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盛鸿:明、清扬州城里是怎样买卖灾民之女的?

明、清扬州城里是怎样买卖灾民之女的?

 经盛鸿

扬州城座落在江淮地区,在江苏北部与安徽北部的交界处,长江与淮河的汇合点。这里地当南北要冲,战祸连年。尤其是江淮大地自宋以来,一直处于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下游,三水汇流,河湖棋布,俗称洪水走廊,由于明、清官吏日益腐败,水利不兴,造成连年灾荒不断。

连年加剧的水灾给苏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每当夏秋风雨之日,洪水冲破洪泽湖护圩大堤——高家堰,从淮安,到盐城、泰州、南通、扬州的里下河各县,苏北千里平原转瞬成了一片汪洋,田庐尽没,人畜俱亡。“死者并非不幸,后死者才更加不幸”!没有被洪水吞没的苏北灾民,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苦难日子里,只得牵儿担女,离乡背井,逃往他乡。繁华昌盛的扬州城自然是她们逃荒求救的首选地方。然而,官府控制的扬州城决不欢迎与容纳灾民。当大批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扬州城时,扬州城里的官吏、财主、富商们视之如洪水猛兽,赶紧下令关闭城门,切断道路,指派吏仆爪牙对灾民们鞭打驱赶,不让进城。千方百计得以进入扬州城的灾民,拖儿带女,沿街乞讨,啼饥号寒,受尽鞭打、驱赶与侮辱!无力的倒下了,有气的仍在挣扎!街头屋角尽是饿殍!

苏北灾民们在陷入绝境后,为了寻找一线生机,惟有卖掉自己的亲身骨肉。

被卖掉的男孩为奴、为仆;

而被卖掉的女孩则为婢,稍有姿色者为妾、为娼。——这就为“扬州出美人”提供了大量的“货源”。

在扬州的市场上,苏北灾民是怎样卖子女的呢?

道光、咸丰年间在江苏任知县的谢元淮《鬻女叹》一诗写道:

夫担男,妇负女,乞食广陵泪如雨。

      ……

     亦知冻饿难久活,会须旦暮埋蓬蒿。

     一女方六龄,一儿未离乳。

     抱中不忍死前抛,卖女求易升斗黍。

     儿呱呱,女喤喤,蹙额呼天天苍苍。

     母禁女号捉女臂,女不肯前母挥涕。

     ……

null

苏北灾民妇女

  这是道光、咸丰年间谢元淮亲目所见的扬州城内的卖人情景。

而有些地方,灾民们在卖女孩子时,为触目起见,还在女孩子头上插草作为草标。蒋世焕的《插草吟》写道:

           月凄凄,风袅袅,大妇小姑头插草。          街南巷北行人多,呼天但乞生离早。          剜肉可医,骨断难治,          耶娘夫妻挥手别,眼中无血身存皮。

  这些是市场上买卖女孩的情景。

更有甚者,扬州城内还有许多人口贩子,竟雇船深入穷乡僻壤,大批收买女孩。嘉庆时兴化诗人顾仙根在《买人船》中记述了这一情景:

  荒岁市不通,来有买人船。船不上码头,常泊野水边。买女不买男,口不惜多钱。……岂无许嫁者,亦已及笄年。至爱岂能割,好语为缠绵。

  另一位诗人邹在衡在从扬州到两淮的途中,就见到人贩子用绳子捆绑强买女孩的一幕:

    捆起来,捆起来!论贯青蚨赁女孩。 雏莺年尽十三四,大艑载自盐城回……

  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扬州美人”的最初来源,并不限于扬州一隅,而是包括广大的苏北乃至整个江淮地区。近代著名作家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就指出:“苏北历岁以来,都是荒歉,而扬州夙称繁盛,于是像盐城各县的苦女孩子,从小就卖出来,送入娼门为妓。古人咏扬州有句云:‘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实在这都不是扬州本地人,但是他们总称之为扬帮。”  

null

拖儿带女的灾民

  苏北灾民们卖女所得,能有几何呢?实在可怜得很。有诗为证:

  富家卖米贵如珠,贫家鬻女贱如土,米价日增女价贱,鬻女救得几时苦?道逢债主急索钱,归来依旧空腰缠……(岳鸿振:《鬻女谣》

  转眼间人去财也尽,新的苦难迫使灾民们仍得将他们剩下的女孩,一个接一个卖出。如此循环,以至无穷。——“扬州美人”的“货源”也就源源不绝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