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人不管母亲叫妈而是叫什么?

一般满洲人在家中是不管母亲叫妈,这点是与汉族人不同,那么是叫什么呢? 满洲人一般是叫母亲:额宁(额娘

一般满洲人在家中是不管母亲叫妈,这点是与汉族人不同,那么是叫什么呢?

满洲人一般是叫母亲:额宁(额娘)、讷讷。用汉语多的地区,也就是汉化要严重一些的地区,如北京旗人,管母亲叫奶奶,管奶奶叫太太。

有的文章说满洲旗人是忌讳用妈叫自己亲属的,因为满族人管家里的使唤佣人成年女性叫“老妈子”。称呼请来给孩子喂奶的女人叫“奶妈”。更有轻佻的叫法“小奶妈儿”。封建社会大家庭,妈妈这个称谓成为佣人阶层专用的,当然现实中,并无贬义,是主人们对这些佣人的尊称。

在自己家庭里一般不使用妈妈一词,也是汉化的结果,因为满洲人神话有众多的女神,就被称为妈妈神、格格神。比如佛朵妈妈、乌布西奔妈妈等,妈妈在满语里奶奶的意思,辈份是比较高,但后来一般满洲人家庭反而很少用妈妈一次,管祖母也就是奶奶叫太太。管高祖母叫达玛。管伯祖母叫阿姆巴奶奶,管叔祖母叫费安古奶奶。管伯母叫阿姆巴娘。管大姑奶奶叫阿姆巴姑奶奶。管小姑奶奶叫费安古姑奶奶。总之,在满洲人家庭中,妈妈这词消失了,现在只保存在满洲人神话或祭祀中的女神还保留妈妈一词。

于是乎,母亲在满族人汉化的过程中,被“抬”高了辈分。直呼“奶奶”。

满洲人一般也不用姥姥这词,因为在汉化生活中管接生婆被唤作“姥姥”,所以认为这词也不高贵。满洲人管外祖母叫锅罗玛玛,管大外婆叫阿姆巴锅罗玛玛。管小外婆叫费安古锅罗玛玛。总之,满洲人家庭一般也不用姥姥这词。老北京旗人一般说的姥姥,是指没门意思。也有不靠谱的意思,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妈妈这词一般满洲人家庭里不用了,那爸爸这词呢?爸爸这词给了姑姑。于是,老北京旗人管姑姑“姑爸”。管父亲最小的妹妹叫老爸。金启孮先生在《府邸世家满族的称谓》一文中说:在府邸世家中对父亲的称法有下列四种:(1)阿玛。(2)老阿玛。(3)老爸爸。(4)老爸。对父亲的姐姐以及祖父的长女叫 baba(爸爸)。满族通称长房的女性长辈为爸爸。 所以慈禧让光绪叫她亲爸爸,是满洲的习俗称呼。

汉族女性未出阁的时候,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不能随便上大街跑的。当然汉族女性从小就裹小脚,也是跑不了的。

满族女性截然相反,老北京旗人有句谚语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东北的一大怪也是十八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

说的就是旗人的女性未出门的时候就经常外出办事,所以从小就养成干练的作风。成家后,家里的一切事情也是女性做主,男性往往就是做甩手掌柜。

北京旗人就流传说 “没出门儿,大三辈儿”。就指不管母亲叫妈,而叫奶奶。现在管年轻女性叫小姐姐,但满族人管年轻女性则尊称姑奶奶。管真正亲属中的大姑奶奶叫阿姆巴姑奶奶。管小姑奶奶叫费安古姑奶奶。

满洲人这些民间称呼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我问过一些北京满族老人,老人讲在解放后推广普通话之前还这么叫,而且老北京话中也夹杂着很多满语,一些词的读音也跟现在不一样,如大学生念大校生。推广普通话,学校里教普通话发音。对成年人,当时也办有补习班识字班等。当时人们也不懂这些包含满语或是满洲人特有民俗,认为是不符合规范的土话,说相声的偶尔提几句北京土话,也是调侃的对象。当时认为还说这些北京土话是没知识的表现,相当就是现在读错发音,谁要这么说,就是被嘲笑不会念正确发音。于是人们才慢慢都改成了现在普通发音,亲属的叫法也跟汉族人一样了。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出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