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盐商江春,金农给他老婆贺寿的竹子有多好?|画事

画事君说 傲娇的老头金农 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金冬心》,把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好好调戏了一番: 先看看

画事君说

傲娇的老头金农

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金冬心》,把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好好调戏了一番:

先看看小说的开头:“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看到金农给自己起那么一大串别号,你就会觉得这老头儿傲娇作怪。的确,这一堆怪里怪气的别号都是金农的,可仅仅是他的全部名号一个零头而已。

金农自画像,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如此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人,却“早上起来很无聊”。为何无聊?前一阵子,买买买钱花多了,手头紧了,托文友袁枚卖乌木灯架不仅未成,袁枚反而还让自己代为推销他的《随园诗话》。瞧,文人的交往就是如此风雅。只是风雅要有人买单,不然就无趣了。恰好扬州大盐商请盐运使吃饭,邀请金农作首席陪客,那就去吧。

可在大盐商的饭局上,金农的心思还是一刻没有停息。一边惦记着自己写的灯有没有卖出去,一边在心里吐槽袁枚的假富贵真寒酸。在酒桌上行酒令,要用飞红二字,大盐商胡诌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眼看就要当众出丑。

金农不动声色,用自己的即兴原创冒充元人诗句,为大盐商解围救场:

廿四桥边廿四风,

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

柳絮飞来片片红。

一首诗完美地向满座宾客解释了为什么柳絮可以是红色的。

大盐商很高兴,第二天就送来了一千两银子;金农也很高兴,终于又可以买心爱的兰花和砚台了。

凭自己的才气,金农为土豪挣了面子,也为自己挣了里子。虽然傲娇,却不失厚道,反倒显得很真实,很可爱。

所以,虽然金农爱钱,但很少有人说他俗,最多说他怪,怪成了扬州八怪的大头目。 但他骨子里的底色,还是文人。

“大清第一盐商”江春

酒桌上为大盐商解围,毕竟只是野史里的段子。但是金农在扬州的时候,真的有一位盐商好朋友。金农有好几幅画,上款都是送给这位鹤亭先生的:

比如尤伦斯夫妇旧藏的金农《醉钟馗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梅花图》、

南京博物院藏的《兰花图》

……

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金农的绝精之作。

鹤亭先生的夫人过四十岁生日,金农画了一幅竹子《林下清风图》,祝贺“夫人四十诞辰,此亦华封三祝之意”,就是下面这幅。

4039 金农 (1687-1763)  林下清风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122×58cm

题签:冬心先生林下清风图真迹。唐云题。

钤印:大石

题识:林下清风。辛巳建寅之月,画竹称庆奉宸院卿鹤亭先生淑配罗夫人四十诞辰,此亦华封三祝之意,取兆于大年云。杭郡金农。

钤印:金吉金印、生于丁卯

鉴藏印:魏氏今非暂得于己、退思楼、相见时难

估价:RMB 8,000,000-15,000,000

“华封三祝”是古人祝寿的吉利话,表示祝你多富,多寿,多子孙的意思,金农有一阵就住在扬州的三祝庵,可以说很用心的祝福了。

那么鹤亭先生是谁?

他就是扬州的大盐商江春,前两年,央视拍过一部电视剧《大清盐商》,主人公汪朝宗的原型就是江春。不夸张的说,江春是清朝第一盐商。

《大清盐商》主人公汪朝宗的原型就是江春

江春这个人,本来也是读书人。跟金农一样,考了几回科举都没考上,不同的是,金农考不上,就五湖四海到处浪了。江春考不上,但是家里有矿,于是继承家业做了盐商。没过几年,当上了总商,成了扬州盐商的领袖人物。

光有钱没什么了不起,当时扬州的盐商个个都有钱,富可敌国。厉害的是,江春善于经营筹划,而且识时务,朝廷有大事,不管是边疆打仗,还是皇上南巡,都带头组织盐商捐款报效,各级官员都很赏识他。

更厉害的是,江春是第一代“红顶徽商”,当时人说他是“以布衣结交天子”,比他的晚辈老乡胡雪岩还厉害。

据说每当新的两淮盐运使上任前,乾隆总要当面叮嘱:盐商江春为人老成,有什么事情可以跟他商量。乾隆南巡,两次住到江春家,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钱借给江春理财。一个商人能跟皇帝玩到一块,除了舍得花钱买单之外,更重要的是善于用心,会玩,乾隆的雅俗品味,他都能摸透。

举两个栗子:

乾隆南巡的时候,有一次在扬州瘦西湖散步,随便说了一句,这儿真像北海,可惜少了座白塔,结果江春在旁边记下了,派人连夜施工,一夜之间,便修成了一座白塔。(也有说先用盐堆了个白塔,后来修成真的)。但总而言之,连皇上都惊叹,盐商财力真是雄厚!

乾隆喜欢董其昌的书法,江春投其所好,便把自家别墅康山草堂的匾额换成董其昌的,还是那种很水的仿品。乾隆一看:哈哈,小江,你这董其昌是赝品啊。

江春顺水推舟,请万岁爷御赐墨宝,替换这个假的。乾隆为自己的鉴赏眼力自豪,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兴致勃勃的故地重游,顺便赋诗一首:“更仿董书为题额,他时应有识真人。”

江春不光会拍马屁,也喜欢结交文人雅士。他会写诗,家里养了两个戏班子,京剧最早的鼻祖四大徽班进京,就来自他家的戏班子。

当时很多文人包括金农,也曾经住在他的康山草堂里。因此金农为江春夫人祝寿作的字画,自然不是普通的应酬之作可比了。

这幅画后面有海派名家唐云的题签和前广东省副省长魏今非的旧藏,也是收藏有序的佳品。

金农的竹子,好在哪里?

我们知道,金农画画,起步非常晚。五十岁才开始学画,六十岁的时候才出名,中国古代的名家,几乎找不出比他学画更晚的。

金农画的种类很杂,花卉蔬果走兽人物佛都有。竹子是最先成名的,也是金农特别看重的,他晚年曾将画竹时的题记文字汇编印刷,印成了一本《冬心先生画竹题记》。

这本十几叶的小册子可以说是清朝印得最考究的书了:字体是金农亲自手书刻版,纸用宋朝的古纸,墨用晚明的好墨,为什么舍得玩这么贵:一来是金农真心喜欢,二来有金主,赞助人就是江春

金农亲自设计、江春赞助的《冬心先生画竹题记》

金农说自己“冬心先生逾六十始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约千万计,先生即以为师。” “日夕对之,写其面目”,这派那派,都不是我老师,我的老师就是门前的翠竹。

实际上,金农嘴上说不理会前人,但他的竹子,并不是完全追求写实效果,而在于表现竹子清高坚韧的精神。其实金农对于画竹的历史非常熟悉,他画竹的理念是既师法自然,又学习前人,但非食古不化,而是以师古为前提,以己意而为之。

墨笔涂抹是宋元以后画竹的主流, 金农偏喜欢用更古早的技法,有时候用五代的金错刀法,有时候用唐人的双钩法,他存世的最早画竹作品就是六十岁时候所画的《仿管仲姬双钩竹图》。

这幅林下清风图,用的就是双钩法,结构布局跟四川省博物馆藏《双勾竹图轴》很像,只是底色背景不一样。

金农《双勾竹图轴》, 四川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画竹首先要懂得书法。由于有几十年碑学书法的功底,所以金农的竹子粗看笔法草草,细看古朴稚拙。

和当时其他画竹名家的潇洒清丽相比,他的竹枝像个刺头,牙牙查查、不肯屈伏,显得非常有劲道。

竹叶的画法和元朝李衎《双钩竹图轴》里非常接近,只是李衎的更工细,金农更洒脱。

李衎《双钩竹图轴》局部

郑板桥是清朝画竹的第一名手,也是金农的好朋友。金农却说这些买画的俗人哪里知道我两人画竹的门道奥妙,无非是冲着老郑中过进士当过七品官而已。暗地里,是对自己画技的孤高自赏,也还是对自己的布衣终身有一点愤愤不平。

金农喜欢画竹,还有一重意思,就是躲避四季变幻。金农不喜欢那些给点春光就灿烂、的闲花草,一年四季,竹子总是青青,有种超越世相的永恒。

比金农的画更有辨识度的,是他的题词。金农每画画,必题词,他的那些碎碎念,文字新奇有趣,他独创的漆书,字形方正,多折少转,充满了力量感。

这种惊世骇俗的漆书,当然不是真的靠油漆刷子刷出来,就像古人的力透纸背不是靠美工刀一样。金农自幼学的是颜字,功底很深,朋友称他为“堂堂小颜公”。

后来金农专研金石碑帖,将隶书的厚重和碑刻的刀痕感融为一体,追求的是一种古拙倔强之气,仿佛在悬崖峭壁上一刀一凿刻成的,有着浓厚的金石感。

难怪清人方薰会说,谁的画都可以没有题款,唯独金农的画不能没有款。

在江春身后,扬州盐商和盐业逐步衰落,这幅画流传到了新的艺术中心上海。

解放后,成为魏今非的藏品,魏今非当过广东副省长,爱好收藏书画,跟海派名家谢稚柳、唐云也是好友。甚至唐云捡漏买了一幅宋画,魏今非也鼓动他捐给了广东省博物馆。

左唐云,右魏今非

唐云专门给这幅画写了题签:“冬心先生林下清风图真迹。”

唐云也是杭州人,他喜欢收藏,精于鉴定,醉心于石涛、八大和扬州八怪这一路风格,尤其喜欢老乡金农,欣赏揣摩之余,奠定了他清新而又沉郁的画风。

这一幅双钩画竹,包含着傲娇老头金农与天下第一盐商江春的交情,也折射了清高文人与儒商金主的微妙关系,还有从扬州画派到海上画派的渲染流传,不光是流传有序的佳品,也是一段艺术史的见证。

当年,凭着卖画、设计砚台和金主赞助,金农有时候也能岁入千金,妥妥的。但是他这人总是存不下钱,银子随手散尽。

晚年的时候,金农一个人住在扬州西方寺后头的一个小院子里,直到终老。这个地方现在是扬州八怪纪念馆,画事君去扬州的时候,特意去这里看了看:金农客居的院子门口,是一蓬翠生生的竹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