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浪子——拜伦和拜伦式英雄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是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有浓重的传奇色彩,被称为“十九世纪的浪子”。围绕着这位浪子的,是激烈的争议。

拜伦其人

拜伦于178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出了名的喜怒无常,拜伦曾自我反省到“我是如此地多变,交替地表现出各色各样的七情六欲,但是哪种情绪都不会长久——我是如此这般地把善和恶混于一身的人,以至于描述我,是件很难办到的事”。他的脾气也体现在他对自己形象的保护上。拜伦从出生起就带有先天性腿部残疾,但他的脸庞惊为天人。他同时代的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称赞他,“这般英俊,那容颜是我所鲜见的”,“他的眼睛像太阳洞开的天门——是光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拜伦在世时,一度指示他的出版商约翰·穆雷销毁任何他不喜欢的雕版像。

null

​拜伦的政治生涯

拜伦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从小就胸怀在议会谋职的愿望。出于贵族承袭的特权,拜伦进入英国国会上议院(House of Lords),并在1812年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讲,以反对《织机法提案》(Frame Work Bill)。在演讲中,拜伦哀叹,他的许多政坛同行,将骚乱者看作没有教养的暴徒,而没有意识到这些骚乱者所处的绝望地位。尽管拜伦的演讲慷慨激昂,此次提案最终还是通过了。拜伦自此被视为激进派,在1819年版的《多切斯特指南;或杰克盖的房子》(The Dorchester Guide; Or A House That Jack Built)中,反对激进派的人将拜伦天生残疾的腿妖魔化成恶魔的兽蹄。

null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指出身高贵、行事神秘、性格高傲,凭借激情和天才,能肩负重任,匡正社会腐朽,抗击一切政治、宗教和道德的暴政的叛逆人物,是拜伦在自己的诸多作品中创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这种形象的深入也与拜伦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拜伦本人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他去世后,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而他积极反抗压迫的形象,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正符合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需要,当时,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

从1890年到1930年,拜伦在中国的盛名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经久不衰。中国对拜伦作品的翻译强化了政治意味,1958年朱维基翻译的《唐璜》中,就附有一篇极具政治色彩的导言,导言中一面称赞拜伦为自由奋不顾身的精神,一面认为拜伦离婚时英国资产阶级相互猜忌的弊病。而拜伦本人的形象往往被刻画为“人民事业的忠诚卫士”。

拜伦诗作片段赏析

Hellenes of past ages,

Oh, start again to life!

At the sound of my trumpet, breaking

Your sleep, oh, join with me!

And the seven-hill'd city seeking,

Fight, conquer, till we're free.

——《Greek War Song》

希腊的先祖们,

听到号角的呼唤,

快从墓中苏醒,

参加我们的战斗!

要攻克七山之城,

夺回我们的自由!

——《希腊战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