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之阿克苏市,新疆清澈的水

总体:阿克苏市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因水而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

null

历史背景:古为中国秦汉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隋唐时期,为跋禄迦,亦称亟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置姑墨州,隶属安西都护府,元明为蒙古宗王察合台封地,称为阿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派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将地名定为阿克苏。

地理环境:阿克苏地区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7435.3米的托木尔峰是境内的最高点;海拔945-1020米的塔里木河两岸则是境内最低处;北部众多山峰,南部是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为山麓砾质扇形地、冲积平原区、戈壁、绿洲相间;中、低山丘陵带分布有大面积水草丰茂的天然草场,其间有黑音山盆地、拜城盆地、柯坪盆地以及乌什谷地;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中、下部地势平坦,水量丰富,土地肥沃,是地区的老绿洲所在;沙漠区分布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北部。

气候条件:阿克苏市气候宜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在10.8℃,极端最高气温达40.7℃,极端最低气温为-27.6℃。春季干旱多大风,伴有浮尘扬沙天气,夏季多阵性雷雨天气,时有暴雨、冰雹等局部性强对流天气,秋季天气情况较好,降雨天气明显减少,气温适宜,冬季相对温暖,雨雪天气较少。

null

农业种植:阿克苏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红枣、薄皮核桃、红富士苹果、杏、香梨、葡萄、甜瓜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此外,还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轻纺工业聚集地。

null

游记:早上起床,坐小巴前往克孜尔千佛。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尽管他的存在早于莫高窟。在前往克孜尔千佛洞的途中,我用手机百度了关于克孜尔千佛洞的介绍――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早在公元一世纪,约东汉明帝时,佛教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代替佛教止,佛教在新疆兴盛了1000多年。公元四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已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等,大兴土木建造气势恢宏的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石窟群修凿的年代开始于东汉,结束于唐末。历代龟兹王对这项工作都极为重视。公元七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达到极盛,甚至连龟兹王宫都装饰得同寺庙一般。其间历代龟兹国王对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的建造,更没有停止。节日期间,各佛寺都用珍宝锦绮把佛像装饰起来,然后载到彩车上,在城内街道上缓缓而行。上自国王、王后、贵胄、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脱掉帽子,穿上新衣,赤着双脚,手拿鲜花出门迎接佛像。待佛像驾临,人人顶礼膜拜,个个焚香散花,仪式极为隆重。

据考证,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鸩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公元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对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 的贡献。

null

终于到了克孜尔千佛洞,一下车,就看到了和山融合在一起的佛窟建筑,古黄色的建筑牢牢扎根于山腰,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也依然显得雄浑壮丽,彰显出饱经历史的沧桑感。我很难想象出,千年之前,她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辉煌,她曾是一个国家所有人民的信仰,是那么神圣,那么堂皇。  跟随着工作人员,走往千佛洞,迎面就看到千佛洞广场上矗立的雕像,雕像描绘了一个坐在莲花台上的僧人,僧人手臂微微垂下,半坐在莲花台上,他倾斜着身子看着千佛洞,古黑色的充满金属光泽皮肤,再加上他的自由深刻的眼神,展示出他的信仰,他一生的追求。紧接着,我踏上了去往山腰的石阶,踩在质朴沉重的石阶上,我感受到了光阴,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也同样踩在石阶上,走向佛洞,坚定不移的去追寻自己的信仰。也许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看来,他们这是愚昧的行动,但是在千年前,他们来到千佛洞,面对佛像,将自己的精神、内心,向佛诉说,并下定决心,重新回到生活中,也许这就是不忘初心,活在当下吧。

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大概经历了2个多小时,我基本上游览完了石窟区。经过工作人员介绍,总体来说,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放置释迦佛的拱型佛龛里空空如也;壁画上所有佛像左半边袈裟均被剥走--因为它是金箔制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画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1903年,日本人渡边哲信和崛贤雄,到克孜尔石窟切割壁画,盗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对石窟进行调查。1906年和1913年,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测绘、记录、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文书等珍贵的文物。此外,俄国人奥尔登堡、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等都先后到过这里。这是多么令人痛惜,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的能工巧匠,把自己的信仰和技艺全部献在了这里,而今留给世人的,只有空空如也的佛龛、金箔袈裟全被人剥去的佛像、整块整块被人搬走的壁画、和世人无尽的唏嘘,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天山脚下诉说着他千百年的沧桑。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