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说话离不开“您”和“怹”!

满族好礼节是出了名的,打小就知道,见人得叫,七大姑八大姨街坊亲戚必须得叫齐全喽,两人见面得叫您,第三


满族好礼节是出了名的,打小就知道,见人得叫,七大姑八大姨街坊亲戚必须得叫齐全喽,两人见面得叫您,第三人称尊称怹,遇见年长的得叫爷,有人说满族人爷性忒大,连女的都具有爷的性格。

满族爷们的骨子里是仗义的,比精打细算瞻前顾后的某些人冲动得多,往往脑子一热就经不住两句劝。我就发现满族爷们儿有一个特别可爱也特别可气的毛病:不分好坏,只分亲疏。他要当你是自己人,才不管你是对是错,谁敢灭你,他就变本加利地灭谁,为朋友把刀插得浑身都是根本不管部位。其实这样的满族爷们儿也挺好的不是,有事真上啊。当然也有个别的自称满族人的,背地爱给你举报加造谣,有功夫他不会对外,也不干自己的事,就喜欢给你使坏,可能是尼堪外兰的转世吧。
一般满族人都知道,凡与长辈讲话,满族人必称您字。不光对长辈,在和年龄大的人或者值得尊敬的人、以致平辈的人讲话的时候,满族人大多也会以您相称。用您字称呼对方在很是有历史了,清末小说家刘鹗在其所著《老残游记》中专门谈到北京旗人人说话以“你宁”(您)相称,由此可见您字在起码使用了数百年。
满族人的礼貌用语非常多,除了您字,称呼第三者要用怹字,尽管这个字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了。满族人在骑车、拉货遇到人多时会连声招呼劳驾、借光,提醒人们躲开避让,以免相互碰撞。跟人打听个路遇到年龄大的会尊称一声老伯、大叔,实在不好判断对方年龄时也要叫一声“师傅”。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说话时尊称一声别人小不了你,兴许能起到你意想不到的作用。过去要是旗人家庭老夫妻两吵架,最严重的话是:我恨死您了。连吵架都要用您字。
有一次我外出办事,在大街上见一个人打听道儿,他问一个蹬三轮的师傅,唉,到某某地怎么走?听见他问话,蹬三轮的师傅随手一指,说,照直走,别拐弯,过三个红绿灯就到。那人听完扭头就走,连个谢字都没说。等他走后,蹬三轮的师傅对旁边的人说,没点儿礼貌,让他走吧,天黑也找不到。敢情他把方向指反了。您看,这就是说话没礼貌的后果。还有我说那个自称满族人,但就爱别人使坏的,不可能有好结果。
因为满族
由于从小受过教育,许多礼貌行为甚至成了条件反射。我每逢坐公交车看见有老年人上车,情不自禁的就想起身让座,其实我也到了被别人让座的年龄了。问过许多同龄人,他们也有这种体会。

满族人的礼貌有时是很风趣的,当公交车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时,满族人不是相互埋怨,而是很夸张地喊一声,哥们儿,别挤了,再挤我成照片了。于是车厢里笑声一片,拥挤的人群会变得谦让。用玩笑来化解难堪,这也是满族人的一大特点。

满族人的礼貌也有令人尴尬的时候,过去在城里居住的自己家是没厕所的,清晨要到外边上厕所,在公厕外面见一位长辈刚出来,晚辈习惯性地问候一声,您老吃了?这让长辈如何回答。
满族人除了在语言方面讲究礼貌,用您、怹字等外,在行为方面也是很在意,尤其许多生活细节,更是不容忽视。例如递物需用双手、接物必须起身、逢事必说请字、事毕先要称谢。这些看似小节的地方,北京人做的很到位。

现在满族人用的这些敬词也在变化,有词汇替代

作为第二人称“你”字敬语的“您”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很难被其它词汇替代,而作为第三人称敬语的“怹”却常常被同样具有礼貌的词汇替代;“老人家”、 “老爷子”便是这样的词汇。

给您举个例子,某位老师今年小九十了,怹身子骨还这么硬朗!这句话里所蕴含的礼貌成分与“这位老师今年小九十了,老人家身子骨还这么硬朗!”是一样的,在这里作为第三人称敬语的“怹”字完全可以被“老人家”替代。但作为第二人称“您”字却没有同样的词语可以替代,还以此内容为例,这位老师这么多年没见,没想到您身子骨还这么硬朗!此处的“您”字就没有与其同等分量的词语替代。

现在满族人日常用语中“老人家”“老爷子”等敬语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况且“怹”字多用于第三人称中的长者,鲜用于同辈人。因而导致如今“怹”字在使用上远远不如“您”字广泛。

在今天,满族人还经常用“您”字,但“怹”已渐行渐远,但只要这份敬意能完整地保护下来,满族好的文化传统还要传下。可最担心的满族的尼堪外兰也传下了。

最近我每次写的文章,他就放他办的网站里,他把时间还调前,而且不是一般提前,提到2014年,然后由一位管理员把这帖子提升起来。并借此举报我们的文章不是原创。

而且我看到他把我的文章是完全照搬,甚至错字都搬过去,这次是否也把我这些话搬过去呢?

作者富察春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