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皈依佛门的人
都有着各自的理由
有的是对佛菩萨有所祈求
有的是遇到困难希望得到佛法的指引
有的则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
心理状态不满意想要得到突破
但大多数人想要接触佛教
多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苦”
从而想要找到解决“苦”的方法
有人说佛家常讲人生“苦”
这透露着佛家的悲观与消极
但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是世人
误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 认识“人生苦”
无论大病小病,无论大苦小苦,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一定经历过痛苦的感受。
佛门把“苦”分为三苦、六苦、八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苦。六苦,即因苦、果苦、求财位苦、勤守护苦、无厌足苦、变坏苦。三苦为苦苦、坏苦、行苦。
人生本苦,是佛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也许会说,佛门说人生终究是苦,这也太消极与悲观了吧。
但佛陀想要告诉大家的,肯定不是“苦”所带给大家的消极与悲观,而是......
■ 不明白“苦”的原因
只能得到一时的慰藉
认识苦,非常重要!因为“苦”为出离之本。因此佛教将“苦”喻为良师。而想要离苦,首先要知苦。知苦,就是认识到苦的根源。这正如良医治病,必先会诊病,以确定病情后,才能对症下药。
因为生活中有了苦的逼迫,有了身心内外的煎熬,所以大家选择来到寺庙,并以种种方式来求助于佛菩萨。由于对于苦的原因不明,一时的祈求也只能得到一时的慰藉。就像是牙疼,吃完止痛药,却不能消灭其炎症,也就不能拔除导致其“苦”的病根。
■ 现今学佛者的常态
修行学佛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从正确地认识苦着手,学佛的进步也只能增加的是人天福报,想要解脱成佛即是痴人说梦。
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信佛?自己日后能否成功往生?因为从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解脱成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解脱成佛,为什么要解脱成佛。
我们一部分学佛者的常态,即是遇到苦痛了,想起了佛菩萨,去庙里诵几天经,参加几次法会。等到无灾无难了,痛苦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就又忘了佛菩萨了。此时的我们想的只是人生短暂,应尽情的享乐,也许这大概会是很多学佛者的真实心理。
■ 下面才是佛陀
最最想告诉我们的
我们信仰佛教,不是在做商品交易,我们更不能有与佛菩萨做交换的心理。今天我拜你了,我给你上香了,你没让我解决痛苦,明天我就不来了。这不是真正的信仰,只能说是一种迷信,不是正信。
只有认识到了“苦”,并用正确的方法去拔除苦根,才能真正做到离苦得乐。这也是佛法的本怀,也是佛陀最想要的告诫我们的佛法的真意。
在佛法中,佛陀所讲的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等都是拔苦的方法。佛陀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给与世人多少慷慨的承诺,而在于他帮助世人认识到了苦的存在,并教给我们解除苦的方法。佛陀正是良医,而佛法是良药。
佛法讲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一切事物都是在无时无刻地变化之中。经济富裕不是长久,因为不一定何时又会变得穷困潦倒。身体健康也不是永久,也许一段时间之后,疾病就会找到你身上。权力地位更不会永久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高的地位也会随你而远去
所以想要获得安乐的根本方法,应是调整我们的自心,而不是调整外在的环境与调教他人。从而认识到我所体会到的“苦”,他人也能体会到,从而修起“自他相换”的法门,培养出自己宽广的心胸与慈悲心。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佛教苦乐观所揭示的苦乐真相,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可以舍弃世人难以割舍的名利、情感毅然走上修道、修心之路,并可怡然自乐,长久保持内心的安乐与祥和。
一个人也只有明白了苦的真相,才能真正关闭痛苦之门,从而进入极乐的殿堂。
八苦回顾
1、生苦
2、老苦:人人都怕老去
3、病苦:
4、死苦: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5、“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最好化解方法!
6、其实你所经历的
“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未必是真实的!
图片 | 儒文、晓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