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铜梁安居古镇到云南腾冲和顺古镇,逾两千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只为追寻一个事实。
过去了近八十年的抗日战争,无疑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最危险的一次事件。日本侵华之目的,完全是一个民族针对另一个民族的毁灭;是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文化的并吞。而当时的中日两国国力与军力之对比,又是那样的天地悬殊!笔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驱走侵略者;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华民族从被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拯救了出来。从而使得华夏文明得以继续传承,使中国人仍能作为“中国人”而活下去。时至今日,任何对这段历史的抹杀,篡改,虚无,都是不允许出现的。
前日,笔者观看了台湾著名学者——郭岱君女士针对"抗战史重探"的讲座。其中有段话令人感触颇深,大意为:“今日海峡两岸针对抗日战争应该是打了八年还是十四年似有争议,但无论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还是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算起,中国人民均付出了沉重代价来赢得这场胜利。两岸的有识之士,只要是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来研究&讨论,则无论主张多少年都没有错。”
鉴于此,笔者愿意通过个人视角,实地探访并再次感受抗日战争所带给我们的教训与启迪。
“抗战旧址巡礼”系列,即为此作。
抗战旧址巡礼系列(一):铜梁县安居镇
文 | 十四郎
涪江,长江支流嘉陵江在右岸的最大支流。
它发源自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涪江向南流经四川省的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重庆市的潼南区,铜梁区等处,蜿蜒近700公里。
铜梁县,如果你在国内外的搜索引擎上查找这处地点的话,会发现其引以为豪的名人大致包括: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刘雪庵(音乐大师,《何日君再来》,《踏雪寻梅》,《长城谣》等名曲都是他的作品),郭汝瑰(民国陆军上将,但其实是中共特工)等。但笔者今日要与大家谈及的,则是位于铜梁县的安居古镇,它始建于隋朝(距今1500多年历史),邱少云青年时亦曾在此地的面馆里做过跑堂的。安居古镇为水陆要冲,沿涪江上溯川北,顺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明初时该地便为铜梁,大足,潼南,合川等县的物资集散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央政府从南京撤退时,黄埔军校校本部亦奉命西迁。西迁途中,于1938年5月11日抵达铜梁县安居镇,并设校于此。6月2日,军校全部迁到了四川省铜梁县附近。至此,漫漫的军校西迁长路才算是暂告一段落。
黄埔军校以铜梁县为校本部,将其附近的几个县与场,均划归军校官学扎营。当时,在铜梁阶段的学生总队已多达四个,很快就让原本小小的县城显得校舍不敷。为此,校本部不得不煞费苦心的让几个总队的官学们分驻各地。第十三期驻扎在铜梁县城内;第十四期第一总队驻铜梁安居镇,第二总队驻铜梁虎峰;第十五期一总队驻壁山。最终,第十三期及第十四期一总队(十四·一)的学员们毕业于铜梁县。而第十六期一总队则成立于铜梁。
位于安居古镇内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校门旧址”
安居黄埔军校学员上课&操练图
当笔者再次来到安居古镇后发现,当年的军校旧址仅余一座复建的校门,拾级而上后看到的则是一片荒芜的废墟。
静坐在当年黄埔生们曾训练与学习过的地方,的确令人倍感唏嘘!莘莘学子,大好年华,但不幸的是恰逢国难与战乱。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自走出这个校门,这座古镇后即奔赴抗日前线,随即舍身殉国。不知在其短暂但壮烈的人生最后时刻,脑海中是否会念及这个地处四川腹地的小镇?是否会忆起当年的同袍与同窗之谊?
与安居本地人谈论起军校话题时,年轻的虽然对此知之不详,但无一例外的都会很自豪的告诉你:“黄埔军校曾在我们镇上......”。依稀当年情,但怀感伤意。小镇上石板路幽幽,旁边的涪江浩浩荡荡蜿蜒流去,从容间却带走了多少的人的记忆,青春与故事!
涪江
安居古镇:引凤门"
安居古镇街巷
在安居整训的在校学员为第十三期一总队,第十四期一,二总队和第十五期一总队,此后又有第十六期二总队及第十七期二总队的学员受训于此。因抗战急需人才,故当时原本为三年的学制缩短为两年甚而几个月。从重庆安居军校走出的黄埔生多达6,594名,毕业后他们均奔赴抗日前线。据数据统计,安居黄埔军校的学期表如下:
第十三期:在南京招收学员共1,412名,于1936年9月1日开学,1938年9月16日毕业于安居。
第十四期一总队:在武汉招收学员共669名,于1937年12月26日开学,1938年11月毕业于安居。
第十四期二总队:共1,510名学员,于1937年10月26日开学,1939年9月毕业于安居。
第十六期二总队:共1,629名学员,于1939年1月17日开学,1939年10月毕业于安居。
第十七期二总队:共1,374名学员,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安居(学制一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