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孔雀牡丹图》
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成绩最高者,当以八大莫属,他承前启后,堪称花鸟画大写意之泰斗。
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可谓是最典型的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辛辣讽刺的国画精品。
八大山人《孔雀牡丹图》局部
画面上是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中有牡丹和竹叶,这些原本是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从山崖缝隙间倒挂下来,给人一种乾坤颠倒般的感觉。
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的孔雀。而且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只三根雀翎。画面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八大作此图时,已经65岁了。
八大山人《孔雀牡丹图》局部
诗中的“三耳”典故,出自《孔丛子》里所记的“臧三耳”。臧是个奴才,奴才的本性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所以比平常人要多一只耳朵。画里的孔雀当是奴才。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孔雀尾巴上只有“三眼花翎”,是用来影射那奉承溜须的高官,说他们是奴才。
“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讽刺奴才的,原来,当时康熙下江南巡幸之时,这些奴才纷纷赶来接驾,本来皇上是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天便早早地候在那里了,所以叫“坐二更”。
八大山人《孔雀牡丹图》局部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他的作品常常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八大山人”的名字是他对自己一生悲惨经历的一种情感表达,他常用草体把“八大”和“山人”四个字竖起来连着写,前两字看起来像“哭”字,后两字看起来像“笑”字,自己的人生真的是哭笑不得啊。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如有争议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