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淮海战役,最难啃的是黄百韬和黄维,让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

作者:京口年华

本人海州人,自小生活在陇海路两侧,在记忆中曾无数次地坐火车往返于陇海路东段徐州至连云港之间,对沿途的很多地名都是非常的熟悉,新沂,碾庄,炮车还有运河的铁路桥。然而这些地名都和那场大半个世纪前的淮海大战紧密关联,多少人的命运就在那一瞬间被决定于这条铁路线上。  

说到命运,我这里讲一些题外话,关于我家里人的一些命运变迁,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即可。当海州的44军往新安镇(现在的新沂)收缩的时候,对于海州新浦的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要变天了。我的姥爷是新浦的宪兵篮球队的球员,44军撤退的时候,跟着一起跑了出去,跑了一半被解放军堵了回来,他们一起跑掉的朋友很多最后都去了台湾。据当地老百姓说,当年郯城师范学院好多学生跟着一起跑,枪林弹雨的被打死了好多人。 我奶奶的大哥当时也跟着跑了,最后跑到了青岛(青岛当时由美军控制)。 我的姥姥被人从盐城的解放区被人卖到了连云港的国统区做了童养媳(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讽刺啊)。而我的爷爷作为二线警备部队随着华野进驻新浦,从此负责当地治安保卫工作。 

整个淮海大战国民党账面上80多万人,实际上是四支部队各自为战,黄百韬兵团,邱李孙兵团,黄维兵团还有李延年刘汝民外带一票绥靖区的军队。邱李孙实力最强,手握30万大军依托徐州。黄维兵团其次,以土木系十八军为核心的十几万装甲兵团(实际上m3坦克配摩托化步兵)。跟以上几个集群比起来,黄百韬逊色的多,虽然手里有五个军,战斗力各方面和邱李黄比起来还是不被大多数人看好,而且部队还没有完成集结,散落在陇海线东段,极其容易被解放军分割包围。至于李刘这两个游击将军,我就不想多说了,早先磨磨蹭蹭,后期踌躇不前,最后华野竟然因为他们撤的太及时从南线多抽调四个纵队追击邱李孙。  

91791c7e00f7452a913c3b26ef31a6fa.jpg

(淮海战役要图)

一个出乎所以有人意料的黄百韬  

战役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看好黄百韬这个非黄埔系的将领以及他所带领的七兵团。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反映过当时七兵团的一些实际情况,刘峙为了海州的买卖收摊,让七兵团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而黄百韬看到自己麾下握有五个军兴头很高,以至于忘了在运河上架浮桥,然后李弥未等七兵团过运河自己先跑了,最要命的是人大代表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种种因素的叠加最终断掉了黄的后路。  

一个深陷重围的杂牌军,没有人觉得他们能撑多久,华野没觉得,徐州剿总更没觉得。杜聿明曾有一个方案是向西南击破刘伯承在宿县的主力,然后再去救黄百韬。个人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可以扭转战局一个机会,即使打不垮中野也能和黄维兵团合兵一处,至少不会落到最后被分割包围的那种悲惨境地。然而没人觉得黄百韬能行,有意思的是依托碾庄原有工事做困兽斗的黄兵团注定成为了这场战役的黑马。  

华野的轻敌和攻坚能力  

和徐州剿总同样没想到的还有咱们的华野7个纵队的指战员。原以为瓮中捉鳖的华野攻坚部队面对村落巷战经验老道的黄兵团一下子吃了大亏。具体的战斗细节我在这里转载一下供大家参考。  

“黄伯韬能够下决心在碾庄固守待援,一定程度上也是看中了此处易守难攻的地形。

李弥兵团曾驻防碾庄并构筑过工事,黄伯韬在此基础上,把村庄、台子都利用起来,逐村设防,加修工事,以碾庄圩为中心,使每座村庄都成为环形的野战防御阵地,其间子母堡、交通壕、堑壕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一般。

粟裕最初在攻坚战中采用的是急袭战术,想乘黄兵团立足未稳之机,迅速攻入碾庄,因此各纵队都是谁先到谁先打,一路猛打猛冲,结果一上来就遭到很大损失。  

在守军的火力阻击下,解放军能通过开阔地和水壕,进入碾庄主阵地,已属不易,但是在里面迎接他们的,却是更多更深的死亡陷井。  

碾庄工事的特点是,进攻方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会立即遭致多方向火力杀伤。特别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守军的射击孔大多紧贴地表,进攻时很难发现,就算你匍匐前进,都可能被子弹所击中。

冲锋部队九死一生,把沿途能见到的工事都抛在脑后,正要继续往里村子冲,突然一排排子弹从背后袭来,战士们猝不及防,纷纷被打倒在地。  

原来黄伯韬还设置了夹壁墙式的工事,外表看不出来,以为就是普通墙壁,而工事里面的守军,就专等解放军冲过去,然后从背后开枪。  

从前沿阵地回来的参谋向粟裕报告:“黄伯韬真难打啊!100米宽的正面就有20多挺重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

敌方火力如此炽密,粟裕推断,前线部队的伤亡一定小不了。可是从各纵队上报的伤亡数字来看,又似乎与此不符。

于是粟裕亲自到野司附近的野战医院进行了解,了解下来,各个纵队的上报数字都已经打了个很大折扣。”  

对于这些惨烈的过程,电影《大决战》里并没有细节描写,而是由陈毅口述”华野7个最能攻坚的纵队打了十几个昼夜也没打下来”一带而过,似乎有点报喜不报忧的感觉。其实我们能看出来,初战的失利多少还是因为太轻视黄百韬所致。陈毅还说”打完黄百韬,再打邱李,谈何容易哦,邱李战斗力比黄百韬强,大家都是晓得地嘛”。这似乎成了一种共识, 也成了轻敌的祸根。  

华野这支部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部队,而且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支打了很多漂亮仗且实力雄厚的部队,但也是一个极其容易轻敌的部队。这么说似乎有点偏见,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很多著名的失利中都有华野的身影,南麻临朐,月浦,金门,而且大都是因为轻敌。我想这大概和他们的指挥员粟裕的指挥风格是有关系的。粟裕在山里打了很多年的游击,很擅长险中取胜,但也意味着很多时候在出手的时候并不非得有十分把握。而林彪的风格养成是因为需要保护中*央,没有十分把握不会出手,所以相对打法比较稳。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粟裕喜欢关起门来研究打法,而林彪擅长练兵,他所著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战术指导。兵练好了,打起仗来的心应手。打个比方,手底下个个都训练成科比乔丹,打起比赛来可不是轻松加愉快啊。 所以东野战斗力最强,可不是吹出来的,尤其是攻坚能力,几次四平战役练打出来的基本功,用在打锦州打天津都没费太大力气。相比之下, 华野在这方面就弱很多,现如今打村落巷战都碰了一鼻子的灰。

扯得有点远,整个碾庄战役,华野损失很大,官方统计伤亡近五万人。一个死拼的黄百韬并没有换来战局的逆转,但是他注定是所有国民党方面打的最出彩的。

219af6a2387d462aa425731761afc254.jpg

(碾庄南门外)

中规中矩的黄维和崩掉了门牙的中野  

电影大决战里用大篇幅描写了中野怎么围攻黄维兵团的战斗过程。我想这大概除了因为导演要对某人重点描写以外,这个仗也确实打的艰难。淮海打的最狠的两仗是碾庄和双堆集。前者占尽优势的华野围攻一个不怎么精锐但是跟你死拼的黄百韬,而后者则是一个被拖垮的中野对上五大主力的黄兵团,难度陡然增大。  

首先中野有多少人?大别山一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从十三万降到6万多人,外加陈谢的太岳兵团,加起来估计也就二十来万人。装备如何?大决战里通过刘陈邓和杜义德的对话里概述了装备的情况。轻重机枪刚够一两个基数,重火力基本没有。一个基数大概就是一千多发子弹。就是说打这样拿脑袋拼的仗,既没有重武器,轻重机枪还得省着用,真的是不容乐观啊。得亏华野带了几个纵过来增援了一下,账面上凑够了20多万人。  

再说说黄维兵团,陈诚土木系的精锐,抗战的时候打过各种大仗恶仗,战斗精神还是十分强悍的。这一点在双堆集的对攻中完全可以体现出来。除此之外,黄兵团还拥有精良的美械装备。卡车800多辆,重炮(山炮野炮榴弹炮)加起来上百门,坦克装甲车30多辆。这么看来其实也没有多精良,顶多相当于一个摩托化步兵兵团吧, 但是在内战的战场上还是颇具规模的,尤其跟中野比那还是堪称华丽的。  

成战斗队形展开的黄兵团虽然不幸被围,但是以他们的火力想突破中野的堵截还是容易的,黄维本人也是很有信心的,以四个师齐头并进突破,赢面很大。可偏偏遇上了廖运周,折了士气。说到这里,不得不讲一下,淮海战役每每关键时刻战场起义直接改变战局。两黄都没能逃过这个命运。  

黄维有多难打?  

记得电影大决战里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围攻黄维兵团的部分。同围攻碾庄的描写不同的是,解放军在总攻碾庄开始以后陷入了很长的胶着状态,进攻反反复复,甚至被坦克部队反攻。同时电影中又大量穿插了担架队处理牺牲干部战士的镜头。虽然电影只是一个参考,我想说的电影的描写是可以侧面反应出这一仗打的艰难的程度的。一仗下来官方统计, 中野加华野损失3.6万余人,歼敌4万6千人。只能说一半一半吧。  

这里不得不讲一下,黄维兵团的厉害之处是在于他们的防御工事的临时构建的传说中的汽车阵。而黄百韬得益于之前部队给早已修建好的工事。黄百韬难打其实应该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a5e8c67c712f4caf93546285f0d79b28.jpg

(黄维兵团的汽车防线)

说到围攻黄维就免不了要谈谈著名的大王庄战斗,以下是大王庄战斗细节的一些转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体验一下:  

十八军部队骨干坚韧、训练有素,战术水平极高,解放战争时期曾经与解放军多次交手,几乎从没有吃过大亏。该军又以118师33团为最强主力团,全部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是国民党起家部队之一。从北伐战争起到抗战,无数恶战硬仗成就了它蛮横凶悍,恃宠骄纵的性格,人送绰号“老虎团”,官兵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  

不过到1948年12月9日下午大王庄战斗打响前,这只“老虎”已经气息奄奄了。由于淮海战役开始以后尤其是被包围在双堆集后,33团作为“救火队员”在包围圈内四处救火,连续十几天不间断的高强度作战令该团损失极大,兵力兵器只剩下三分之一。此时,已经顾不上补充就又一次被放在了“风暴口”——大王庄,担负守备。  

而在大王庄边上,正磨刀霍霍准备屠“虎”的,则是华野7纵20师的两个主力团:58团和60团。7纵是由新四军发展而来,在残酷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亦百炼成钢,成为华野用在刀刃上的劲旅。尤其是这两个团,在此前战斗中基本没有损失,可谓齐装满员、士气正旺,各团兵力超过3000人,几乎全员装备了缴获的美械装备,战斗力极其强悍。  

歼灭敌最战功赫赫的部队,无疑是书写自己炳彪军史最好的素材。9日下午17时,两个团数千名官兵即将同时从两个方向发起凶狠的进攻——士气如虹志在必得的官兵们可能想象不到,未来24个小时内,那里会是怎样一番残酷在等待着他们。  

15分钟的炮击准备还没完全停止,步兵就从堑壕跃起发起了冲锋。由于前期的战壕掘进已经挖到离敌阵地很近的地方,所以两个方向的猛烈突击就像刀子一样撕开大王庄的外围防线。但当他们冲进庄内以后,伤亡开始急剧增加。  

“老虎团”着实不愧为胡琏的救火部队,虽然身处逆境但防御依然有条不紊,各种轻重火力搭配合理,交错的火舌轻而易举地收割着生命。  

但进攻的解放军亦不含糊,虽然伤亡较大,但依然硬顶着火力迅猛突进,杀红眼的士兵们甚至不乏在肉搏中拉响手榴弹和防御者同归于尽的场景。兵力和士气上的绝对优势在这片面积狭小的土地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老虎团”在大王庄的兵力除了团长带一个连队溃逃出庄外,其余已经被基本肃清。而解放军两个团的伤亡也不小。于是入夜后,把庄内阵地交给了后面上来的59团后,撤到周边村庄简单休整,准备第二天继续向核心阵地进攻。没有人想到,黄昏的战斗仅仅才是开始。  

大王庄在“老虎团”手里如此快就丢失令胡琏极其震惊,因为这将严重威胁到兵团司令部的安全。他第一时间将从大王庄逃出来的“老虎团”团长撤职关押,并严令18军抽调兵力进行反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大王庄。  

晚上零点刚过,大王庄内的解放军官兵还没来得及从废墟中清理出一个掩体工事,北面的天空就亮了,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般的重炮就落了下来——这是黄维兵团剩余的全部炮兵的集中射击。数百门各式口径大炮在短短50分钟内便在狭小的大王庄倾泻了数千发炮弹。庄内的解放军立刻就遭受了可怕的伤亡。  

第一轮负责反击大王庄的国军118师一个营的兵力,他们反穿棉袄,在黑夜和炮火的掩护下突入庄内,想趁机把华野59团一举赶出,但却遭到了反应过来的解放军官兵顽强的抵抗。双方士兵在黑暗中互相射击和投掷手榴弹,焦灼的战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整夜持续的激战令华野七纵感到惊讶,由于预感到天亮后将有更激烈的战斗,上级命令临近的中野6纵派出主力团46团奔赴大王庄周边,准备参加战斗。一场战斗用上了两大野战军的部队,这在解放战争中是极为罕见的。(一般这种战功是不愿意对外分享的)  

当10日早上第一缕阳光艰难地透过硝烟照射在大王庄里时,国军正式进攻也开始了。在猛烈的火炮的掩护下,装甲部队出现了。至少7辆坦克从大王庄两边迂回至庄后,一边不停的开火,一边碾压试图进庄支援的步兵。与此同时,国军118师、11师也分别以一个团的步兵,轮番向庄内发起了进攻。59团的剩余官兵在奋勇抵抗了两个多小时后,伤亡殆尽,被迫撤出。  

国民党军以高昂的代价夺回了大王庄,但他们的得意并没有持续多久,刚刚赶来的中野46团连同59团、60团部分兵力就从4个方向再次突入大王庄,与立足未稳的国民党军11师的部队开展了极其惨烈的白刃战。国军11师是陈诚的骨干部队,嫡系中的嫡系,据传抗战时曾在时任师长胡琏的带领下在石牌战役与精锐日军开展过白刃战,而46团则是红军时期创建有着赫赫威名的“夜老虎团”,绰号“王疯子”的王近山将军在长期赋予了该团逢敌亮剑的英勇气概(据说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原型就是王近山),以夜战近战白刃战闻名于八路军。  

两军都是各自精锐,也都退无可退,这样的战斗会是何等惨烈?在多年之后,参战的46团一营教导员左三星回忆起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时,仍不能自已。“我身边全是尸体,敌人的,我们的,每个人都是拼刺刀拼死的,我实在没劲了,就对通信员说:看看敌人又上来没有?那小鬼不到20岁,广东人,我们都叫他小广东,蛮机灵的,可这回,敌人早瞄好了,他一伸头,一梭子子弹把他的脑袋炸掉半个,脑浆子溅了我一脸……”

此时,战术已经毫无意义了,战斗已经演变成了比谁更疯狂,国民党士兵刚刚在喷火器的掩护跳进烧焦的堑壕,转眼就被解放军士兵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赶了出来;士兵们端着刺刀刚刚战到一起,覆盖的炮弹就把他们无差别变成血沫……据幸存者回忆,整个庄内已经没有一座完整的工事,每一平米土地都有数十块弹片,战壕和工事内尸体相叠三层,人在堑壕内走一圈后,壕底的血水之多足以浸湿裤腿。  

这样残酷的厮杀持续整整一天,直到黄昏的时候,已经瓦砾无存的大王庄突然迎来了短暂奇怪的平静——最后的决战即将来临了。国民党18军118师和11师此时已经油尽灯枯,最后冲上阵地的是师属汽车兵、马夫、伙夫等;而当面华野7纵也已经兵力枯竭,最后顶上去的是纵队警卫连。  

最终,在这场意志和勇气的较量中,解放军一点一点的碾碎了国军高强度的抵抗,守住了已经全是废墟和尸体的大王庄。  

当晚,负责驻守大王庄附近小王庄的第85军第23师师长黄子华在望远镜中目睹了大王庄一昼夜激战后,心理防线崩溃,率部投诚。而华野7纵20师和中野6纵46团也因伤亡过大,无法继续参加后续进攻。

至此,这场持续了一天一夜的大王庄之战落下帷幕,国共两军不少于7个团的兵力在这个只有40户的狭小村庄内的残酷厮杀,估计双方都付出了五千人以上的死亡,可谓血海尸山。此战后,黄维兵团核心阵地暴露在解放军的刀锋面前,很快就全军覆灭。国民党在大陆的败局就此锁定了。  

816c17280aa54208bf2947207125929f.jpg

(电影《大决战》中黄维兵团行军场面)

总结  

总结部分聊一聊咱们的杜聿明和他的陈官庄。杜副总司令是个干才但也是个倒霉蛋。整场战役基本上也没能按照他的意愿去走,从南下击破刘伯承的计划,到撤不撤出徐州再到撤出徐州之后去救黄维。每每到了关键结点,老蒋总是插一杠子。其实历史上杜副总司令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了。早在1942年,杜总领导的新5军在老蒋的命令下硬闯野人山,结果将当时最精锐的远征军主力给白白葬送掉了。他做不到孙立人那样敢于抗命的将军,他忠于蒋介石,忠到明明知道是死还要去试一试,所以这种悲剧注定还是会重演。  

按照常理上说拥有三个兵团三十万军队的杜聿明会比黄维黄百韬打的更厉害,可是实际上邱李孙兵团并没有啥像样的抵抗,最后解放军的总攻基本上就是收拾一下残局。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一种说法是,杜聿明撤出徐州的时候并不打算和解放军交战,所以是仓皇撤出。所谓仓皇撤出,简单的说就是撤退的时候兵团找不到军,军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长官找不到士兵,中间又夹杂着早早得到风声的老百姓。就这样一股脑子往萧县永城方向撤退。其实杜逃的很快,解放军未必能追得上,坏就坏在老蒋的一个手令,让他们去救黄维,这一救把自己一下子撂进去了。一个建制混乱的军队,很容易形成恐慌,因为士兵找不到长官,不知道该怎么办,当遇到大批的追击上来的解放军的时候,极容易直接投降。这就是为什么30万大军在一片混乱中被压缩在以陈官庄为核心的狭小区间里了。中间又遇到飞将军(孙元良)自己单遛被全歼,实力大损。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被困了20多天之后,虚弱不堪的邱李孙兵团残部被秋风扫落叶般地全歼。  

3e0e3ce831de4efdb215025cff3f8957.jpg

(油画《淮海战役》)

简单的做一点统计,首先从时间上来看,黄百韬兵团抗了17天(1948年11月5日—22日), 黄维打了将近九天(12月6日 - 12月15日 从总攻击时间开始算起),而杜集团打了四天(1949年1月6日 - 10日)。其次从解放军的伤亡来看,打7万人的黄百韬伤亡了5万多人,打12万人的黄维伤亡了3.6万人,打20几万人的杜集团解放军伤亡不详。数据只做参考,战役初期的士气高昂,抵抗激烈,越到后来士气越差,杜集团被俘虏的就高达17.7万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