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内容讲解19

在年报中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非经常性损益这一项目,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呢?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引入这一信息

在年报中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非经常性损益这一项目,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呢?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引入这一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什么意义?为弄清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讲解一下。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通俗一点讲,就是你的工资收入就是经常性损益,而你中彩票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你买菜的支出就是经常性损益,而丢钱包则是非经常性损益。

在年报中“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部分,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等等,并单独对非经常性损益列示明细表。它对于大家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及准确判断公司投资价值来说很重要。

比如说,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一次性资产置换产生的利润,往往占到年度净利润的大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利润,列为非经常性损益,大家只看净利润总额,可能会产生错觉,认为上市公司本年度生产经营搞得不错。

证监会之所以重视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现象的发生,使投资者更加方便、更加可靠、更加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是说,既不能让非经常性损益使投资者高估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不能令非经常性损益使投资者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赚钱能力。

需说明的是,在利润表中有两个会计科目: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这两个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与非经常性损益相类似。本着对上市公司谨慎估值的态度,大家还是应该使用非经常性损益。但现实情况中,一些上市公司会试图在非经常性损益上作文章,将它作为粉饰业绩、调节利润的法宝。

上市公司的这些小把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失而复得

上司公司卖出一批产品,货款还未收到。记账的时候,就将这笔业务列为应收账款,如果几年都没收回来,那么就得计提损失了。比如说,公司有10万元货款,5年没收回来,那就得作好最坏的打算,这10万元打了水漂。为此,就得将这10万元视为坏账,当作企业的费用了。但如果这笔钱后来又收回了,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在收回的当年,公司的利润就可以增加10万元。有的上市公司动了歪脑筋,故意将一些可以收回的账款视为坏账,等到哪一年经营惨淡,业绩不好的时候再收回来,这样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增加。除了死账收回外,上市公司还会在其他方面,耍“失而复得”的把戏,比如说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其方面与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

第二,一次性财政补贴

一次性财政补贴是指地方政府送给上市公司一笔钱,通常是政府从扶持或政策导向角度出发,给予企业的一种资金支持。政府送钱给上市公司当然是好事,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有些地方政府出钱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上市公司连续亏损。按照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暂停上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避免上市公司最终退市,于是就拿出一笔钱,使上市公司渡过危机关头。可能大家认为,政府能这样做,应当欢迎啊,对于那些持有这些亏损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证券市场整体来说,可就并不是好事了。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跟人一样,也需要新陈代谢。把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的公司,从上市公司的行列中剔除,将有限的上市资源给予业绩优良的公司,这样才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卖家当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不亏损或者使业绩好看,会变卖公司的资产。比如说,公司有一块地,买了几年,地也升值了。本来这块地是打算用来建设新厂房,但一看今年要亏损,为了扭亏,就把地卖了。对上市公司而言,卖家当固然可以提高某一年的业绩,但从长远看,这种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

上述三种小把戏带来的收益,都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虽然算在了事发当年的利润当中,但投资者可别将它们与靠主营业务得来的利润混为一谈。

个别情况下,非经常性损益也会体现为另一种现象,就是在某一个会计年度,上市公司突然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导致业绩大幅下降甚至巨额亏损。这种现象,一般是上市公司对以前年度发生的未披露的损失、潜亏,在一年中进行集中释放,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重组时比较常见。新的控股股东来了,习惯将以前藏着掖着的坏账、损失、费用一股脑儿全亮相,这样才有利于公司轻装上阵。

包含非经常性损益在内的利润指标,虽然是公司业绩的真实反映,但如果不排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可能会干扰大家对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它正常投资活动的盈利能力或回报的判断。

使用上市公司盈利指标,以及以利润为基准的估值指标,最好使用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数字。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扣除后的指标,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更加真实的反映。

大家要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上市公司定期公布财务指标,是在向我们进行工作“述职”,我们看这些述职报告,不仅是想知道上市公司过去都干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以这些述职报告为基础,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进而预测上市公司将来会怎么样。因为任何一只股票的价格,都是建立在对该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上。基于这样的目的,就有必要剔除那些有可能妨碍我们正确把握上市公司价值内涵的因素。

研究报告时,除了要仔细看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还要认真看看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利润表中,有两个会计科目: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大家应当仔细观察上市公司这两个会计科目的变化,因为它们基本上不涉及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

除了在定期报告中,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还有两个地方,也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

一个是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时,最近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得低于6%。这里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时所使用的净利润数据,是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没有扣除时的净利润相比较,哪一个低算哪一个。因为有些上市公司,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体现为损失,扣除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相比反倒增加了,而采取孰低原则,可以说,要求更加严格。

另一个是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会设定一些业绩目标。如果能够达标,就可以实施股权激励。而业绩目标主要包括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计算这些指标时,也会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一般来说,用到净利润的时候,也会采取上述的孰低原则。大家要特别关注这两个地方。

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达到公开增发的标准,或者是否可以达到股权激励的要求,都要记住这个孰低原则。否则容易产生误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