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如何成为世界兵工厂?

曾有人评价,在二战期间,盟军能打赢轴心国主要是美国人的功劳,美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更

曾有人评价,在二战期间,盟军能打赢轴心国主要是美国人的功劳,美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更是高效得惊人。

《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一书的作者阿瑟·赫尔曼曾研究统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投入战争的同盟国军队所使用的装备的三分之二都是美国生产的。这些装备包括8.6万辆坦克、250万辆卡车、28.6万架军用飞机、8.8万艘海军舰艇、260万挺机枪,以及410亿枚各式炮弹和子弹。这些军备的数量超过了法西斯阵营的军备总和。

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够在二战中对工业生产部门实现高效的动员?

「听好书」采访了国防大学教授徐弃郁,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美】阿瑟·赫尔曼著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部门的确实现了高效动员,不光是日本没想到,德国没想到,就连美国自己都没有想到。

美国工业的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开始发动转向另外一个领域的时候,就能迸发出很大的力量,那秘诀是什么?

有人说,美国在二战之前的工业就非常厉害了,它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二战期间的工业转型也比较容易。这个观点实际上是不对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工业就已经是全球第一了,拿数据说话,美国的钢产量要远远甩开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国家,甚至是后边几个国家的总和。但是,如此巨大的工业产量,并没有使美国在一战期间完成一个好的转型,整个国家的调度和组织都是很差的,包括当时的战时物资委员会也做的很差。所以,并不能说工业基础好,战争时期的工业动员就好。

我觉得《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写得很好,它介绍了美国两个工业界的巨头。但是我还想补充这本书之外的一个人——乔治·马歇尔。乔治·马歇尔有很高的地位,是美国的五星上将,但是这个上将却没怎么打过仗,不像巴顿、艾森·豪威尔这些人,和他们不一样,乔治·马歇尔不做战地指挥官,而是一直坐在办公室做参谋长。总统罗斯福曾对他说,你一直当参谋长而不带兵打仗是不行,历史上绝对不会记住伟大的参谋长,都是将领。

美国军事家、政治家、陆军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

但是乔治·马歇尔却离不开办公室,他不光是组织战斗,还要为战斗规划生产,包括战斗之前如何生产,生产哪些东西,具体的规划都是乔治·马歇尔做的。所以在他退休的那一天,当时在任的总统杜鲁门评价马歇尔说:“乔治·马歇尔为这场战争贡献的就是胜利。”这是比将领更高的地位。

乔治·马歇尔是在美国工业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需要对工业部门提出具体的需求,事实上,提需求是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需要军队和地方工业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而且,并非是大战临头才开始准备。

乔治·马歇尔在战争之前,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包括判断美军陆海空方面的需求,并且和工业部门完成互动。那么,只有在战前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规划,有了一个科学的设计和预备,战时的动员才能够顺利开展,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二战期间美国的军工生产

第二点就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的组织能力。美国企业和美国社会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非常的强。有一点很有意思,在二战刚结束的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出版了一本书叫《公司的概念》,主要讲美国大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和组织形式使得美国的工业能够非常有效地支持战争。这本书非常经典,在1946年首次出版后又多次再版。

美国的这种工业化和德国不大一样,德国的工业化是往尖端、纵深方向走,美国的工业化是往横广的方向,追求的是大领域的、大规模的效益。所以美国造的东西,一般没有德国造的东西质量那么好,但是如果一旦开动生产的话,美国工业生产的成本、规模和速度都能够碾压德国。所以,美国的企业在战时生产的时候,用的是这一套的管理方式,最后使美国的生产也达到了顶尖的水平。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美国对工业的管理理念。艾森·豪威尔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美国的装备里,为美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的是哪些呢?我们会想到轰炸机、谢尔曼坦克、步枪、卡宾枪,其实都不是。艾森·豪威尔说,最重要的装备其实是吉普车、推土机这种军事后勤类的,而不是作战的武器。

这说明什么呢?美国的工业体系,为战争提供的是一种全域的支持,而不是局部的支持。所以,正是由于这样的设计和管理理念,才使得美国在战时的生产动员能快速而高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