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如何从逊尼派转向什叶派的?

提到什叶派国家,第一个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总是伊朗。按照人口与领土面积计算,伊朗是当之无愧的什叶派大国,且伊朗的影响力在伊斯兰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是什叶派国家中的“领头羊”。然而,伊朗在四个世纪前却是个逊尼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什叶派在那时的伊朗影响力微乎其微。那么在伊朗究竟发生了何事,使其从逊尼派转向什叶派呢?

阿舒拉节当日(纪念穆罕默德之孙侯赛因在对抗倭马亚王朝的卡尔巴拉战役中阵亡一事),伊朗什叶派穆斯林于德黑兰举行集会,摄于2016年
乱世枭雄
15世纪下半叶,伊朗高原大都由白羊王朝(Aq Qoyunlu)控制,该王朝的统治阶层是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土库曼人,他们是中亚乌古斯突厥部落的一支,早先移居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巴伊布尔特(今土耳其巴伊布尔特省),后以该地为中心,向外扩张。

白羊王朝于迪亚巴克尔(今属土耳其)建造的城墙
在击败同属土库曼人的黑羊王朝(Qara Qoyunlu)后,白羊王朝不仅拿下了安纳托利亚东部,还征服了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此后白羊王朝又打败了突厥化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儿帝国,占领了伊拉克,之后一路向东,逐步控制了整个波斯。

白羊王朝于1478年的疆域示意图
不过白羊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它在安纳托利亚西部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敌国——奥斯曼帝国,它同样由乌古斯突厥人建立,尊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国教。但不同于白羊王朝,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不再依仗冷兵器,他们已大量装备火枪火炮,这也是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征服大片土地,并于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的原因。

一幅描绘奥斯曼军队朝君士坦丁堡进发的油画,由Fausto Zonaro绘制
在1473年的奥特鲁克贝利战役中(Otlukbeli),白羊王朝以轻骑兵为主的军队在短短一天之内就被奥斯曼帝国的火枪火炮彻底击溃。此役虽未动摇白羊王朝的统治根基,但也使其元气大伤,由盛转衰,随后白羊王朝陷入了长期的内讧,终而四分五裂。

一幅描绘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油画,由Fausto Zonaro绘制
教团立国
时势造英雄,白羊王朝的混乱局面给了不少怀有抱负的团体趁势崛起的机会,其中就有萨法维耶教团(Safaviyya),它由库尔德人萨非丁·阿尔达比勒于13世纪末在伊朗西北部的阿尔达比勒创立,教团团长由萨非丁的后代世袭。萨法维耶教团一开始是个逊尼派苏菲教团,与什叶派毫无瓜葛,不过后来萨非丁的子孙们逐步采纳了如伊玛目等什叶派的诸多概念,使之与什叶派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最终整个教团改宗什叶派。至14与15世纪期间,萨法维耶教团不仅宗教影响力不可小觑,而且控制了伊朗西北部的经济与政治,割据一方。这使得白羊王朝忧心忡忡,继而发兵攻打萨法维耶教团。

萨法维亚教团创立者萨非丁的画像
1488年,萨法维耶教团团长海德尔在与白羊王朝素丹叶尔孤白的战争中阵亡,其子阿里即位后,信仰什叶派的土库曼人民兵聚集在其周围,要为海德尔报仇雪恨。由于这些土库曼民兵大都头裹醒目的红色头巾,因而这些人被称为“奇兹尔巴什”(突厥语,意为红头)。奇兹尔巴什民兵的到来,使得萨法维耶教团的军事与政治力量更为壮大,阿里指挥奇兹尔巴什,向白羊王朝发动反击,并最终杀死了叶尔孤白素丹。

一副描绘叶尔孤白素丹出游的画作
可好景不长,6年后阿里在与白羊王朝的战争中身负重伤。临终前,他指任自己的弟弟伊斯玛仪为继承人,这位年仅7岁的男孩就此登上了萨法维耶教团团长的宝座。不过由于此时白羊王朝攻势凶猛,萨法维耶教团决定撤退至里海南岸的吉兰,利用那里的山地地形负隅顽抗。年幼的伊斯玛仪遂在吉兰山区中度过了5年时光,其间他在教团内宗教学者的指导下接受教育。

吉兰山区中的一座要塞
1499年,年满12岁的伊斯玛仪出山,领着其支持者回到伊朗西北部。他以萨法维耶教团团长的名义振臂一呼,7000多名奇兹尔巴什民兵集结起来,于1500年12月渡过库拉河,攻入希尔凡统治沙阿(信奉逊尼派,臣服于白羊王朝)下的阿塞拜疆。希尔凡沙阿无力招架,遂向伊斯玛仪投降,接受其统治。

一幅描绘伊斯玛仪与希尔凡沙阿交战的画作,作于1541年
卡赫季(Kakheti,在今格鲁吉亚东部)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听闻此事,派其子德米特里至希尔凡,与伊斯玛仪议和,并结为同盟。卡特利(Kartli,在今格鲁吉亚中部)国王君士坦丁二世也决定与伊斯玛仪结盟。两国共同协助萨法维耶教团攻打白羊王朝,约定一旦教团攻下白羊王朝首都大不里士,伊斯玛仪就会取消原先两国付给白羊王朝的贡税。由此一来,南高加索基本已被伊斯玛仪的萨法维耶教团控制。

1490年的格鲁吉亚诸王国
消息传至白羊王朝,素丹立刻发兵北上,进攻伊斯玛仪控制下的阿塞拜疆,不料却被人数仅为其四分之一的萨法维耶教团军大败,被迫南撤。大不里士由此守备空洞,被萨法维耶教团趁机拿下。1501年7月,14岁的伊斯玛仪骑着白马,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大不里士,他当着千千万万百姓的面,宣布自己为阿塞拜疆沙阿(非今日南高加索的独立国家,而是指今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人聚居地区),建立萨法维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并立什叶派为国教。至于曾助萨法维王朝一臂之力的卡赫季与卡特利,伊斯玛仪没有履行取消贡税的诺言,反而依仗武力强迫其向萨法维王朝臣服。

一幅描绘伊斯玛仪进入大不里士城的画作,由Chingiz Mehbaliyev绘制
次年,伊斯玛仪再次击败了白羊王朝的军队,此时的他在伊朗高原上已无敌手,他遂宣布自己为全伊朗的沙阿,后世称其为伊斯玛仪一世。他麾下的军队陆续征服了原属于白羊王朝的领土。1508年,萨法维王朝进占巴格达,彻底消灭了白羊王朝的余党。至1510年,伊斯玛仪不仅控制了整个伊朗,还统治着南达吉斯坦(在高加索山以北,今日属于俄罗斯)、亚美尼亚、安纳托利亚东部、伊拉克与呼罗珊,波斯帝国由此再度复兴起来。

伊斯玛仪的画像,由Cristofano dell'Altissimo绘制
改宗什叶派
尽管国势大盛,但伊斯玛仪一世心里却忧虑重重,因为萨法维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东北面有称雄河中地区的布哈拉汗国,西面有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两者均为突厥人(乌兹别克人与土耳其人)建立的国家,且均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一旦两国联合起来进攻伊朗,新生的萨法维王朝将腹背受敌。

15至16世纪伊朗高原及其周边政权分布示意图:白色五角星为黑羊王朝15世纪时的中心地带,褐色为16世纪时的中心地带。黄色为萨法维王朝领土,紫色为奥斯曼帝国领土,绿色为布哈拉汗国领土,绿色阴影区为争议领土,紫色阴影区为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征服的土地
萨法维王朝自身少数统治多数的政权稳定性也不足,其统治集团是什叶派,被统治的普罗大众却大都是逊尼派,而两者自伊斯兰教初期便处于长期对抗状态,相互攻伐不休,人口占劣势的什叶派一直被逊尼派压制,视为异类,时不时遭受迫害,教派仇杀时有发生。若奥斯曼帝国利用教派分歧,煽动萨法维王朝内的逊尼派多数,起来反对什叶派统治集团,那么立足不稳的萨法维王朝极有可能崩溃解体。

《史集》中一幅描绘伊斯玛仪一世与布哈拉汗国昔班尼汗交战的插画,作于1688年
为了扭转地缘政治上的劣势,伊斯玛仪一世决定采取措施,从国家层面上推广什叶派,使其统治下的所有民众改宗,以此将伊朗与逊尼派领头大哥——奥斯曼帝国区分开来,塑造自己独特的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萨法维王朝的统治基础,统一战线,抵御奥斯曼帝国。

1566年的奥斯曼帝国疆域示意图
为此,伊斯玛仪一世采取了多类强制措施打压逊尼派:在宣布什叶派为国教后,伊斯玛仪一世强迫萨法维王朝境内的所有伊斯兰教乌理玛(宗教学者)改宗什叶派,若其不从,就将被处死或流放;针对逊尼派的顽固分子,伊斯玛仪一世摧毁他们的清真寺,铲平其圣陵,瓦解其组织结构,并在经济与政治层面上迫害反抗者,甚至将其监禁至死,如在1508年萨法维王朝兵不血刃地占领巴格达后,伊斯玛仪一世就下令摧毁逊尼派哈乃斐法学派创始人艾布·哈尼法的圣陵,并屠杀了城内的逊尼派居民;而那些游离于清真寺之外的逊尼派苏菲教团,伊斯玛仪一世也没有放过他们,其利用武力迫使教团解散,并没收其财产。

《史集》中一副插画,描绘伊斯玛仪一世宣布什叶派为国教
大破之后才能大立,伊斯玛仪一世动用国库资金,修缮并兴建什叶派的清真寺与圣陵,设立宗教学校,资助什叶派的宗教艺术,全方位地传播什叶派的教义;伊斯玛仪一世重新设立了宗教管理机构,以此监督教义传播。
由于伊朗国内什叶派根基薄弱,伊斯玛仪一世邀请外国什叶派民众前来伊朗定居,并允诺将保护其人身与财产安全,以此增加什叶派占伊朗总人口的比例。伊斯玛仪一世还从黎巴嫩、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部与伊拉克南部等阿拉伯世界的什叶派聚居区招来大批什叶派宗教学者,提供土地与资金,让他们在参与布道,教化本国的教士的同时,加入宗教法庭,以此构建专业的什叶派神职人员集团,协助统治,并增强萨法维王朝在宗教层面上的政权合法性。

穆斯林占各中东各国人口比例示意图,绿色为逊尼派,紫色为什叶派,黑色为伊巴迪派

同时,伊斯玛仪一世强制国内所有清真寺在每次礼拜五的聚礼上,诅咒逊尼派所尊崇的伊斯兰教前三位正统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麦尔与奥斯曼),因为伊斯兰世界领导权争夺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根源,什叶派只认可最后一位正统哈里发阿里。在其看来,前三位都是篡位者;在每年伊斯兰历的12月26日或3月6日,萨法维王朝全国上下都会庆祝欧麦尔哈里发被波斯奴隶暗杀一事,庆祝仪式堪比狂欢节,活动上民众诅咒、侮辱象征欧麦尔的人像,并最终将其焚毁。
通过年复一年什叶派教义的灌输,辅以经济与政治上的区别对待政策,加之针对性的屠杀与迫害,原先被迫改宗的部分萨法维王朝臣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什叶派的教义,而越来越多的百姓出于利益考量,也跟随大潮,从逊尼派改宗什叶派,什叶派由此在伊朗牢牢扎下了根。
基本国策
眼看萨法维王朝日益强大,且有进犯自己的咄咄逼人之势,奥斯曼帝国坐不住了,而萨法维王朝境内的改宗运动则给了奥斯曼帝国东侵的口实。奥斯曼素丹巴耶济德二世先是“建议”伊斯玛仪一世停止反逊尼派运动,屡次劝说无果后,巴耶济德二世遂以“父亲”的姿态(巴耶济德二世已过花甲之年,而伊斯玛仪一世仅20多岁),要求其停止对逊尼派的迫害,可伊斯玛仪仍然不为所动,继续铁了心地贯彻他打压逊尼派,扶持什叶派的政策。

巴耶济德二世
此举自然激化了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1512年,塞利姆一世逼迫其父巴耶济德二世退位,自己当上了新素丹,他担心萨法维王朝愈演愈烈的什叶派运动会外溢至奥斯曼帝国,使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的什叶派响应伊斯玛仪一世的号召,摇身一变成萨法维王朝的第五纵队,起兵攻击逊尼派,反抗奥斯曼素丹的统治;此外,萨法维王朝立国所倚重的奇兹尔巴什民兵,正是奥斯曼帝国曾今的土库曼属民,如今他们却因同样信奉什叶派的缘故,投靠了萨法维王朝,这无疑使得奥斯曼帝国东部的军事与政治实力大打折扣。

塞利姆一世
因此,塞利姆一世决定以伊斯玛仪一世迫害逊尼派为由,向萨法维王朝开刀。他先是处决了4万多名奇兹尔巴什民兵,以此警告帝国境内的什叶派,后又禁止波斯商人进入奥斯曼帝国,试图中断贸易,摧毁萨法维王朝的经济。其后,塞利姆一世御驾亲征,直取萨法维国都大不里士。
1514年8月23日,两军于查尔迪兰(在今伊朗西北部)相遇。伊斯玛仪一世的军队多由骑兵组成,依赖冷兵器作战,而塞利姆一世的军队却列装了同时代最先进的火枪火炮。战役结果可想而知,萨法维王朝的骑兵无法突破奥斯曼军队的防线,反而被其火炮压制得损失惨重,终而大败,伊斯玛仪一世在战斗中受伤,仓皇撤退。
伊朗伊斯法罕四十柱宫中一副描绘查尔迪兰战役的壁画
是役过后,萨法维王朝西大门洞开,塞利姆一世在9月7日占领了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由于补给线不畅(伊斯玛仪一世曾下令执行焦土政策),麾下军队厌战情绪严重,塞利姆一世放弃乘胜追击,在洗劫大不里士后便撤军回国了。
由此,萨法维王朝躲过了灭顶之灾。尽管损失了安纳托利亚东部、两河流域与伊朗西北部的部分领土,但其元气尚存,还可收拾旧山河,逐步收复失地,而这与之前推广什叶派的运动不无关系。若塞利姆一世进攻时,萨法维王朝国民仍多为逊尼派,那么这些人必定因为宗教的缘故(两派为世仇),轻易地就被塞利姆一世煽动起来,共同反抗什叶派的统治,那么伊斯玛仪一世必定时日无多了,整个伊朗恐怕都将被奥斯曼帝国兼并。
在查尔迪兰战役中大败却未亡国,表明萨法维王朝推广什叶派的运动已初有成效,成功地为伊朗塑造了迥异于奥斯曼帝国等对手的意识形态,其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有了显著提升。加之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此后长期处于交战状态,伊斯玛仪一世身后的萨法维诸沙阿为了对抗逊尼派宿敌,基本贯彻了扶持什叶派,打压逊尼派的理念,且力度有增无减,使之几乎成了伊朗的“国策”。

伊斯玛仪一世之子太美斯普一世的画像,由一位佚名意大利画家绘制
至阿拔斯一世统治时期(1588年至1629年),萨法维王朝绝大多数人口已信奉什叶,不仅萨法维王朝的主体——伊朗成了什叶派的天下,其治下的阿塞拜疆也转向了什叶派。曾今的少数,如今已成了压倒性的多数。

阿拔斯一世统治下的萨法维王朝疆域示意图,黄线为今日的国界线
伊朗从逊尼派至什叶派的转变,是从宗教层面,为自身构建了迥异于周边阿拉伯与突厥诸国的身份,由此强化对伊朗的认同感。伊朗以统一而独特的宗教,化解了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如今波斯人也只占伊朗总人口的61%,但什叶派穆斯林却占总人口的88%),由此增强国家凝聚力,使伊朗自成一体,边陲之地与中央的联系因宗教而变得紧密。

伊朗民族与宗教分布示意图
此外,由于转向了什叶派,逊尼派大国(古有奥斯曼帝国,今有沙特、埃及、土耳其等)对伊朗的影响力大为减弱,较难通过宗教事务干涉其内政,而伊朗则可凭借其什叶派领头羊的独特身份,在伊斯兰世界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并扶持他国境内的什叶派,成为其利益的代理人(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
伊朗从逊尼派转向什叶派,对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1.Daniel W. Brown (2009). A New Introduction to Islam. John Wiley & Sons.
2.Olivier Roy, Carol Volk .The failure of political Islam.
3.Monika Gronke .Iran: a short history: from Islamization to the present.
4.Nikki R Keddie, Yann Richard.Modern Iran: roots and results of revolution.
5.Steven R. Ward.Immortal: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6.Francis Robinson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7.William Spencer. Iraq: Old Land, New Nation in Conflict.
8.John Morby (2002). Dynasties of the World: 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Handbook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60473-4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