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一栋不用钢筋水泥,改以田野可见的红土、木头、稻草来搭建,是什么样的感动?一对从事「手作房」的夫妻,十年前在桃园郊区打造了一栋自然建筑,取名「风中之星」。一家人以大地为枕、与星月共眠,也示范了把生态融入生活的可能。
夫妻驾驶怪手把亲手盖的房子推回大地
李仲仁、李代贤夫妇,未曾住过公寓大楼。十年前,两人租下一块两百坪荒地,用五年时间,自制土砖盖起一栋独一无二的自然家屋「风中之星」。直到前年,土地租约到期,他们驾驶怪手,推倒亲手筑起的墙柱,为这场自力造屋的实验画下休止符。
看着昔日家园,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李代贤忆起当时,内心没有一丝遗憾。她说,作为一栋「自然建筑」,取之于自然,终归于大地——本就是这个家,必然、且应然的结局。
旧货堆女孩+工地男孩不想住「框框里的房子」
李代贤说,他们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怀着养老的田园梦,才来盖这栋土厝。事实上,她出身乡下,父亲骑着三轮车收旧物,一家人从小就要学习资源回收、修缮家具;丈夫李仲仁,家里是板模包商,小学就在工地做工。
「建筑,只是我们从小最擅长的事。」李代贤说,她是出身稻田的孩子,也很难住在城市那「框框里的房子」。儿时,他们是倚靠石头、泥土过活的人;现在,用大地的材料盖房子,也是一种天注定。
住三年温室花五年盖一个理想家
起点,从两人承租的一片荒芜空地开始。「自力造屋的特点,就是不能急。」李代贤说,为了长期奋战,两人仿照温室,建了一座网室屋作为临时居所,「冬冷夏热。台风一来,朋友比我们还紧张。」但两人一住就是三年。
为了迎接出生的女儿,「风中之星」开工第五年,终于新居落成。李代贤说,盖房子的最大考量不是金钱、时间,而是实践一种理想中的生活。「风中之星」的每一块砖、每一种建材、每一个东西摆放的位置,都是一家人共同讨论出来的。
为了让家符合自然建筑理念,「风中之星」大多使用二手建材,「光是收集材料,就花了快两年。」她也分享,房子以不同材质的土砖组成,混入沙子、稻草或木屑的红土,皆有不同功能。例如东面的「断木土墙」,以海边捡来的漂流木锯成小段后,填充于混有木屑的土墙中,有绝佳透气效果。
走太快的自然建筑先驱现代房产业跟不上
「风中之星」建成后,李仲仁、李代贤声名大噪,被誉为自然建筑先驱。带领台东「孩子的书屋」青年打造国内第一座钢构土砖屋「青林书屋」;去年开幕的台中花博,两人也担任「四口之家」建筑统筹,获2018伦敦设计银奖。
不过,缺乏自然建材的产业,造一颗土砖,是夫妻两人持剪刀、柴刀剁碎稻草后,再混入红土,来回校正比例,才研发成功。若是算入人工成本,稻草土砖一颗要价180元,连花博委员都吓一跳,问她「你们这是金砖吗?」
李代贤说,市面上常见的红砖一颗两块钱,与土砖价差近百倍,「但它经过六百度高温烧制过,质变了,不可能回归土地」,廉价建材隐含着看不见的环境成本。
自然建材要降低成本,「首先要有够多需求,才可能以量制价。」李代贤说,德国有三成房屋以自然建材搭造,而我们才刚起步。自然建筑的发展能否平步青云?关键取决大众的环保意识。
潇洒告别十年家园最不舍周边花草
前年,地主收回土地,李代贤夫妻与当时满五岁的女儿告别这十年来的家。她形容,那些年「像是装满的水,再多,也只是溢出来而已。」唯一让她不舍得的,是周边的花草树木。
她回忆,当怪手推倒土墙时,她看见家旁一棵大树的树根,早已扎进房子基底——「当下,我不自觉就流下眼泪。」他们的理念不只是虚谈,「我的家,与生态共享;它不是一个城堡,把外面的世界挡在外面。」
李代贤说,将来,一家人会再搭一座「新的风中之星」,且下一次,会多一位帮手女儿。因为「没有温度的生活是冰冷的」,家,不该只是一个空壳,而必须从自己的双手中长出来。
不改变材质自然建筑推倒就变回土地
风中之星,对多数现代人来说,毕竟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但想想,遍布大地的钢筋水泥大楼,当使用超过四十年、五十年,开始出现钢筋锈蚀、水泥败坏,若必须打掉重建,这些废弃物该去哪里?
坚持友善环境设计数十年的建筑师林雅茵,帮业主盖过使用竹子、土方等天然建材的自然建筑,她说,自然建筑的特点是「没有碳足迹、没有改变材质」,一旦房子的使用寿命到了,原地推倒的天然建材又可以成为土地、种农作物。
减少使用水泥增加友善环境材料
林雅茵指出,人口爆炸的现代社会,要每个人都花一笔钱买一块合法建地,身体力行地参与自然建筑实际上不可行。她说,减少使用水泥等「超级材料」,增加对环境友善的元素,绿建筑是目前相对可执行的方向。
干式厕所
在马桶坐槽下,置入一桶子,如厕完以木屑掩盖,类似猫砂原理,闻不到任何异味。木屑静置后可变堆肥分解,估计一天可省下百公升冲水量,也减少家庭污水排放。
木屑炉
在主铁桶下方放木柴点火;再取一个内桶,扎入层层木屑后置入主桶,盖上生铁盖。由于木屑夯实,燃烧后可维持七小时高温,可调理食材、烘干衣物。除作为炉具,也可做室内暖炉。
不论是高难度的自然建筑,或是日渐普及的绿建筑,都可以降低住宅对环境的影响,成为绿生活实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