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纳兰明珠引起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说明珠无罪呢?

在康熙皇帝任期内,朝中有两个重要的一手遮天的权臣,一个是索额图,另一个则是纳兰明珠,在当时,虽然没有一个名义上的宰相的职位,但是,清廷官员都私下称索额图、纳兰明珠为宰相。

其中,对于纳兰明珠,多是讲明珠的精明能干,特别是在三藩之乱的时候,明珠的才能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视,那么,当时究竟历史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fd43bb6d3f79a27800036706d4cc527f.jpg

三藩

康熙皇帝时期,有一个任何朝代都会发生的问题,就是地方势力太过强大了,造成了一个地方势力想谋反的态势,这在当时就是一个“三藩”问题。其中,这三藩分别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藩的势力已经开始不受当时的康熙皇帝的控制。

但是,对于“三藩势力”康熙皇帝其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付不了,又怕它们谋反,因此,三藩始终是康熙皇帝的一个心头大患。

而这时候,作为最了解康熙皇帝的人,纳兰明珠就率先表了个态,表示要撤掉“三藩”,将三藩的势力彻底打散,这当然正中康熙皇帝的下怀。

a3d46a07c10b8505134fe8238b457d3e.jpg

两种可能

一个,是当时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为代表的三藩势力在地方拉帮结派、暗中发展对抗势力,这个最后连康熙皇帝都是小心提防、不敢乱对三藩势力发号施令,其实,康熙皇帝也是在找三藩势力的一个借口。

另一个,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在其驻地私自称王,将当时的一个管辖地变成了一个他们的小王国,三藩正打算形成一个联盟对抗当时的康熙皇帝。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在察觉到了这个苗头之后,就下定了决心要铲除三藩势力。

可是,究竟要怎么样铲除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代表的三藩势力呢?

b468b64ac0a66a39d0d52afa6bbad34c.jpeg

两个对策

这里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坐等三藩势力暗中发展,然后起兵对抗当时的康熙皇帝,而康熙皇帝只需要时时关注三藩势力的发展即可,即,让三藩势力在明,而康熙皇帝在暗,以静制动。

但是这样,显然有一个巨大的风险,万一等这三藩势力联盟了,康熙皇帝能有十成把握对付他们吗?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而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康熙皇帝主动出击,逐一击破当时的三藩势力,从被动化为主动。当然,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康熙皇帝是选择了后者,想要得到主动权,可是,要怎样才能明面上对付三藩势力呢?

纳兰明珠这个时候其实猜到了康熙皇帝的想法,就给康熙皇帝找了一个台阶下,主动在群臣面前做出表率:

“要将三藩势力撤掉,防止他们壮大作乱。”

0f0070e8749efb799b40f68c807c4f4d.jpg

纳兰明珠请求撤藩

这个时候,纳兰明珠其实承担了很大的风险,这就相当于在老虎和大象面前,你当面跟老虎说要把大象杀死,你说这个时候的纳兰明珠不是直接得罪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三藩势力吗?连康熙皇帝都忌惮的人,纳兰明珠却主动将这个可能万劫不复的黑锅自己扛了起来,其实是因为纳兰明珠深深知道康熙皇帝的想法。

这个时候,在有了纳兰明珠为表率的前提下,“撤掉三藩”也才有了一个可能,一旦,此时的康熙皇帝要撤掉三藩,也就是要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的势力解散,那三藩肯定会对抗康熙皇帝啊。

这个,也就是历史中著名的“三藩之乱”,在一个撤藩的命令下,先是吴三桂起兵谋反对抗清廷,接着是耿精忠、尚可喜起兵,一时,战乱四起,朝中上下惊慌,而这个时候,纳兰明珠则成了朝廷问罪的替罪羊了。

99755cffd9cce9ca40752631cc79a874.jpg

原因

毕竟,当时提起“撤藩”的人是纳兰明珠,而现在,“撤藩”导致了一个浩劫“三藩之乱”,要知道,三藩之乱可是持续了几年时间,其中整个清廷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一件事情做好了往往是发起人的功劳,但是,一件事情搞坏了也往往是发起人的罪名,纳兰明珠则被当时的群臣联名问罪:

“当时,是纳兰明珠提起的撤藩,现在三藩之乱波及内外,上下恐慌,试问这难道不是纳兰明珠的妖言惑众吗?”

因此,在三藩之乱时期,纳兰明珠陷入了一个为撤藩而背负罪名的境地,但是,为什么此时的康熙皇帝不仅说纳兰明珠无罪,而且还有功呢?

一个是前面说的,纳兰明珠是在给康熙皇帝背黑锅,另一个则是纳兰明珠是制衡索额图的关键人物,一旦纳兰明珠被问罪了,那索额图发展壮大了岂不是又是新的地方势力独大?当然,这也是纳兰明珠始终站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原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