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98年,按农历算今天是四月初十,121年前的今天,大清国的改革开放的先锋恭亲王奕䜣不幸去世。
要说清朝恭亲王,有两个支系的恭亲王,一脉是降等承袭的恭亲王:康熙十年(1671年),清世祖第五子常宁被封亲王,封号恭。降等承袭。一共传了十代十位。另一脉就是世袭罔替的恭亲王奕䜣开始,我们要说的就是后边这脉。
现在要说起清朝,遇到西方欺负不可怕,因为中原几千年封闭自己,而且一直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西方突飞猛进的时候,中原浑然不知。封建儒家学说束缚人类思想,很多哲学家早就指出,儒家思想是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
最可悲的也就是最关键的是没有抓住机遇进行全盘西方学习。日本遇到西方挑战和威胁,就明确提出脱亚入欧,全盘向西方学习。而中国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死抱住中原儒家思想不放,认为只有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才是文明,才是最先进。跟西方只能学技术而不能学根本的制度和文化。
而大清本有抓住机遇的可能,也是中国当时发展的唯一希望就是恭亲王奕䜣。
而错失历史机遇的,就在于清朝皇帝自顺治入关以后,就摈弃了满洲八旗推举继承人的方法,改为皇帝个人决定未来的继承人。这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到了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标准上,使用了汉族儒家中庸思想。放弃头脑灵活、更重视满洲传统国语和武功文化,积极对外学习的精神恭亲王,而交给符合儒家中庸思想,主张平稳安全,不敢冒险的咸丰。
当然道光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也是非常欣赏奕䜣,但担心他勇于变革,敢于冒风险的性格,不符合中原儒家的帝王标准,而咸丰更符合中原的帝王标准。但他也预测到未来将受到西方的挑战,所以安排的政治格局是传位给咸丰,而封奕䜣为亲王,由奕䜣辅佐咸丰。
咸丰的心理非常知道奕䜣的才能远远在自己之上,感觉到对自身权利的威胁,故一直边缘化奕䜣。道光硃谕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并未写封号恭。“恭”,满语为“gungnecuke”,意为“恭敬的”。这恭的封号是咸丰当了皇帝给的,意思让奕䜣随时提醒自己恭顺,要摆对君臣关系。
在咸丰朝的国家政治生活,没有奕䜣任何处理实质问题的机会,也是咸丰面对曾经潜在的皇储竞争而又精明强干的对手的忌惮。
只有英法联军靠军事占领北京,这恐怕对当时封闭的中国,除奕䜣外,没人敢接受这么刺手的活。咸丰无奈之一,把这最难处理的活交给长期边缘化的奕䜣。而奕䜣真是不负众望,非常好地解决了与西方关系,并受到西方交口称赞。
嫉妒的那些中原士大夫,背地给奕䜣起名鬼子六,认为就是奕䜣最了解西方,最善于跟西方打交道。
但用完奕䜣后,咸丰再次把他搁置起来。即使咸丰病危,自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依旧不放心奕䜣,在任命了顾顺八大臣,安排未来政治格局,没有给奕䜣一点权利。
以前的文章我们就分析了,当时慈禧和慈安在避暑山庄被封锁,与外界没联系。而且她们也与国家机构的重臣没有任何联系。最后能发动政变,完全是奕䜣所为。如果没有奕䜣,慈禧纵然有天大本事,面对顾顺八大臣,也是无能为力。
正是由于奕䜣与慈禧联手,才能抓捕了顾顺八大臣,成功完成宫廷政变。慈禧开始奕䜣也被封为议政王,领班总理衙门,也就是全权掌权洋务方面大权。正是奕䜣开展了积极洋务运动,很多现代工商业公司开始建立。但因为奕䜣能力太强了,太出色了。慈禧很快就跟他丈夫咸丰一样感觉不安。
应该说,咸丰和慈禧都不属于昏君,他们都是有头脑的人,而且也是主张改革的。站他们立场上确实是感觉到奕䜣能力太强的威胁。故再次把他革职,边缘化了他。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再度出现烂摊子的时候,才被重新启用,但也只是负责外交适宜,而此时奕䜣身体已经不行,1898年逝世。如果他不去世,或许能避免那场失去理智的义和团运动。
现实是恭亲王去世后,慈禧身边的重臣是荣禄和庆亲王,这样大清的衰落也就无法避免了。
奕訢死后光绪宣布“辍朝五日”,比一般的王公重臣要多出2天。而配享太庙,在历史上也是只有多尔衮这样的亲王才有资格享受,奕訢是清王朝最后一位入太庙的亲王,上一位则是僧格林沁。
恭亲王去后谥“忠”,大清朝宗亲谥“忠”者唯奕訢与多尔衮二人,这也说明恭亲王的地位和能力可以与多尔衮相比,如果上天多给恭亲王一些实权和时间,中国的走向肯定要比历史现实走的要好很多。
于恭亲王去世之日,写此文章,以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