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丨前半生诗圣杜甫,后半生少陵野老

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诗歌史上的“李杜”的称谓——总逃不开李白。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若。

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

大唐帝国由盛而衰,杜甫的命运也随之由盛而衰。可谓是:前半生“狂”,后半生“郁”;前半生诗圣杜甫,后半生少陵野老。

null

前半生诗圣杜甫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少年杜甫是幸运的,他出身好,起点高,更重要的是有天赋。

他自小好学,七岁就能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在那些懵懂稚子还在撒尿和泥玩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建设的自己的三观了。

小杜甫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都知道他内心把自己比作了凤凰。古代的异人皆如此,比如李白自比大鹏;诸葛亮自比卧龙。

杜甫七岁就自比凤凰,似乎比李白还狂。不过他的骄傲是隐藏起来的,后来变成了傲意,再最后,变成了傲骨。

这一阶段,他和李白非常相似,一样的潇洒,一样的豪放。

但他和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崇尚道家学说,杜甫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儒家主义者。

儒生们信仰什么呢——除非碰到暴虐的君主,一定要积极入仕,辅佐明君,服务百姓。

杜甫跟其他读书人一样,将做官当成了人生唯一追求,他完全没有意识到,那是一条坎坷路,不归路。这也为他晚年郁郁而终而埋下了伏笔。

晚年的杜甫辗转流离,居无定所,甚是悲惨。

公元760年春天,49岁的杜甫在朋友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片段

杜甫永远都推己及人,永远都把儒家“仁”的思想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他宁愿用自己的死,换来这人世的康乐。这种精神,是圣人才有的精神,这样的诗人,值得我们称为诗圣。

在此之后,他想回故乡看看,于是他借钱买了条小船北上,这一路,他亦留下了许多经典。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回到故乡,安史之乱还没有彻底结束,到处兵荒马乱。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改路线,有家不能回,最终死在了一条小船上。

null

文学意义上的盛唐,其实由李白和杜甫的一辈子构成,准确的来说,是李白的前半生,杜甫的后半生,他们最优秀的作品,都产于那个时期。

仔细一看,他们一个写大唐之盛,一个写大唐之衰,共同完成了5000年文学史上的最美拼盘。

李白活在盛唐,所以他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杜甫活在晚唐,所以他只能“安能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前半生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及其相似。却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变成了少陵野老。

就他个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对后人来说,他的经历却是伟大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没有在命运的苛难下迷茫。

铸造他的,既有大时代的悲凉,又何尝不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他在苦难中一点一点的为百姓代言时,他的精神已然万古长存。

他是诗圣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null

*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