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 “血色橡胶”的正面遗产──来自刚果的证据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25 篇推送 刚果民主共和国行政区划 众所周知,殖民者通过制度、文化、资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325 篇推送

刚果民主共和国行政区划

众所周知,殖民者通过制度、文化、资源等渠道影响各殖‍民地的发展路径,给各殖民地留下或正面或负面的遗产。Acemoglu et al. (2001)归纳了殖民者采取的两种制度,即以掠夺资源和财富为目的的掠夺性制度和以保护私人产权为目的的包容性制度,并认为掠夺性的殖民制度给当今非洲社会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详见本公号第28篇推文“发展差异的殖民地起源:一项经验研究”)。这个领域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几乎所有殖民地政府当局都给予私人企业对某种自然资源的特许权。在非洲,这种特许权具有间接统治和暴力的特征。Lowes 和Montero在最新的工作论文“Concessions, Violence, and Indirect Rule”利用了刚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的历史数据,发现掠夺性殖民制度一方面使得该地区的教育、财富和健康结果显著恶化,另一方面使得当地人之间有着更多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更愿意平均分配财富。

殖民者在刚果自由邦北部通过特许私人公司,榨取劳动力,开采橡胶。19世纪末,比利时在柏林会议后取得了刚果自由邦(简称刚果(金))的统治权,但比利时议会却对殖民统治刚果不感兴趣。在充气轮胎刚被发明出来的时代,国际市场对于橡胶的需求日益增加,比利时的统治者利奥波德二世看中了刚果丰富的橡胶资源,决定自己出钱进行殖民活动并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受制于有限的财力和能力,利奥波德二世推行了特许制,即把大片土地连同土地的垄断经营权租给私营公司:一方面特许私营公司自主开采橡胶,利奥波德二世每年收取这些公司利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利奥波德二世是很多私营公司的大股东,享有这些公司的股利。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采集橡胶仅需很少的资金,不依赖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上只需在接近河流的地方建立开采区。由于利奥波德二世对刚果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橡胶特许权的边界选定得比较粗略,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决定(即是否靠近河流)。最后,殖民者划出的橡胶特许权边界与河流流域的分布几乎重合,如图1的黑框所示。

图1 橡胶开采特许权的边界和橡胶采集点

采集橡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关键是找到大量劳动力!特许经营者自然瞄向了开采区附近的青壮年。于是,盛产橡胶地区的居民被迫向特许公司交纳以橡胶为主的实物税。壮年居民如果无法在规定天数内(一般是两周)收集到规定配额的橡胶,那么轻则会遭到殴打和折磨,重则被砍手甚至被杀掉。同时,他们的亲人也会跟着遭殃,受到相似的迫害和杀戮。像这样的悲剧在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时期的刚果屡见不鲜。

为了确保持续稳定的高产出,利奥波德二世和特许公司雇佣了私人军队来监督当地居民的工作,并从雇佣军中选取合适人选,替代各村庄原有的酋长。传统的酋长制度已经被殖民者所破坏,村民无依无靠,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应对残酷的橡胶暴政。由于被要求采集橡胶的劳动力大多年龄相近,且采集橡胶的地点距离村庄很远,这些劳动力长时间相处在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使得他们极为团结。在暴政的威胁下,人与人之间开始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帮助的非正式关系:不仅合作开采橡胶,还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例如清理和收割田地、建造房屋、与同龄人分享食物和住所等。

随着刚果盆地的天然橡胶的耗尽和国际社会对比利时殖民者谴责加剧,橡胶暴政危机在1905年后得到了改善。很多大私营企业停止了对刚果人民的榨取。充满血腥的橡胶掠夺看似终于结束了,但是殖民地时期的政策却依然影响至今。

为研究殖民政策的长期影响,因变量的信息和取值来源于2004年与2007年刚果人口与健康调查的微观数据以及2015年由作者到刚果实地收集的价值观和官员执政能力的微观调查数据。微观数据中的个人样本根据其所属村庄(样本组)与19世纪末橡胶特许权边界的地理位置关系被分为边界外的样本组(图2的红点)和边界内的样本组(图2的蓝点)。

图2  刚果人口与健康调查微观数据中样本组的地理位置

作者使用空间断点回归方法,说明残酷的掠夺性制度对地区发展有负面的影响。与在橡胶特许权外生活的居民相比,处在历史上橡胶特许权内的居民相对更贫困,教育水平较低,且健康状况较差。图3的3D 空间断点回归图表明,即使在今天,生活在橡胶特许权区域内的受访者学龄更短,识字率更低(图3中边界内的颜色深于边界外地区的)。

图3  3D 空间断点回归图(a)受教育年限;(b)识字率

在开采橡胶时期各酋长失去实际权利,无法为村民提供有效的帮助,缺乏执政的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历史,作者重点考察了当今官员的执政能力。当今在橡胶特许权内地区的村官提供公共品的能力较差,村庄发展程度也比较低。可见,橡胶暴政确实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不过,作者发现这种暴政在文化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正因为当时传统政治制度无法为村民提供保障,村民开发了一套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的体系,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文化。如今这些地区的村民更信任他人,也更愿意分享收益。在考虑了边界划分的随机性、人口迁移及其他混淆因素后,以上结果依然稳健。

经典文献Nunn and Wantchekon (2011)也探究了殖民地经历对社会信任的长期影响,发现历史上受到奴隶贸易影响严重的非洲族群,当今社会信任水平更低(详见本公号第110篇推文“奴隶贸易和非洲不信任的起源”)。本文恰好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作者给出了解释:在奴隶贸易中,小部分当地人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出卖族群,从而降低了该地区整体的互信程度;在橡胶暴政中,所有本地人均遭到残酷的剥削,无一例外。当地人只能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形成一套非正式的互助关系,所以信任关系得到增强,而非降低。

本文指出的信任和亲社会行为算是殖民地暴政下的意外后果,却不能掩盖殖民统治对当地的破坏。同时,还有很多问题期待深入研究。比如,除了橡胶暴政外,利奥波德二世及特许公司有没有强迫当地居民采集其他资源(矿产和象牙等)呢?1908年刚果自由邦被比利时政府接管,这一举措虽停止了离谱的暴政行为,但却并没有停止比利时对殖民地的剥削,比属刚果政府的殖民政策是否会影响本文的结论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