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常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了。“少年丧父”是指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失去了依靠;“中年丧偶”是指生活中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伴侣;“老年丧子”更是令人痛心、惋惜,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

少年丧父: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古代社会,盛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妇女不能支撑整个家庭养家糊口的重任。家庭的日常维系,往往以男性为主导,一旦父亲亡故,整个家庭就会陷入窘境或无法生存的地步。

还有就是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往能够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而这点是作为母亲的女性所不具备的,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少年丧父”称为三大悲剧之首。

中年丧妻: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夫妻俩任劳任怨、流汗出力,当贫困的家境刚有起色的时候,当幸福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当孩子即将成家,一家人享受天伦快乐的时候,妻子突然撒手人寰,抛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丈夫,此时的丧妻之痛,更是令人难以承受,有些人还会因此一蹶不振,从而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老年丧子:张恨水说:“世界上每天一个人吃饭的,不计其数,然而没有多人共餐的盛况在前陪衬着,也就平常了,所以一个冷淡的所在,最怕的是有过去的繁华来对照”。

在生命的盛宴里,孩子不辞而别早早离席,剩下杯盘狼藉的局面到最后,老人面对这样的结局,往往是最痛苦的。“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用来描述老年丧子的心痛和无奈,或许是最恰帖不过了。

他们曾经是父母,却突然没有了孩子。尽管没有了孩子,可是在心理上他们仍然摆脱不了w为人“父母”的心态,生活中总是称呼对方为“某某爸爸”、“某某妈妈”,总是在餐桌边保留着孩子的座位,总是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说话写信……孩子永远都在,只是在他们心里,不在他们的生活里。

有孩子的家庭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一旦缺了一个角,家庭就没有了稳固的根基,孩子所带走的欢乐不是用简单的三分之一来计算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怎样的人生滋味?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年从此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撑他们完成生命的旅程呢?(图片源自网络,如侵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