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怎么协调好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走建设生态城市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大力发展生态建筑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可以从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生态环境资源的节约利用、围护结构节能和生态绿化等多个方面去营造建筑物的生态氛围。
1、自然通风
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和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 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通常认为自然通风的作用具有3种不同的功能:
1)健康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2)舒适通风。增加体内散热, 以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以改善热舒适条件。
3)温通风。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 使建筑构件降温。
据测定, 内外温差大时, 开窗10-15分钟可完全换气一次, 温差小时, 大约30分钟可交换一次。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为风压和热压, 通常的方式有利用建筑物外表面的风压、利用室内的热压、风压与热压相结合等。
2、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利用
节约型建筑的内涵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等内容,未来几年中,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上升至40%, 同样, 水、材、地在以往粗放型建设管理中也浪费严重。节约型建筑中的节约不仅仅是停留在能源、材料、土地和用水等物质层面资源的节约, 也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节约, 这样的建筑才能称得上“资源节约型建筑”。
生态环境资源指的是场所的自然环境, 例如原始地形地貌、山石水体、依附其上的原生生物等, 也包括形成的特有的景观风貌, 是构成城市特色的硬环境的一个方面。在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上,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许多建设重点集中在硬质景观、功能空间、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上, 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得不到尊重和利用, 具体表现在建设项目不论基地自然条件如何, 一律先推山填沟, 使原址的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既有景观等一概去除, 然后再代以全新的布局。尽管形成的人工新环境在视觉效果层面上可能也优美, 但原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形成的有价值的信息被轻易抹去, 绿化的生态调控功能被放弃, 造成环境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外建筑和自然条件缺乏有机结合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浪费,许多建筑在建筑选址和造型方面没有以所在地的环境为主, 而是一心要突出自我, 强调自身的标志性, 这样的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环境的景观, 使更大范围环境的观赏性质量下降。
3、充分高效的利用一切自然资源
保证生态和建筑的完美结合,首先必须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例如在地面上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亲近自然的建筑,充分拥抱自然,同时向地下空间发展,研究地下空间的建筑利用问题,建立空中、地面和地下相互协调的有机建筑网络。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节能减排,力求达到建筑和生态的相互平衡,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