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师 :巴黎只有一座卢浮宫,世界只有一个贝聿铭!

  ↑↑↑ 你要想往新的一条路走,免不了有很多人觉得不大舒服,为什么要改?要改进是非常难接受的,要往

你要想往新的一条路走,免不了有很多人觉得不大舒服,为什么要改?要改进是非常难接受的,要往前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贝聿铭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州,

百年来,从来没有一位华人建筑师,

像贝聿铭一样,

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里汲取精华,

又游刃有余地穿越于两种文化之间。

作为百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他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跨越者。

(贝聿铭代表作:卢浮宫玻璃金字塔—1989)

1

1935年,贝聿铭18岁,他在上海码头登上“柯立芝总统号”,开启了横跨太平洋的求学之旅。

对即将到来的异域生活,他却丝毫没有担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早在我能说英语之前,我的家庭已经使我能够打入波士顿的上流社交圈了”。

他的祖父是银行家,父亲贝祖诒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银行家,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总裁,也是1944年奠定战后世界国际货币格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亲历者。

家族从小的国际化教育让他在美国文化圈游刃有余,MIT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深造,继而有幸遇到了当时欧美建筑界领军人物、包豪斯学校创办人格罗皮乌斯,开启了传奇的建筑设计生涯。

2

(1964年12月13日,贝聿铭与杰奎琳出席新闻发布会)

1964年,杰奎琳把为亡夫——遇刺的肯尼迪修建纪念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在候选的18位全球建筑设计师中,她选择了贝聿铭,看中的就是他勇于追求改变的勇气。

这让当时不到四十岁的贝聿铭,在一夜之间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建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1983年,贝聿铭问鼎建筑学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1989年,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扩建工程“玻璃金字塔”,在争议声中成为巴黎的“世纪纪念碑”。

3

图片来自网络

而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并非一番风顺。1973年,他在波士顿经历了一生中的艰难挑战。

1966年夏天,贝聿铭完成了对于汉考克大厦的设计方案,这座大厦在1968年8月破土动工,但公众和建筑同行都不买账。

1972年夏天,即将投入使用的汉考克大厦上的某些玻璃片开始出现裂缝。第二年,风暴从西北部侵袭波士顿,汉考克大厦附近的数百扇窗户被这座建筑脱落下来的玻璃碎片打破。建筑危机终于爆发了。

虽然后来玻璃碎裂的原因被查明,但在新闻媒体的演绎下,作为此次风波的核心人物,贝聿铭和汉考克大厦一起被抹上了舆论阴影,当地的客户很快获知他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建筑师。

在美国本土的事业停滞的时候,是全球化挽救了贝聿铭。他知道自己在美国国内的声誉暂时无可挽回,于是将眼光投向海外。

1970年代中期,新加坡正在经历经济腾飞,许多大型建筑项目在等待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在新加坡,他为一个金融集团打造了52层的总部大厦,一个东南亚航运大亨则委托他建设一幢办公大楼。除了东南亚,中东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也逐渐不容忽视,建筑群在沙漠边缘拔地而起,贝聿铭为科威特建造了带有拱廊的阿萨拉姆商业街。在伊朗,贝聿铭成了富豪们的宠儿,他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单子。

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生意不断,无形中让他的名声开始漂洋过海。在1978年,他终于凭借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方案再次崛起,并留下了一幢幢伟大的建筑。

最终,贝聿铭这个名字伴随着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的称号传遍全球。

纵观贝聿铭大师的一生,良好的教育,敢于改变创新的精神以及全球化的眼光都不可或缺,时代造就他传奇人生,他也给世人留下经典的建筑文化,致敬大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