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null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作为现代建筑历史上“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为世界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在贝聿铭的百年人生里,他获得了一个建筑师能拥有的全部荣誉。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但是,贝老留给国人最深刻的记忆,却并非他的建筑成就,而是是他背后那个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师的那片沃土。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香港中银大厦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

很多富甲一方、红极一时的富豪家族,都逃不过这个诅咒似的命运。但是,贝聿铭所在的贝氏家族,却传承了几百年,富过15代。而其中的奥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训之中。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少年时期的贝聿铭

贝聿铭出身苏州望族,清朝乾隆年间已是苏州四富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的狮子林便是他家的祖产。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为躲避战祸,贝氏一族举家迁到苏州。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医卖药起家,从明朝中叶开始,渐渐富甲一方。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苏州贝氏已经成为苏州四大豪门之一。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作为经济重镇苏州的富豪,放眼全国也绝对是局指可数的顶级世家。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贝氏家族曾经辉煌到什么程度?

首先是祖辈、父辈们在金融业开疆拓土,并转向政坛,身居要职。十三世孙贝润生和贝理泰分别被称作“颜料大王”和“金融大亨”。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参与创办过上海银行,其父贝祖贻青出于蓝,曾在民国时期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同时还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其次是与名门通婚,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氏,继母是江南名门之后,一代才女蒋士云。显赫的家世背景,曾让贝氏一族在苏州拥有十几万平的私家宅院,就连明清时期皇帝们都流连忘返的苏州狮子林,也成了他们家的后花园。

古语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创业,发家致富;第二代,老成守旧,艰难守业;到了第三代,就会因为子孙不济,坐吃山空,跌落神坛。但是贝氏一族却经历了数个大时代的浪涛和风雨,不仅屹立不倒,反而历经15代蒸蒸日上。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贝润生对于家风家训的那句总结: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红楼梦》里,在抄检大观园时,曹雪芹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中国人有一个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叫做“窝里斗”。我们见惯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戏码。多少家族的兴亡,都是因为“祸起萧墙”。贝氏家族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就在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友爱。作为家族最兴旺的一支,贝润生当年重金购下狮子林。但他并没有将其当做自己的私家园林,而是将其和整个家族共享。并且在园子里设立贝氏祠堂,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用来赡养、救济族人。也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幼年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贝润生这位叔祖的庄园中居住的。

苏州园林造法自然,浑然天成的建筑特点给了贝聿铭无穷无尽的灵感,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的源头。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贝聿铭与儿子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意思是父子之间感情笃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夫妻之间恩爱和美、相濡以沫,一家人一条心,财富才会滚滚而来,家业才能兴旺发达。

一个家族,真正的财富不在金钱的多寡,而在于关系的和睦。互相拆台,谁也见不得谁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会败落。试想一下,若是贝氏一族各个敝帚自珍,也许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了贝聿铭这样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独木不成林,若是贝家人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那么还有可能开枝散叶,延续如此庞大的家族吗?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贝聿铭与妻子陆书华

孟子曾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有钱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称作豪门。贝氏一族在商政两界都称得上豪门,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富可敌国之资,而是因为全族上下无一人不注重德行和节操。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从1922年起连任苏州总商会会长7年,先后发起募捐巨款开辟了从阊门到虎丘的马路,时称“新马路”。贝理泰还担任过吴县救火会会长,博习医院、振华女子中学董事,和兄长贝润生二人共同捐资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你可以看到,贝氏族人一直活跃在中国近代公益事业的第一线。

《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中国人来说,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发之于外,就是敬天爱人,勤俭惜物,自利利他。一个善良的家风,能塑造出一个家族高贵的品格。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最风光时是当时中央银行的总裁。在民国那个贪腐横行的时代,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贝祖诒始终洁身自好,大公无私。后来远赴美国,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亿三千万美元,贝祖诒却两袖清风,没有带着任何一分公款,跟当时蒋、宋、孔、陈所谓四大家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直到现在贝氏一族依然坚守高洁的道德情操,专注于慈善公益事业。贝聿铭的堂妹林贝聿嘉不仅担任过香港妇女会主席,还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绅士、金紫荆星章获得者。曾子曰:“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善良是一种远见,高尚的道德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最好的护身符。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贝聿铭与家人

贝聿铭已经离去,但是贝氏家族自古传承的家风并不会消失。道德传家久,家风继世长。好的家风就像一条越走越宽的路,一座越盖越高的楼。也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风却能够保证我们一代又一代,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贝聿铭的四个子女皆优秀,其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女儿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律专业的高材生。贝氏家族的优良传承,延续了贝氏一族15代,在经历了数个大时代的浪涛和风雨,贝氏一族不仅屹立不倒,反而蒸蒸日上。这说明,好的家风就像一条越走越宽的路,一座越盖越高的楼。也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风却能够保证我们一代又一代,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贝聿铭虽生于广州,长于香港,但每逢暑假却必然回乡探亲,常与同族亲们在园中玩耍。传统中式园林特有的假山、池塘、窗棂、流水让他心中自幼便种下了建筑之美的种子。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贝聿铭回苏时与贝氏亲友的合影

10岁时,贝聿铭跟随父亲贝祖诒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市远东第一大都市,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他都能看见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饭店平地起高楼。不知不觉间他被这座拥有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远东第一楼”深深迷住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贝聿铭不仅仅是嘴上说说,他甚至开始自己研究这座楼的设计,还像模像样地画了几张图纸。1935年,怀着有朝一日盖出自己的国际饭店的梦想,17岁的贝聿铭登上了柯立芝总统号邮船,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不过他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又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师从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教授。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贝聿铭在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式上

虽然在生活美国多年,还在美国服了三年兵役,但贝聿铭对祖国的责任感却始终未灭。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那年,他选择了上海艺术博物馆为毕业设计的主题,也算是用自己的行动为饱受蹂躏的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设计的这座两层楼的博物馆,既有中式元素的庭院、花园、流水,又在空间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上,将传统庭院的特征和现代建筑的需求做了蛮美的嫁接。虽然这座建筑最终只能蒙尘纸上,但设计被权威刊物《进步建筑》刊载后,还是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

贝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中国范式

他曾说:“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

这位华裔老人不忘初心,他是真正的大师风骨,是令人尊敬的人生赢家!

声明:文章转载,需联系我们授权后方可。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