肉,其它的鸟统统来争。
「如草炬火」:把草堆在一起点起了火了;欲就像火似的,亲近它就是被火烧,令人苦恼。
「如一分炭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一点点火,也可以将整个森林烧掉。
「如大毒蛇」:欲就像大毒蛇似的,亲近它,就会有很多苦恼的事情。
「如梦所见」:像梦里面看见的事情很满意!梦一醒,没有了,所以这一切的欲也像梦中所见的事一样,很快就变了,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
「如假借得诸庄严具」:这个美好的境界是借来的,这还要还人家的,也是无常的啊!
「如树端果」:就像树最高的地方有一个果熟了,想要取那个果,可能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若亲近欲就会有这些问题。
韩清净《披寻记》:「犹如枯骨等者:此中广引一切世间共成譬喻,显示诸欲八种过患。〈思所成地〉说: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如段肉故,众多共有。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增长贪爱。如蟒毒故,贤圣远离。如梦见故,速趣坏灭。犹如假借庄严具故,仗托众缘。犹如树端烂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陵本十七卷四页)此中引喻,名少分别,然义无异。如是显示诸欲过患深重应知。」
「此中广引一切世间共成譬喻」:此处广引一切世间人共同了解而成就的譬喻,大家都承认这件事,来「显示诸欲」的「八种过患」。
〈思所成地〉说:「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犹如干枯无肉的骨头一样,是吃不饱的。
「如段肉故,众多共有」:犹如一段一段的肉为众生所共有,彼此会来争食此段肉。
「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表示欲现前的时候,像火来烧似的!
「非法因缘,如大火坑」:欲是非法的因缘,是罪过的因缘,就像大火坑似的,亲近这个欲,到火坑里出不来了。
「生渴爱故,增长贪爱」:亲近欲的时候就会生「渴爱」,怎么叫「生渴爱」呢?「增长贪爱」。亲近欲,就使令贪爱越来越厉害,那叫做「生渴爱」。
「如蟒毒故」:像大蟒蛇的毒似的,亲近牠就为蟒毒所害,「贤圣远离」:佛法中的贤人、圣人都远离蟒毒,远离欲的。
「如梦见故,速趣坏灭」:梦中的境界很快灭失,很快趣向破坏消灭的境界。
「犹如假借庄严具故,仗托众缘」而有,借来用完了终归要归还。
「犹如树端烂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亲近欲有危险,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是令人放逸的「所依之地」,因此而放逸。(陵本十七卷四页)。
「此中引喻,名少有分别,然义无异」:所诠的义没有差别。「如是显示诸欲过患深重应知」:如是显示这么多的譬喻来解释诸欲的过患差别。
1、《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七:「诸欲令无饱,众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缘,能增长贪爱,贤圣所应离,速趣于坏灭,仗托于众缘,危逸所依地」者:此二颂中,显示:八种现法、后法,如其所应,诸欲过患。若能观见,即是断除欲爱方便。「诸欲如枯骨,亦如软肉段,如草炬相似,犹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梦所见,如借庄严具,如树端熟果。如是知诸欲,都不应耽乐」者:此中广引如前所说「令无饱」等于诸欲中八种过患,一切世间共成譬喻,显示诸欲过患深重。又为显示于诸欲中具有如是众多过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于彼耽乐?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如段肉故,众多共有;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增长贪爱;如蟒毒故,贤圣远离;如梦见故,速趣坏灭;犹如假借庄严具故,仗托众缘;犹如树端烂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2、《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又彼诸欲喻枯骨者:令无饱故。喻段肉者:多所共故。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恶行因故。喻一分炭者:增长欲爱大热恼故。喻大毒蛇者:为诸圣贤所远离故。喻梦所得者:速散坏故。喻所假借庄严具者:托众缘故。喻诸树端烂熟果者:危亡地故。」
3、《杂阿含经》卷第七 ·(一八六经):「如无常,……骨聚法、肉段法、执炬法、火坑法、如毒蛇、如梦、价借、如树果、……如是比丘,乃至断过去、未来、现在无常,乃至灭没,当修止观。」
4、《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五 ·(二〇三)中阿含晡利多品晡利多经第二(第五后诵):晡利多居士闻已,便脱白巾,叉手向佛,白曰:「瞿昙!圣法、律中云何更有八支断绝俗事得作证耶?」
世尊答曰:「居士!犹如有狗,饥饿羸乏,至屠牛处,彼屠牛师、屠牛弟子净摘除肉,掷骨与狗。狗得骨已,处处咬啮,破唇缺齿,或伤咽喉,然狗不得以此除饥。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骨鏁。世尊说欲如骨鏁,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小肉脔,堕在露地,或乌或鵄,持彼肉去,余乌鵄鸟竞而逐之。于居士意云何?若此乌鵄不速舍此小肉脔者,致余乌鵄竞而逐耶?」居士答曰:「唯然。瞿昙!」「于居士意云何?若此乌鵄能速舍此小肉脔者,余乌鵄鸟当复竞逐耶?」居士答曰:「不也。瞿昙!」「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肉脔。世尊说欲如肉脔,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风而行。于居士意云何,若使此人不速舍者,必烧其手、余支体耶?」居士答曰:「唯然。瞿昙!」「于居士意云何?若使此人速舍炬者,当烧其手、余支体耶?」居士答曰:「不也。瞿昙!」「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火炬。世尊说欲如火炬,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大火坑,满其中火,而无烟[火*佥]。若有人来,不愚不痴,亦不颠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用乐不用苦,甚憎恶苦,用活不用死,甚憎恶死。于居士意云何?此人宁当入火坑耶?」居士答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彼见火坑,便作是思惟:「若堕火坑,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彼见火坑,便思远离,愿求舍离。」「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火坑。世尊说欲如火坑,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大毒蛇,至恶苦毒,黑色可畏。若有人来,不愚不痴,亦不颠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用乐不用苦,甚憎恶苦,用活不用死,甚憎恶死。于居士意云何?此人宁当以手授与及余支体,作如是说:『蜇我蜇我耶?』」居士答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彼见毒蛇,便作是思惟:『若我以手及余支体使蛇蜇者,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彼见毒蛇,便思远离,愿求舍离。」「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毒蛇。世尊说欲如毒蛇,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如有人,梦得具足五欲自娱,彼若悟已,都不见一。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梦也。世尊说欲如梦也。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如有人假借乐具,或宫殿楼阁,或园观浴池,或象马车乘,或缯绵被,或指环、臂钏,或香璎珞颈钳,或金宝华鬘,或名衣上服,多人见已,而共叹曰:『如是为善,如是为快。若有财物,应作如是极自娱乐。』其物主者,随所欲夺,或教人夺,即便自夺,或教人夺,多人见已,而共说曰:『彼假借者,实为欺诳,非是假借。』所以者何?其物主者,随所欲夺,或教人夺,即便自夺,或教人夺。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假借,世尊说欲如假借,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大果树,此树常多有好美果。若有人来,饥饿羸乏,欲得食果,彼作是念:『此树常多有好美果,我饥羸乏,欲得食果,然此树下无自落果可得饱食及持归去,我能缘树,我今宁可上此树耶?』念已便上。复有一人来,饥饿羸乏,欲得食果,持极利斧,彼作是念:『此树常多有好美果,然此树下无自落果可得饱食及持归去,我不能缘树,我今宁可斫倒此树耶?』即便斫倒。于居士意云何?若树上人不速来下者,树倒地时,必折其臂、余支体耶?」居士答曰:「唯然。瞿昙!」「于居士意云何?若树上人速来下者,树倒地时,宁折其臂、余支体耶?」居士答曰:「不也。瞿昙!」「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树果,世尊说欲如树果,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是谓圣法、律中更有此八支断绝俗事而得作证。」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55 (请用浏览器打开)
5、《四分律》卷第一:「何以故?我无数方便说断欲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结。我无数方便说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树果,又如假借、犹如枯骨,亦如段肉、如梦所见、如履锋刃、如新瓦器盛水着于日中、如毒蛇头、如轮转刀、如在尖标、如利戟刺,甚可秽恶佛所呵责。」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22n1428_001
一、一、一、一、一、四、二、二、摄诸苦
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护所作苦;受亲爱失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追求诸欲的这些人,「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追求这些欲,追求的时候要做种种的方便,很辛苦的努力才能可能会拿到;「受防护所作苦」:若拿到了欲以后又怕失掉了,要保护它也很辛苦;「受亲爱失坏所作苦」:追求欲时,亲友之间争夺财产!会破坏彼此的感情,「失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若是没有失掉,所有权一直是属于自己的,有了这么多还是不满足,不满足还要继续的追求,也还是辛苦;「受不自在所作苦」:追求欲要忍受种种的不自在苦;「受恶行所作苦」:为了欲会去造很多的恶行。「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这么多的苦,「摄诸苦」。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三十四:多求王因缘,是此颂根本。谓昔有王名曰多求,禀性凶暴贪求无厌,劫夺国人所有财宝。于是臣佐议共退之,以其次弟绍继王位。时多求王至国边邑,编草作屦以自存活。如是多时弟王忽忆,问诸臣曰:大兄何在?诸臣答言:闻在边邑作屦自活。王闻忧恼作是思惟:兄既如是,我今何用居王位耶!实时召来封以一邑,人多附彼食便不供。如是更封二邑三邑乃至半国,犹故无厌;遂复兴兵杀弟自立。时天帝释知已念言:今此恶王不识恩义,我今应往诳而恼之。遂自化作婆罗门像,戴帽披苫执缾持杖,至彼王所作吉祥言,赞叹咒愿在一面立。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婆罗门言:从大海外。王言:海外有何事耶?答言:我见有一国土,安隐丰乐多诸人众,奇珍异宝充满其国。王言:我力可得彼不?婆罗门言:往必可得。王复问言:谁相导引。答言:我能。王言:几日当可进途。婆罗门言:却后七日,言已便去。时多求王招集兵众,办诸资具至第七日,严驾将行,觅婆罗门竟不能得。王遂忧恼作是念言:彼若来者当得大利,坐失彼故所期不获。遂入忧室烦冤而坐,举国无人解其愁毒。时释迦菩萨生彼国中大婆罗门村,少因缘故来至王都,闻如是事心生悲愍。谓诸臣曰:吾能解王心中愁结。诸臣欢喜引至王前,以吉祥言赞叹咒愿在一面立,为王宣说义品伽他:趣求诸欲人,常起于悕望,所欲若称遂,心便大欢喜。趣求诸欲人,常起于悕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如是次第为王尽说彼义品中呵欲颂已,实时菩萨自离欲染,王闻遂解心中忧毒。即为菩萨而说初颂:「儒童贤寂静,乃至广说」;此颂义显无劳分别。菩萨为王说第二颂:「有智言应作,乃至广说」。此颂前半呵责帝释:「有智者说许他言必定应作,若不欲作便不应言」。后半责王谓:「有智者应当遍知,若有发言而不作者欲相扰恼,然无实事。王何专直信彼虚言,谁当有能海外来者?谁复能往海彼岸耶?愿王勿求分外之事」。
韩清净《披寻记》:「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如前于食知量中说有追求种类过患。此中一一,如彼广释应知。(陵本二十三卷八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云何名为「于食知量」?......云何「追求种类过患」?谓于饮食追求种类有多过患。或有积集所作过患,或有防护所作过患,或坏亲爱所作过患,或无厌足所作过患,或不自在所作过患,或有恶行所作过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