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号通缉犯本.拉登覆灭记,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解密!

2001年11月9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基地组织本.拉登宣布为此事负责,从此美国的情报人员和特种部队正式进入了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开始成为美国在世界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借口。

9.11事件仅仅过去半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就已经鬼使神差的出现在阿富汗,由此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情报战争。

null

奥萨马.本.拉登

这个快速反应的情报特别小组由总统亲自指挥、中情局主导的绝密性行动,目的是摧毁瓦解塔利班政权和杀死制造9.11事件的主谋奥萨马.本.拉登。

第一个快速反应小组有7人组成,其成员都是在各特种部队中精选而来然后进入情报部门,他们拥有较强的各种军事技能、情报搜索技能、多种本地语言沟通技能等,主要作战方式就是配合空军和其他地面部队建立打击情报服务网络,在敌后开辟情报战场拉拢当地人成为情报下线,收买当地武装人员建立配合美军作战的必要保障条件。小组的行动代号叫做“颚碎机”,9月26日7人小组乘坐一架“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进入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

基地组织的成员事实上在9.11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美国中情局的高度关注,中情局的特工遍及世界各地,对于基地组织成员的活动状况几乎是了如指掌。基地组织恐怖势力在世界各地的快速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注意,从非洲东海岸蔓延到了西海岸,从中亚扩展到了东南亚,暴力流血事件层出不穷伤害数字越来越大。1998年美国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个国家的大使馆被炸,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让美国政府极为震惊,从那时起基地组织已经就上了美国的“通缉名单”。

奥萨马.本.拉登的大名为此光荣的登上了世界头号通缉犯的位子,美国政府把他列入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物。

但是令美国军方和中情局措手不及的是,本.拉登的圣战之火从阿富汗基地烧到了美国本土,无疑圣战之火居然改变了世界军事和地缘政治的走向。

以本.拉登为主的基地组织势力在大肆蔓延的同时,也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支持和庇护,为此塔利班政权毫无悬疑的自然也成为美国军方的头号敌人。

阿富汗整个国家陷入内战中,各地武装分割战火不断,塔利班政权控制着阿富汗南部大部分地区,而北部地区则有一部分跟塔利班政权势不两立的北方部落联盟控制。既然塔利班庇护着基地组织,那就先从打击塔利班开始,北方部落联盟就是美军拉拢的最佳合作对象。

美国军方认为塔利班除了庇护基地组织成员以外,还保护了一些其他的恐怖组织成员,中情局的特工渗入塔利班内部开展敌后情报工作是当务之急。

null

第一波进入阿富汗的中情局特别行动小组由汉克.克伦普顿带队,首先进入阿富汗境内开展前期的情报工作,后期第二批行动人员将由加里.博恩特森带队。克伦普顿小组成员进入降落位置后迅速集结,整理装备和物资然后向目的地进发。他们需要找到当地的联络点和情报接头人员,然后分析线索制定行动计划。

阿富汗境内的北方部落联盟在对待外来者比较敏感和谨慎,他们经常性的因为一些小利益而发生火并,对待外部人大多持有排斥心态,要想收买拉拢他们并不容易。小组为了收买盟友携带了大量的美金和值钱的物品,在人家的地盘上他们尽可能的遵守当地部落的规矩,以求得创造合作互利的有利条件。克伦普顿小组向北方联盟的情报头子阿雷夫.萨瓦里支付了50万美金作为合作的报酬,北方联盟将为行动小组提供情报支持和战前协调工作。除此之外后期“颚碎机”行动还要为北方联盟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武器援助,以此换取北方联盟的战前后勤保障支援。

9月26日“颚碎机”行动的第一个特别行动小组成功抵达了阿富汗北部山区,跟当地的北方部落联盟建立起了合作机制,这是在9.11事件后15日内快速反应的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随后的几天内小组的行动取得的良好的预期效果,在潘杰希尔谷地他们成为当时唯一的美国军人。

潘杰希尔谷地处在塔利班控制下的一个峡谷地带,行动小组的位置到了峡谷的谷底,在周边山头上到处都是塔利班武装人员站岗放哨,在战术上讲他们处在了敌人的包围圈里。而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组织的营地就在这个峡谷中的各个山洞里。

特别行动小组在侦查装备上占有较大优势,在发现敌人营地时小组将用激光测距仪指向目标获取坐标位置数据,然后将数据传给空军,由空军指引无人机对目标发动定点精准的打击。这种战术打法事后经美国军方评估认为是开启了一次全新的战争模式,无论是打击效果还是作战意义都是非常的巨大,就像拔萝卜那样做到精准无误。

null

阿富汗山地

潘杰希尔谷地的附近一场战事正在进行,数千名北方联盟跟塔利班之间正打的如火如荼,当前战局看上去对北方联盟极为不利,塔利班的重武器在近角度上发挥出了强大的火力,北方联盟被炮火压制的头都抬不起来,中型装甲车在山地作战中优势无法施展开。

行动小组的侦查员深入50多公里宽的平原地带侦查塔利班的火力点和营地,然后在地图上标记出各个点的GPS坐标位置,在对敌友位置识别之后小组将数据传回了兰利的美军空军基地,提出立即发动空袭的建议。

这次的打击任务规模有些大,美空军可能是因为慎重起见没有立即采取空袭行动,而是到了10月7日才出动了一架B52轰炸机投下了几枚精确制导的航弹,虽说打击规模不大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开启了正式反恐战争。

随着制导炸弹下来的还有地面战斗人员,就是美国赫赫有名的特种部队----三角洲部队,这些特种部队的到来给行动小组的情报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角洲部队不但拥有高科技的武器装备,还有周密高效的后勤保障。

汉克.克伦普顿率领第一小组成员成功的建立起了情报网,由于克伦普顿年纪较大退出了指挥接下来由第二分队的加里.伯恩特森接收带队。

null

阿富汗山地

潘杰希尔谷地周边山高路险,由于兴都库什山脉冬季白雪覆盖气温降到零下几十度,要想进入谷地必须要翻阅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直升机显然会面临着诸多的风险考验,特战人员通常都要戴上吸氧装备才行。

中情局的“颚碎机”行动小组扩展到5个小组,分别降临到阿富汗的各个战略要点执行任务,分别是马扎里沙里夫、赫拉特、塔卢坎和南部的坎大哈附近,加里.伯恩特森指挥大多数行动人员,因为他兼顾着一个重大责任在身,他的此行目的就是要带回本.拉登的头颅为纽约人民报仇雪恨。

加里.伯恩特森到位后美国政府下令反恐战争全面开启,随之而来的就是空军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大规模轰炸行动,情报小组成员已然进入各自的角色中去发挥自己的职能。显然,一场有别于以往的战争模式被用在了反恐之上,根据中情局的解密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并没有实质性的对塔利班政权制定任何作战计划,都是以中情局为主导的情报支撑下制定的作战计划。

美军特种部队发明的新战术可谓是一鸣惊人,只要特战人员将激光测距仪指向敌人目标位置,空中等待位置信息的无人机掠食者或者B52轰炸机就会采取低空行进,火控雷达锁定激光位置就会做到点穴式的精准打击目标,这项战术主要就是对GPS定位技术的高效运用的结果。

在中情局和地面部队的配合下,它们采用敌后渗透、破坏、偷袭等战术,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塔利班政权所控制的地区在逐渐减少,而基地组织成员接二连三的败退逃亡。空军配合地面的部队投下了大量的大规模杀伤性弹药,给基地和塔利班成员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和杀伤力。

null

随着美军的轰炸范围越来越大,塔利班政权的更多的根据地被连根拔起,他们放弃了城市躲进了深山隐匿起来。到了11月13日塔利班政权放弃了首都喀布尔,美军地面部队进入了喀布尔,走在大街小巷上没有碰到任何形式的抵抗,所有的基地和塔利班人员全部弃城仓皇而去,为美军地面部队省去了一次街头热战的机会。

美军搜索他们的据点发现了大量来不及撤走的弹药物资、通讯器材、生活器具等保障物品,另外还有他们针对西方国家发动恐怖袭击的计划方案,中情局特工针对他们遗留下来的近3000份文件进行检索发现,基地组织成员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生化武器制造技术,还有文件表明本.拉登急需要制造和拥有核武器的可能,因为他们具备了购买核武器原料的渠道和技术支持。

美军行动的进一步加大严重的压缩了基地和塔利班成员的生存空间,他们放弃了阿富汗大多数的控制地域,所有成员全部撤到南部的山区地带,本.拉登的藏身之所飘忽不定,在延绵不断的大山里面寻找目标非常困难。

随着塔利班政权和大部分人员被颠覆消灭,预示着阿富汗战争到了尾期,从9.11事件到塔利班政权的颠覆总共历时90天,消灭成员6万多人,而美军110名情报人员+300名特种部队人员外加空军的支持,取得了前所未有非常震撼性的成效。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本.拉登并将其歼灭。

情报人员获得线人的情报消息说本.拉登逃往了阿富汗东部的拖拉波拉山区,那一带地形复杂山高路险,要想在那里找到本.拉登除非和神仙搭伙。拖拉波拉山区接壤巴基斯坦,本.拉登在那里如鱼得水,深受地方武装和部族的尊敬崇拜,情报人员要想渗透进去如入虎口。

加里。伯恩特森成立了一个特别行动小组,代号叫“朱丽叶颚碎机”,专门针对清缴消灭本.拉登制定的行动。随行的还有三角洲部队指挥官多尔顿带队的美陆军特种部队,他们秘密追击到了拖拉波拉山区。

塔利班残余成员跟基地组织逃离到山区建立营地,挖山洞修战壕为了下一步圣战活动做准备。行动小组在山区只能靠步行前进,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奋力急行。

null

基地成员

恐怖分子在这里准备了大量的过冬物资,食物和水源还有药品,大量的AK47步枪,迫击炮弹药及对空火箭弹等,战斗力非常强悍。“朱丽叶”小组潜伏到恐怖分子附近约600米处,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距离和坐标位置,将数据传回空军的值班无人机,很快几架无人机和轰炸机低空来袭,锁定了激光位置投下了大量的钻地炸弹。一朵朵小型蘑菇云腾空而起,一阵阵巨响震颤着群山峻岭,恐怖分子的基地被彻底打烂,大量的成员死在了爆炸中。

这次行动虽说收获颇丰,但遗憾的是本.拉登在轰炸机来袭之前就已经逃脱了,只留下一堆成员的尸体和储备战斗物资。行动小组在搜索成员物品时有了重大发现,一个骨干成员口袋里翻出了一部无线通讯器(卫星电话),这个通讯器可以跟本.拉登联络。

中情局的人员都是翻译高手,他们在电话中听出了是本.拉登的声音,在向被打击的成员喊话询问伤亡情况,在喊话中情报人员敏锐地觉察出他的绝望和痛楚,似乎知道自己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由于拖拉波拉山区海拔3000多米,道路崎岖行走艰难,行动小组在这里花费了很长时间,最终没有抓住杀死本.拉登反而让他轻易逃脱了。美军和北方联盟的大批军队赶到时,本.拉登几次消失在了情报人员的视线中,抓捕搜查行动一度陷入了困境。

此时的本.拉登怀疑中情局利用卫星电话追踪他的位置,于是命令部下放弃了使用卫星电话的通讯联络保持了沉默。12月初的一天,中情局特工又侦测到了本.拉登的本人电话,地面部队追踪其信号并拦截到一辆皮卡车,开车的是本.拉登摩洛哥籍的保镖,他用本.拉登的电话引开特种部队的搜捕,那是个调虎离山之计也是个试探性的举动,本.拉登又趁机逃脱了。

此后,本.拉登就彻底放弃了卫星电话的使用而完全依赖人工情报了。

多尔顿的三角洲部队在山区大面积的搜索,小组成员吃尽了苦头,陡峭崎岖的山路和求生装备让他们负重前行,稍不留神就会摔伤致死或面对基地成员的打击,另外还要面对严寒和冻伤。他们一旦发现目标就必须要跟空军建立联系,由无人机或轰炸机来解除他们面对自己多出几十倍的威胁,否则这几个人很快就成为一堆尸体。

null

基地成员

北方联盟的人在阿富汗东部地区被视为外人,显然无法跟这里的武装分子建立合作或获取情报,当地武装大多都是些极端的穆斯林兄弟,对本.拉登敬重崇拜不次于对神的崇拜,情报人员很难在他们身上打开缺口。最后行动小组使用了大量的美金收买了其中的线人。

12月11日,线人送来了本.拉登的消息,正当美军和中情局想尽快结束这场反恐战争把本.拉登一举歼灭的时候,本.拉登放出了一个很大的“烟雾弹”,派出一个高级指挥官作为谈判代表,来与美军协商投降的事宜。然而伯恩特森意识到这是本。拉登的拖延之计,很有可能借此机会逃到世界其它地方。

本.拉登要求让联合国调停人员参与投降事宜,这遭到了伯恩特森的拒绝,并立马组织三角洲部队进行绞杀本.拉登。就在这场反恐战争进行到关键时期时,令中情局和美军方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盟友(北方联盟)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自己,北方联盟背叛了他们并阻止他们绞杀本.拉登的战斗行动。

大概有70名圣战分子(北方联盟成员)叛变,向25人的三角洲部队发出威胁,禁止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行动。三角洲部队对于70名战斗力不强的人员来说要想解决掉不在话下,但他们也知道在这里盟友很重要不能为此陷入绝境,即使现在抓不到本.拉登还可以来日方长。

机会又一次被丧失,还是在盟友的背叛下丧失战机,这让中情局和美军意识到在阿富汗靠北方联盟的势力是无法消灭本.拉登的,在阿富汗本.拉登的名字像神一样的存在,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不是美军所能理解的。尤其是在部族较多的普什图地区,杀死本.拉登没有人愿意背负这个罪名。本.拉登曾经向这些部族捐赠过无数的生活用品和粮食,所以他的名字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在失去了盟友的地面配合之后,伯恩特森只得向中央司令部和中情局总部请示请求派800名地面特种部队来协助他们,在巴基斯坦边界阻止本.拉登逃往巴基斯坦。不幸的是中情局和中央司令部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白宫要求他们和巴基斯坦军方建立合作机制。

null

然而让伯恩特森头痛的是,巴基斯坦边界的边防军跟塔利班合作密切,他们共同打击北方联盟,要跟他们合作消灭本.拉登是根本靠不住的。美国中央司令部不允许在边界上部署军队,但可以在获知本.拉登的确切消息和位置时可以让空军配合。

机会终于被等来了,12月15日在拖拉波拉的高山区,情报人员发现了本.拉登躲进了一个洞穴里,轰炸机猛烈的轰炸持续了3个小时,行动小组在轰炸结束后搜索现场,让他们无语的是本以为本.拉登会被埋在洞穴中,对被炸洞穴清理完毕后一直未见他的尸体,不用说又是一次成功的逃脱。

3个小时的轰炸美军所消耗的弹药加起来有近上亿美元,这么大的花费仍然不足以实现预期目标,这让美军的士气很受伤。据说有情报人员目送本.拉登在保镖的保护下进入巴基斯坦后销声匿迹了。

至此,反恐战争进入了漫长的拉锯战,塔利班政权不甘心丧失领地,在得以休养生息以后卷土重来,阿富汗随即又进入了内战模式。美军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情报主导战争的游戏规则得到了世界各国军队的认可,但美军在阿富汗战场所花费的金钱物资和高昂代价,没有挽救住战争所带来的战略红利,反恐战争反而成为了一场旷世持久的游击战。

null

本.拉登消失在了情报人员的视线中,直到2011年5月1日,美军特战队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附近将他抓获击毙,从此反恐战争宣告结束,全世界股市像火箭一样飞涨,规避风险的资产和贵金属等价位应声下跌。

一代枭雄全球头号通缉犯就这样消失在了世界的尽头,恐怕他的形象可能会永久的烙印在美国人的心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