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算了太阳高度角的展览

和吕博的第一次交谈发生在他第三次来空间实地测量。 确认局部尺寸这事,其实大可线上让我们帮忙,他好像不

和吕博的第一次交谈发生在他第三次来空间实地测量。

确认局部尺寸这事,其实大可线上让我们帮忙,他好像不放心,前后来回跑了四趟。定点,拉直,覆盖,一毫不差。再看到他为这次展览做的场景效果图,处女座强迫症之类的好奇显得毫无意义。

吕博最初是一位设计师。甲乙方之间,100分的图纸模型到70分的实物产出,对极其较真的吕博来说,方案的落地总伴随着细小的不满足。

辞职后吕博经历了一段沉思的空白期。某次凌晨4点与朋友骑行到号称“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空无一人的行道,洒水车湿漉漉地经过,他在其中,感觉身边的建筑都在闪闪发光。

这之后,吕博开始进入建筑摄影的创作。他的第一组作品由长安街的18栋建筑组成:以天安门为中轴线,西起复兴门,东止建国门。

 长安街·西 

 长安街·东 

拍摄长安街的两年,亦是吕博缓缓摸索建筑摄影的两年,在《长安街》系列作品中,吕博特意将照片色调清新处理,云、鸟、建筑各自明丽。

这种符号化的向往在其之后创作的《城市肖像》中依旧可见:祛除现代城市人造光的遮掩,还原古建筑原始拥有的天光背景。

古建筑在虚拟天光之下反倒更显自然

北京拥有许多城市所无法具备的巨大建筑体量,常常在某一旮旯拐角就会撞见不知名的精彩,这也是吕博在长安街之后创作其他作品系列的缘由:

当拍摄对象由线至面,一座城市的时空格局藉此得以被展开。

《桥》系列

设计让二维草图变成三维模拟,之后五感通用;吕博在摄影中则反其道行之,让空间回归平面,通过简单的点线面比例组合,在二维中寻找或创造空间构成的状态——他的作品有极简的舒适感。

而面对我挑“模型图”的刺儿,他回应得朴实:

我试着人物肖像的拍摄方式代入建筑,赋予它人性,关注它的生老病死;这些建筑的设计师如果看到我拍摄的照片,应该会觉得欣慰吧;至于我当下作品系列有趣的地方,单栋建筑共聚,城市显像的共生力不言自明

没有爬楼,没有高空作业,《城市肖像》中的所有照片是在任意行人可去到的地理位置上被完成的。

由于建筑体量巨大,拍摄时无法进行人为补光,原地等待数小时只为捕捉一分钟的自然光成了吕博的拍摄常态。

这似乎也培养了吕博的“光感”,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在设计现场布置时计算太阳高度角的创作者。

计算太阳高度角后预设的展览效果图

“49”是吕博的第一个摄影展,展名取自北京城的别名——49城,它源于早年北京内城4个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外城9个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的城市格局,不过如今只有些许老北京才知道这名字;

同时,此次摄影展主呈的22幅作品即选自由49幅影像组成的《城市肖像》系列,而我们空间所在的文创园名为77,相乘即是49,无巧不成书大概也就如此。

吕博曾提到早些年还在做设计时,家住方庄,公司在马泉营,许多方案是在两个多小时的通勤路程中被完成的,这让他形成了只有在动态环境中才能开放思维的习惯。

如今,偶尔遇上没灵感的时候,他就出门晃悠,四处走、四处望,“在纷繁的影像文化体系中,找寻着自己的座标和定位”

记得来看展。

49

吕博建筑摄影展

Lv Bo's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pen Day

10:30-18:30

05.18-05.26, 2019

开幕酒会

Opnening Ceremony

15:00

E6·本土一间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文创园2号楼地下一层

E6·Bentu One, Building No.2, 77 Cultural Park, Gallery Backstreet No.77,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正 在 进 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