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一实践可以对人们身体和心智带来诸多好处。大脑扫描等技术显示了冥想带给人们的脑部变化——大脑某些区域的体积会变大。冥想者也能体验冥想带给自己心理上的益处:他们对刺激物的反应变快,而且不易受到各种压力的影响。
冥想:大脑的体操运动
冥想根植于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宗教的禅修练习,其在各大传播媒介上的盛行赋予了这个词诸多含义。我们这里提到的冥想是对人类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包括更为稳定清晰的头脑、情感平衡、关心他人的意识、甚至是爱和同情。如果人们不积极开发这些素质,它们将会一直隐而不现。
大体上,冥想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需要任何设备甚至运动服,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始,实则不然。冥想者首先要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身体既不要绷得太紧,也不要太松弛,必须稳定自己的心绪,把它从无意识的心理调节和内心迷茫中解放出来。经常动脑当然是使大脑变得更加灵活的方式,除此之外,静坐冥想可以说是大脑独有的锻炼方式,有效的10分钟冥想胜过1小时睡眠,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精神充满活力。
大脑扫描——透视冥想中的大脑
神经成像等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冥想期间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美国此项研究涉及三种主要的冥想方式:专注冥想、正念冥想、慈悲和仁爱冥想。下图为您解释在专注冥想期间,大脑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被激活的大脑特定区域。
专注冥想
专注冥想通常会指引冥想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呼吸节奏上。即便是科学家,也会走神,因而必须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关注对象上。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一项脑扫描研究确定了注意力转移时明显相关的大脑区域。
① 走神
专注冥想者的大脑成像表明,大脑后扣带回皮层、楔前叶及其他区域的活动比较明显。这些区域都是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简称DMN)的一部分。DMN在建立和更新人们的内心世界时发挥广泛的作用。
② 注意力分散
由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组成的“凸显网络”是冥想者注意力分散的生理基础。一旦认识到自己在走神,自愿者就会按下按钮,以便研究人员了解其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 意识再聚焦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顶下小叶这两个区域有助于冥想者摆脱分散注意力的物体,从而将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节奏上。
④ 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当冥想者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自我呼吸上时,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就会一直保持活跃状态。
冥想带来的变化
科学家们将资深冥想者和初学者及非冥想者的大脑扫描进行对比发现,那些长期冥想的佛教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维持一种特殊形式的脑电活动。这种脑电活动叫做“高振幅γ-频段共振”,以及频率介于25Hz至42Hz的相位同步。高振幅振荡贯穿了整个冥想过程,一开始只是几十秒钟,但随着冥想程度的深入,持续时间会逐渐变长。
科学家正在测试冥想者的脑电波
在学习和有意识的知觉过程中,大脑会形成一些临时的神经网络,以便整合认知和情感功能,而在这个过程中,脑电波的这种协调性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冥想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明确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中,还体现在某些大脑区域的体积上。一项15年的研究表明,长期修炼冥想会导致大脑前叶和脑岛体积增大约10%;同时冥想者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能够释放压力。
冥想者大脑增加区域
通往幸福之道
2002年,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快乐区域神经元活跃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冥想可能有治疗抑郁和慢性疼痛的功效,还能增强幸福感。
《链接幸福:容易满足的新大脑,平静和信心》一书的作者——神经心理学家里克•汉森博士曾说:尽管在生活中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但我们的大脑总会自然而然地瞩目于消极的事情,这些消极的东西总会使我们因压力而感到不幸福。而有一些体验是解决这种压力问题的关键体验,比如放松、舒缓、受到保护等。他还提倡在遭遇消极经历时,我们的大脑要去欣赏那些积极的经历,花一点时间把精力集中于积极的东西,并把它们装在大脑中。他把这种现象叫做“接受良好”。如果每天多花上半分钟、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静坐冥想,使每天的良好经历和感觉变成神经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越来越多的地拥有它们力量!
本文部分节选自《环球科学》杂志
关于该研究的作者:
马修•李卡德:佛教僧侣,大约40年前放弃了自己的细胞遗传学事业,离开法国前往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成为一名佛教徒。
安托万•卢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疗研究所科学家,同时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一直以来都是冥想神经科学领域的领头人。
理查德•戴维森:冥想科学奠基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韦斯曼大脑影像与行为实验室暨心智健康调查中心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