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清宫内有多么的时尚?

作者季凯 清宫的审美你不懂 清朝的宫廷时尚,你懂不懂? 听说,清朝最流行的唇妆是上嘴唇不涂 只涂下嘴

作者季凯

清宫的审美你不懂

清朝的宫廷时尚,你懂不懂?

听说,清朝最流行的唇妆是上嘴唇不涂

只涂下嘴唇,像喝了一口血……

你们觉得好看吗?

一部清朝宫廷剧《延禧攻略》

让这种装扮如洪水般侵入时尚江河

细数那些曾经热播的清宫剧

《还珠格格》《宫》《甄嬛传》还有暂未上映的《如懿传》

这样的唇妆造型从未出现

这股“清流”来的名正言顺吗?

不懂?今天就带你探索一下清朝时尚

“奇怪”的嘴唇

女生咬嘴唇的时候总有楚楚可怜之感

《延禧攻略》咬唇妆大概就是这么来

那么,这是还原了历史么?

是的!清朝流行这样的唇妆

上嘴唇不涂,只涂下嘴唇

甚至到了道光年间

下嘴唇也不涂满,只涂中间一点点

这样的唇妆叫

绛唇妆

其实它还原了历史,乾隆的后妃像就是这样的

到后面道光的全皇后小像干脆只画嘴唇中间那一点

没什么讲究,就是一种流行

至少一个时期内在清宫中很流行

历史上流行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花瓣唇妆

一开始怎么看都像是失血状态下的嘴唇颜色

看的多了也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韵味

好像这留白的唇妆禁锢了这一群女子的鲜活明媚

于正也在微博中澄清咬唇妆:

先解释一下弹幕上怨念比较深的咬唇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咬唇妆,是历史啊~

现代流行的应该是复古!

柳叶眉

樱桃小口柳叶眉

似乎是美人的标准

清宫剧中的韩式一字眉也换成了柳叶眉

清朝东方美人就是这样的形象

无论在诗词还是古籍记载中

古代文人墨客对“眉”不乏生动优美的咏叹

“眉”和“美人”之间有着无法忽视的联系

先秦时期盛行“娥眉”

《硕人》中描述卫庄公夫人:

“…肤如凝脂,…,螓首蛾眉。”

后代干脆以“蛾眉为美女之代称”

唐朝是眉妆发展史上的巅峰

也是中国古代眉式最为丰富的时期

李商隐在《无题》中描写:

“八岁偷造镜,长眉已能画。”

表现当时连八岁的小孩都会模仿大人画眉

清代宫廷女子与民间女子装扮反差很大

贵族女子眉妆是什么样的呢?

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等多是素净的式样

清代女诗人笔下,眉也是以弯、长、细为美的

“羡尔双蛾似初月,不须相待画眉人”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偏低

因此女性的眉毛多眉尾下斜

以营造一种乖巧恭顺的形象

有雍正皇帝落款的著名的《十二美人图》

就丰富地展示了当时清朝宫廷女子的优雅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女子前额几乎没有刘海

即使有也要非常光滑的贴在脑门上

或者剪得很短,紧贴发际线

像这样:

清朝短刘海

有没有被萌到?

现如今这种萌萌哒发型也被热捧

看来清朝也是时尚的灵感发源地

就连奥黛丽·赫本似乎也曾是这样的刘海呢

当然,在清朝

大部分人无论阶层,都是露出明晃晃的大脑门

所以,《还珠格格》中的“空气刘海”

只能说是造型师有远见

比韩国人早了不知道多少年

但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一耳三钳”的耳朵

一耳三钳是满洲旧俗

在大清入关之前

女孩出生后,一耳穿三孔,戴三钳

称为“一耳三钳”,耳钳亦称“耳环”

富者用金、银、翠、玉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

且男女都有扎耳洞戴耳环的习俗

而清入关后

男子“耳垂金环”的习俗被废止

但女子戴耳钳仍沿袭旧俗

清代服饰制度规定

皇后、妃、嫔、公主、福晋戴耳环

多至三对,这三对耳环都是珍珠的

每串两颗,用金片间隔,上端饰金钩

但是对于身份比较低微的女子

没有资格享受一耳三钳装扮

她们也会一耳打三洞,但只能一个洞佩戴耳饰

其余的两个洞以铜圈充之

这一点在《延禧攻略》中也可以看到

魏璎珞在做宫女事就是虽三洞

但只有一个洞配有耳饰

后期为妃后,才是真正的一耳三钳

之前也有清宫戏做到了

比如当年的《康熙王朝》

还有前几年的《寂寞空庭春欲晚》

曾经有多少人指责打着一排耳洞的女孩是不良少女?

那只能说明你不理解清朝时尚

等复古潮流来袭时,你也离out不远了

变化多端的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

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

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

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流行于清代晚期

《还珠格格》相比现在比较火的一些清宫剧

旗头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流苏

而《甄嬛传》中的造型很用心

进宫后的甄嬛好几个阶段的发型也不一样

刚进宫的时候是辫发盘髻加碎刘海

被封为常在以后

辫发盘髻就变成了二把头

再变为贵人之后,刘海不见了

再到后来的莞嫔,贵妃和钮枯禄氏甄嬛,

头饰就变得更多样了

也是一种代表身份的象征

《延禧攻略》摒弃了之前清宫剧中常见的大拉翅造型

选择了与时代背景比较贴合的两把头

“小两把头”的特点

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

乾隆时还没有“两把头”

常服、便服可以盘辫包头

插戴以鲜花为主的简单首饰

比较明确的“两把头”雏形

应该是道光年间开始出现的

剧照里这种发型应该是结合钿子的形状设计出的一种发型

也没法给一个明确的名字

旗头有一个上百年的发展过程

嘉道时垂在脑后如八字形,叫架子头

咸同时逐渐拉直叫一字头

光绪以后在慈禧的推动下越变越大

才出现了清末民初高大的大拉翅

像“两把头”这样的时尚装束

现如今已经找不到了

但哪天流行回来也说不定

冷淡的服饰

《延禧攻略》中妃嫔们的服装,色彩偏冷淡风

常见的有棕、青、蓝三种主色

即便是年轻一些的妃子们穿的红色、粉色也以淡色为主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在当时的背景下

色彩非常浓艳的服装是很少见的

整体都是偏汉化的简约风格

《延禧攻略》里后妃们吉服上是龙纹

而不是凤纹?

据史料记载,清朝后妃们的吉服褂

是日常宫内庆典、节日、接待命妇等场合穿戴的

龙纹的吉服褂即龙褂

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才有资格穿

后妃吉服中体现等级的就是龙袍和龙褂的结合

皇后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是相同的

但皇后、皇贵妃龙袍是明黄色的

贵妃、妃的龙袍是金黄色

嫔以下的龙袍为香色

在褂的夹缝中就可以看出龙袍的颜色

乾隆时期皇后常服一般用石青色和青蓝色外褂

内穿暗纹马蹄袖常服袍

里外都没有刺绣,整体色调较素

便服平袖口,可以有刺绣花样

不过乾隆时期的后妃便服

还没有晚期的刺绣滚边、挽袖,色调也相对淡雅

皇帝的爱情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官女子: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三宫六院,皇帝也有自己念念不忘的女子

以乾隆为例

百家讲坛里有一期讲到乾隆的初恋

富察氏是他脑中永难磨灭的记忆

尽管乾隆后来有了其他的妃子

但从没有任何人能够激起乾隆同样的感情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

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

但因为写得太多太滥,大部分质量都不高

可让人吃惊的是

其中,有100多首诗却因为写得太好

甚至被后人怀疑是代写

这些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悼念富察皇后

可以说,乾隆把他一生中诗作的最高成就

都献给了富察皇后

看了清宫中的时尚元素

你是否感叹:

历史就是最潮流的时尚发源地

《延禧攻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清廷故事相结合

在剧中融入了昆曲、刺绣、打铁花、缂丝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力求做到“情节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情节”

使用户充分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当然,也不止一部清宫剧在展示潮流元素

电视剧或许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热度也不能成为参考的事实依据

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停止

这难道不是真正的时尚和潮流?

老照片上活的历史:大清朝女性的真实穿戴,从这些真实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清朝人的服饰,状态以及家具陈设等历史信息,不要被荧幕上的假历史给忽悠了,多看看这些真实的老照片吧。但下边的很多照片里的女子是小脚,只有汉族女才裹小脚,所以这些作者找的老照片,不是宫里的照片。

首饰原指插戴于发髻之上的头饰,后泛指女性穿衣戴帽时用于装扮的饰品,包括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及佩饰。

清宫后妃首饰即清朝皇宫内后妃佩戴的首饰。

清宫后妃首饰的佩戴如同清代满族女性服饰制度一样,等级分明,上下有别,特别是在大典、大祀及一般典礼活动中,后妃穿衣戴饰均有严格的规定。

清代后妃对各式各样的饰品和发簪很重视,入关前以金、银、珍珠为主;入关后加了珊瑚、玉珠、翡翠、点翠、宝石等,工艺的镂刻、累丝、镶嵌技法的运用,使其首饰式样繁多而精细。

比如这样↓

清 镶珠宝石青绒凤冠 高30厘米

清代皇后、皇太后穿礼服时所戴的夏朝冠

清 金累丝嵌珠宝凤钿 高14厘米 宽23厘米

此钿应是清代皇后穿龙袍时所戴凤钿

清 金镶珠宝帽顶 径18厘米 重184.5克

金质,八瓣圆花形,主要采用镂空、镶嵌等工艺加工成器。用小珍珠镶在花蕊和八个花瓣的边沿,形成内外两层纹饰。内层用翡翠嵌四只蝙蝠,用碧玺嵌两只蝙蝠。花蕊和八个花瓣内均嵌桃、叶,两层中间嵌八个卍字,整个纹饰寓意“福寿万年”。

清 银镀金点翠嵌珠石凤钿花(一套)

有凤两对,单凤一只。主要采用镶嵌、花丝、点翠等工艺成器,主要材质有碧玺、珍珠。

清 银镀金点翠嵌宝石双喜蝠磐纹簪(一组)

横 9.5厘米 纵9.5厘米

头簪三块为一组,银镀金点翠双喜居于头簪中央,喜字中心嵌珠。喜字上方累丝磐一个,镶嵌红宝石一颗。双喜字下方累丝蝙蝠一只,镶嵌红宝石,假珠石。

清 银镀金荷叶纹簪(一对)横8厘米 纵8厘米

面簪为银镀金质地,造型为一朵正在盛开的荷花,花蕾之上嵌假珠、碧玺等,荷花在清新自然之余又显出艳丽娇美。荷花之下衬以点翠荷叶。

清 点翠凤吹牡丹纹头面 横30厘米 纵15厘米

点翠头面近似半圆形。头面正中牡丹花一朵。牡丹花两侧围绕振翅飞翔的凤凰各一只。头面使用两种翠羽颜色装饰,金黄色点缀花蕊与部分凤尾,色彩层次分明,牡丹花与凤凰留有镀金边勾勒边沿,显得华丽富贵。凤吹牡丹寓意“荣华富贵”,是清代以来象征吉庆寓意的常用体裁。

清 金錾花连环簪

横2.8厘米

纵19.8厘米

足金,主要采用錾金工艺加工成器。簪首由小到大十环相连,最大环向下弯曲并嵌一大珍珠。环上均錾联珠纹。寓意“十全十美”。

清 金镶珠石兰花蝈蝈簪

横6厘米

纵21厘米

主要采用累丝、点翠、镶嵌等工艺加工成器。选用白玉、珊瑚、猫眼石、茶色水晶分别琢成灵芝和花卉等图案。一只蝈蝈落在花间,身上嵌上等蓝宝石一块,寓意“国泰民安”。

清 银镀金嵌宝石玉蟹纹簪 横7厘米 纵20厘米

头簪为银镀金质地,以白玉雕刻螃蟹为主体。取红宝石为螃蟹眼睛,触须嵌珠。螃蟹上方累丝芦苇两支。簪挺錾刻“祥和”。此件头簪来自民间,生动活泼,寓意“一甲传胪”。

清 银镀金东升纹簪 横6.5厘米 纵18厘米

头簪以银镀金点翠荷叶衬底,其上卧玉兔一只,兔眼镶嵌红宝石,玉兔身体中央镶嵌粉碧玺一块。玉兔下颚伸出盘丝两条,嵌珠。

清 银镀金点翠嵌宝石蝴蝶纹簪 横9厘米 纵18厘米

头簪为银镀金点翠蝴蝶一只,蝴蝶翅膀镶嵌红宝石,蝴蝶身为粉碧玺一块。触须嵌珠,衬以点翠飘带。

清 银镀金点翠穿珠流苏 流苏横3.5厘米 纵27厘米

点翠挑杆,饰飘带与双喜字。坠珊瑚双喜字,串饰珍珠。结牌两个,为点翠福至眼前,嵌烧红石。双喜字珊瑚腰结,坠红宝石坠角。

上 清 白玉嵌珠宝翠花卉纹扁方

长32厘米 宽 3厘米

扁方白玉材质。卷轴轴头两侧镶嵌粉碧玺花朵。扁方两端嵌粉碧玺雕牡丹花,翡翠枝蔓。蓝宝石、红宝石、粉碧玺、黄碧玺雕花蕾,色泽艳丽,富于变化,衬以白玉扁方犹显富贵大气。

下 清 白玉嵌宝石扁方 长31厘米 宽2.9厘米

扁方白玉材质。卷轴轴头两侧镶嵌粉碧玺花朵,花心嵌珠。扁方两端镶嵌碧玺荷花,红宝石、黄碧玺花蕾,翡翠荷叶。白玉之上镶嵌多种颜色的宝石,清丽脱俗中显出富贵奢华。

上 清 镶金玳瑁扁方 长31.5厘米 宽2.8厘米

选用珍贵玳瑁及上等黄金为原料,主要采用錾金和镶嵌工艺加工成器。玳瑁镶金处錾葫芦花叶纹,首部錾一蝙蝠,其两侧均嵌小金花一朵和珍珠一颗。纹饰寓意“多子多福”。

下 清 金錾蝴蝶双喜扁方 长28.3厘米 宽2.9厘米

黄金质,主要采用錾金工艺加工成器。首部亦錾蝴蝶一只,其两侧各嵌小金花一朵。边框錾一周花草纹,框内五个喜字等距排列,间饰六只纷飞起舞的蝴蝶。构思巧妙,动静相应。纹饰寓意“化蝶绵绵”、“喜事连连”,为皇后大婚时专用。

清 金环镶东珠耳饰(一套) 横1.5厘米 纵1.5厘米

八成金质,主要采用錾金、累丝工艺加工成器。每个嵌大东珠二颗,上下串起。顶部环形,中作累丝坠盖,最下錾小梅花形纽。

清 翠玉耳环(一对)横0.6厘米 纵2.7厘米

翠作半圆形。上嵌一弯状金钩,一端铜镀金累丝蝙蝠,身嵌大块红碧玺一块,头、尾点翠,翅膀和须子头部均嵌珍珠。

清 金錾双龙戏珠镯(一对) 内径 5.9厘米

金质,呈圆环形,主要采用錾金工艺加工成器。表面錾麟纹,双龙首相对,张口,嵌珍珠一颗,寓意“二龙戏珠”。内壁錾有“义和”戳记,系民间金店所制。錾刻精致,形象逼真。

镯,又称臂环,中国古代男女通用,唐、宋时成为女性装饰品。清宫手镯种类繁多,有玉、翠、金、银等质地。

清 金镶珍珠戒指(一对) 内径1.7厘米

戒指黄金质,戒面开槽嵌珍珠五颗,珍珠为一字列排开,槽边有小爪拢住珍珠,起到固定作用,嵌槽侧面为卷云纹饰。戒指内壁錾刻“德华足金”。此戒为宫廷中后妃佩戴,华灿富贵。

清宫后妃首饰涵盖的内容丰富

涉及众多传统工艺技艺

虽然只是小件

但是它同样有着大器的意义

小巧的饰品

也可以是古今交流的载体

清代后妃的首饰集历代之大成

华丽绚烂、光彩照人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难以逾越

古代首饰芳华绝代

而今也绝不落下风

北京工美集团技术中心

在2016年的自主研发产品中

就完成了一组现代与古典融合的雕漆首饰,

是以雕好的漆片与925银搭配

既继承了雕漆工艺的雍容大气

也有银饰的素雅静怡

两者完美的融合

令人看了心生向往

鸿运相伴

雕漆银饰三件套

清代满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就是袍、衫,刚开始并没有旗袍的说法,是非旗人将这种旗人(满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传统服装称为旗袍,后来由于这种说法的传播广泛,旗人也自称这种袍、衫为旗袍。旗袍的出现是为方便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最初样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圆领、大襟、窄袖、带有扣袢,与中原传统的宽袍大袖式的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便于骑射。

旗袍男女老少皆可穿着,为应对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又分为单、夹、棉、皮等不同质料的旗袍。清军入关占据政权后,旗人的生活深入到中原地区,也逐渐的丰富起来。随着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交往,旗袍的款式、风格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这么说,有清一代旗袍一直在发展变化,并没有什么定型,也很难说有什么发展趋势,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清代不同时期女性旗袍的特点。

康熙年间女子着袍情形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样,款式不断变化。大体言之,清初尚长袍,顺治后期减短至及膝,康熙初又尚长袍,康熙中期人又转变回喜欢短小的款式,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制式,这和我们今天的时装流行有些相似。女性旗袍不同其他旗袍,更加注重装饰,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喜欢镶嵌花边,京城俗称“狗牙儿”的就是其中一种。袖口也是常做花样的地方,比如一种称为“大挽袖”的款型,将旗袍做成长袖,袖口遮住穿衣人的双手,然后在袖口处布料的“里子”上绣上彩色花纹,穿的时候把长过手的这部分挽起来,这样带有花纹的“里子”露出来,袖口出堆成双层,与上面的布料形成变化,比较别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城可谓引领时尚潮流之地,比如当时北京城风气,趋向于多镶花边,一段时期内在北京流行“十八镶”,纹饰非常复杂。除此之外,清人穿着旗袍常在外面搭配一件坎肩(也是一种满族服饰,一般无袖,类似我们今天的马夹或背心),坎肩开始时要过腰,后来逐渐缩短,女性穿着旗袍时还可以在坎肩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做紧身的款型或者加一些纹饰装饰(和旗袍一样,在衣襟处有很多变化)。顺便一提的是,清代旗袍的开气最早是四面,后来逐渐改为两面,也有不开气的。

旗袍

坎肩

在1900年到1930年清末民初的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动荡,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中国女性的日常穿着,也在不同的潮流影响下,悄然发生着改变。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们能够梳理出女性服饰的变化,是一个从保守到中庸,再到逐步开放的过程。

清末满族女性服饰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持续268年,满族女性服饰风格虽然没有明显改变,但细节也是随着社会形势和审美几经变化的。关于这些细节变化的记载比较少,但常见的清宫剧中并没有严格区分服装是早期还是晚期,给人清代满族女性服装都是一个风格的感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满族发源于辽东,早期因所处地域气候寒冷,多穿宽大且及脚面的袍服,为行动方便两侧开叉,下配裤装,男女装款式类似,通过颜色和花式区分。长袍都是右襟,圆贴合领,使用纽扣。颜色比较单一,面料和工艺也并不华丽。满族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后,这个风格也长期保持不变,直到清中晚期,社会富庶,工艺成熟,满族女性服饰中的便服,细节花饰逐步吸收了汉族女性服饰的装饰风格,变得华丽起来。到了清晚期,满族贵族女性服饰风格非常繁复,仅“滚边”工艺就有十几道,中间又会装饰大量的刺绣。

这位满族女子穿的就是清末贵族的氅衣,领子、袖子、斜襟、下摆都有复杂的滚边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延禧攻略》

满族贵族女性的服饰主要分为礼服类和日常服饰。礼服类分为礼服、吉服、常服等,穿着者身份和穿着的场合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它们的样式和装饰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袖口为马蹄状造型,俗称马蹄袖。

便服为日常穿着用,平袖,没有严格的规制,风格会随着时代审美发生变化。从外形和功能上又分为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褂阑等。结合清末老照片,清末女性便服的特征便是右襟,圆贴合领长袍;不着裙装,长袍内一律配裤装;长袍使用纽扣,呈桶状,不收身,下部开叉,方便活动。

这幅照片中左侧满族女性穿的就是衬衣,与现在的衬衣不同,满族女子的衬衣其实就是薄长袍。

《延禧攻略》讲述清朝乾隆时期宫女魏璎珞成长为令妃娘娘的故事

清末贵族的长袍装多使用滚边工艺。从清初期开始,满族女性服饰就有滚边(镶沿花边)的传统。到了清中期后,服饰风格越来越华丽,开始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滚边,袍子领口、袖口、大襟边缘,直至下开叉及下摆,都要镶嵌多道花边,并且在花边上进行复杂的刺绣装饰。最复杂的一度达到十八道,号称十八镶,几乎占据衣服近半的面积,并且其配色、刺绣、纹饰都极其讲究。

慈禧的氅衣照片,其镶边造型复杂。

《延禧攻略》中的清朝服饰

清末汉族女服变化

清代要求男性一律改着满族服饰,但对汉族妇女服装没有强行要求。明代的传统服饰经历清代流传到清末,演变成了一种右襟、圆贴合领中长袍,长度到膝盖左右,通常称为“衣”或者“衫”,而不称为袍;下摆宽大,袖口宽大,不束腰;下身可配裤装也可配裙装。

在细节装饰上,汉族外衫同样会在领口袖口滚边,但风格和满族服饰特征不同。领口多用宽大滚边,两侧边缘大过肩,再加一道细的轮廓线;或者在宽边内侧加一条或多条细边。袖口滚边多从肘部就开始,一直延续到袖口,或者在肘部单独做一条滚边,袖口再用其他风格滚边。汉族女性因外衫较短会漏出一截裤子,所以大户人家在裤脚边缘也会进行相应的滚边造型。

清末汉族妇女外衫比满族袍服宽大很多,下摆又短不少,下衣是可以配裙装的。

民国初年满汉女性服饰

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的变革,西方思想的传入,满族女性最常穿着的便服也开始受到西方审美标准影响。虽然这个时期满族长袍的传统款式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细节上变化不少,衣服外形上由桶状变成略有收身合体的设计,镶边也一改曾经的密集繁复,逐步变得简单;一些图案现代、清雅的西式面料也被使用在满族妇女的长袍上,并且长袍出现了西式立领。这些变化为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风格奠定了基础。

西式高领马褂,采用清爽的菊花纹、花叶纹面料,是改良风格的满族服饰。

这一时期,汉族妇女服饰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宽大服饰变成比较合身的裁剪,而原来的贴合领借鉴了西方的立领。早期的中式立领装饰性比较强,甚至有的立领挡住了一小部分脸颊,被称为元宝领子。阔袖也变成了合身的袖口,镶边也变得更简洁。舒适合身的裁剪方式适度彰显了女性身材,这在清代是不可想象的,它彰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

民国早期的女性服装,以高立领、收身长衫为基本特征,外衫已经逐渐收短。

这种风格延续到大概1915年前后,西学渐进,汉族女性的服饰再次受到了外来西式分体服饰的冲击。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立领被淘汰,引进了舒适的短立领,外衫的长度由膝盖处逐渐变短至腰部以下,成为了单独的上衣,但基本保留了右襟扣的传统造型;裙装也参照西方开始变短到小腿,不用遮住脚面。

西式元素不断融合到中式服装中,这是林徽因和同学们的学生照,可以看出改良后的小立领短上衣风格。

民国旗袍的形成

要说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性服饰,非上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上海的旗袍莫属了。旗袍的得名来自于旗人,但旗袍并不是清代满族女性长袍的翻版,这个时代定义的旗袍,融合了中式汉族服装和满族服装的风格,同时又引入和借鉴了部分欧式礼服风格,它的出现,承接了之前的服饰变化,是时代发展和融合的产物。

旗袍有几个标志性特征,第一是小立领,源自西式服装,但在民国初年已经在中式女装上大量使用;第二是上肩短袖,也来自西方标准,传统中国女性并没有穿短袖服装的习惯;第三是长及脚面,右开襟系扣,两侧开叉,这些是继承了满族长袍的风格;第四是收身合体剪裁,可能是参照欧式礼服,也不排除可能借鉴了民国早期汉族服饰中收身的设计。

随着西化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开放,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旗袍进一步改良,裙摆收短,腰身更紧缩,有彰显身材的目的了。彼时的上海是东方时尚之都,各种风格交融,旗袍也千变万化,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女性风尚的服装。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各级官员的冠服配饰都是有固定规制的,用来区分官员官制上的等级差别,是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朝珠就是清代官员特有的冠服配饰,是清代皇族、高级官员及命妇在身着朝服或吉服时需要佩戴的一种串珠,一般挂于颈脖间垂于胸前。据《清会典》记载,可以佩戴朝珠的官员一般为皇室成员、文官四品、武官五品、内务府六品主侍以及一些主持礼制的官员,还有五品官以上命妇等,一般官员和百姓则不可佩戴。

(朝珠佩戴方式)

清代的“朝珠”是清朝信奉佛教在官服上的体现。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以前信奉的宗教有萨满教和佛教,而朝珠则起源于藏传佛教礼佛信物——佛珠。朝珠的形制与佛珠大体相同,主要由珠体“身子”、佛头、记念、背云、大坠和坠角六个部分。珠体“身子”指朝珠由108颗主珠组成,其中有四颗稍大的分珠,将主珠每27颗分一节,四颗分珠即指“佛头”。“记念”则是指悬挂在主珠之上、佛头塔两侧,共有三串小珠串,每串有10个小珠,串末还有小“坠角”。记念佩挂时一边悬挂两串一边悬挂一串,男子佩挂时两串在左、一串在右,女子相反。“背云”是指悬挂在背后的那部分,末端缀有葫芦串的“大坠”,朝珠的形制即为如此。当然,这些串珠数量都有其特定含义,此处不多赘述。

(清朝皇帝佩戴朝珠)

朝珠作为清代官员品级区分的标志之一,它的制作和使用都有严格规定,不可随意更改。朝珠的制作上主要是不同官员佩戴的朝珠材质大有不同,朝珠的质地一般为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玛瑙、青金石、松石、琥珀、蜜蜡等,由材质质感、色泽和珍稀程度来决定,一般位次越高、身份越尊贵佩戴朝珠材质越好。比如说东珠只能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佩戴。在不同场合需要佩戴的朝珠也各不相同,比如说皇帝在穿朝服时要佩戴明黄色东珠,祭圜丘时佩戴青金色朝珠,祭方泽时佩戴佩戴蜜珀朝珠,祭朝日夕月分别佩戴珊瑚和松石朝珠,吉服则随意。

(清代东珠朝珠)

一般来说,清代官员的朝珠是需要自行购置的,也就是说直接与官员的俸禄挂钩,这样也会较为直观的感受到官员品级高低。但也有例外,清朝统治者在特定情况下会奖赏有功者朝珠。朝珠的佩戴反映了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下的森严等级制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