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APP推送,
再一次将广东饮食推上热搜。
外省的朋友纷纷感叹,
不愧是什么都吃的广东人,
天气预报自带烹饪方法。
然而,这锅广东人不背。
广东人也不是什么都吃的好吗?
我从来都没吃过什么蚂蚁蒸蛋,
更不知道白蚁有一种淡淡的奶香。
最重要的是,
昆虫这种美食,
是属于全民族的,属于全世界的,
谦虚的广东人绝不独享殊荣。
东北烧烤最高级,一蚕三烤
围绕蚕的一生,
东北烧烤有“暗黑三连”。
烤蚕蛹,东北昆虫烧烤的初阶,
一口下去,满满的蛋白质,
加上咸鲜嫩滑的口感,
让人欲罢不能。
烤蛾子,这种带翅膀的东西属于进阶,
只有少数重口味爱好者敢挑战。
烤蚕皮,则是烧烤店的隐藏关卡,
能不能吃上,纯粹看缘分。
《人生一串》中的暗黑烧烤。
山东知了猴,好吃停不了
别以为所有山东人都爱吃海鲜,
鲁西南的人们偏偏钟情虫子。
几乎每个当地娃,
小时候都抓过知了猴。
夏日傍晚,看见土里有小洞,
把手指探进去,轻轻一夹,
知了猴就跟上来了。
拿回家一炸,齿间的清脆声响,
谱出夏日最动听的旋律。
金蝉的若虫,处于蝉蛹和成虫之间,俗称知了猴、爬蚱等,刚出土时蛋白质含量超高。
去年杭州知了泛滥成灾,
当地绿化局紧急召唤吃货:
“爱吃的请帮忙抓一下!”
山东爱虫人士听着可难受了,
直指这是赤裸裸的炫富行为。
要知道,一只知了猴差不多1块,
快赶上车厘子了。
油炸或者辣椒炒知了猴,都非常不错。
苏北豆丹,真·奢侈品
对于江苏连云港的人来说,
珍馐百味都不如豆丹。
豆丹本是大豆作物的大敌,
如今却摇身一变,
成为与龙虾看齐的名贵菜肴。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青绿肥美。
豆丹制作过程有点恶心。
烹煮前,需要用擀面杖碾压,
从头到尾把虫虫的内脏挤出来。
煮过的豆丹没有强烈的腥味,
只有出乎意料的柔软Q弹。
数年前,一盆豆丹汤要价两千元,
目前更是水涨船高。
因为人们快把它吃绝了!
豆丹是连云港灌云的吉祥物。
广东吃虫习惯,从小培养
许多广东人的广阔食谱,
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到了特定时节,
家人会炒出一盘金灿灿的蚕蛹,
同时在你耳边催眠:
“贵嘢黎噶,食多啲……
你唔食,我食晒佢啦!”
在广东,吃昆虫是季节限定的家常菜,
而且是舍得吃的人家才有。
有广东朋友说,没养过蚕宝宝,还能没吃过蚕蛹?
除了蚕蛹,桂花蝉、龙虱和竹虫,
也素来深得广东老饕的青睐。
豉油皇龙虱、辣椒炒蚕蛹、椒盐竹虫,
光听菜名,就有一股浓浓的广式大排档风。
那生猛的感觉,连避风塘炒蟹都要靠边站。
桂花蝉是一种生活在池塘里的蝽,跟蝉没多大关系。接受不了重口味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它吃起来有点像“风油精”。
云南品类丰富,制霸食物链顶端
云南有句俗语:
“云南十八怪,三只蚊子一盘菜。”
别人小学门口卖辣条,
云南小孩出校门就去磕虫子,
一小包,一口闷,嘎嘣脆。
到了能上酒桌的年龄,
竹虫、蚂蚱、蜂蛹、柴虫、蚂蚁……
都是下酒良菜。
云南人把蚂蚱叫做“跳菜”。
云南人不满足油炸这单一做法,
孜孜不倦地开发出多种做法:
竹笋煮蜂蛹、花椒炒蚂蚱、
凉拌蚂蚁蛋、炭烧飞蚂蚁、
香煎马蜂仔、灰捂臭甲虫……
既吸收东南亚特色做法,
又融合傣族和彝族的民间创新,
做法之多,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云南厨子做不到的。
在国内吃虫界,
云南人常年制霸最顶端。
凉拌蚂蚁蛋是傣族的一道民间美食。论爆浆能力,奶茶里的爆浆珍珠,连蚂蚁蛋的一成功力都够不着。
历史上,中华大地越往南,肉食越稀缺。
南方没有草原,没地方放牧牛羊,
大型肉畜只有猪。
但由于猪的食谱与人类重合度高,
在古代的西南、岭南地区,
无法大量饲养,鸡鸭等禽类亦是如此。
越往南,主粮的蛋白质含量越低。
从小麦、大米、番薯,
蛋白质含量依次递减。
南方人必须在主粮之外,
寻找更多肉食来补充蛋白质。
双重因素的促使下,
西南和岭南地区先民,
就像神农尝百草那样,
从青蛙到山鼠再到蚕蛹,
尝遍一切蛋白质的来源,
最后把各种虫类纳入食谱里。
至于像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
他们食用昆虫的原因,
跟极端可怕的蝗灾密切有关。
蝗虫,又俗称蚂蚱、蚱蜢等。
中国古代史上,《春秋》最早提及蝗灾,
里面记载了12次蝗灾,
全都发生在鲁国境内。
元明清时代,载入史册的蝗灾,
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和河南。
蝗虫遮天蔽日,片草不生,
老百姓只能抓蝗虫当口粮。
蝗虫虽小,但全身皆是肉,
比草根树皮强多了。
时至今日,北方一些省份留下吃虫的习惯,
算是蝗灾集体记忆的遗存。
韩雷敬,79岁,河南偃师邙岭乡东蔡庄村人。1942年大逃荒,韩雷敬靠吃蒲草根、野菜、蝗虫等度日。郑涛 / 摄
如果说人们最初吃虫,
是因为没得选,环境所迫,
那么后来的昆虫食用发展,
则是一个大型“真香”现场。
全世界有80%的人吃昆虫,
完全不吃昆虫的,绝对是少数派。
人们酷爱虫子,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肉吃,
而是因为虫子真的太好吃。
漫步在泰国曼谷的考山路,
你仿佛到了油炸虫子的天堂。
在柬埔寨的乡村做牛肉,
会加入蚂蚁熬制的酸汤,
那酸爽劲儿一试难忘。
韩国东大门的煮蚕蛹,装成一小杯,
方便美少女逛街时解馋。
澳洲产的木蠹蛾幼虫,
内里像加坚果的煎蛋,
外皮像炸鸡般酥脆。
除了主动吃昆虫外,
人们每年会“不小心”吃下500克昆虫。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加工过的水果,你有吃过吧?
长相完好的水果,
会摆在货架上任君选择,
但进了虫,长得磕碜的,
就会送到食品厂里高温消毒加工,
最后变成果酱之类的加工食品。
你也吃过蟹柳棒或者粉色饼干吧?
蟹柳棒最外层是用天然色素,染成红色的。
这种色素叫胭脂红,
提取自一种靠仙人掌生活的昆虫。
1克胭脂红,价格跟1克黄金差不多。
这么贵的东西,主要用来给食物染色,
以及添加在高端口红里。
蟹柳棒的红色素,是从胭脂虫里提取的。
作为一种食品,
昆虫的优秀程度超乎想象。
首先,昆虫种类极其丰富。
在地球上,有100万种昆虫,
哺乳动物只有区区5千多种。
如果成功解锁食用昆虫,
走遍天下也不愁找不着好吃的。
其次,昆虫的营养价值,
实力碾压牛羊鸡鱼。
已知的近2千种可食用昆虫里,
蛋白质非常高,脂肪非常低,
绝对是健身人士的增肌妙品。
当你看着贝爷在丛林里吃虫子,
你看着难受,
但人家却是把烤虫子当炸鸡啃。
毕竟,一公斤蚂蚱提供的卡路里,
相当6个巨无霸汉堡。
然而,生吞虫虫,对于贝爷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更要命的是,吃昆虫非常环保。
10公斤饲料,产出1公斤牛肉,
和9公斤牛粪,以及大量的温室气体。
同样的10公斤饲料,
要是用来养蚱蜢又会怎么样?
你将得到9公斤蚱蜢肉,更少的粪便。
当这笔环境经济账摆在面前,
爱护地球的你又会怎么选?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认为,
可食用昆虫营养又环保,
有望在未来40年内,
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喂饱日渐增长的全球人口。
爱吃虫的广东人/云南人/山东人,
你早已走在吃货潮流的尖端。
《流浪地球》姥爷韩子昂用陈年蚯蚓干来疏通关系。
500多年前,哥伦布们将番茄带回欧洲,
人们长达200多年都不敢吃番茄,
觉得只要嘴唇上沾一点,就会毒发身亡。
300多年前,美国人叫龙虾“水上蟑螂”,
是官方指定分发给奴隶和囚犯的主食。
87年前,鲁迅先生依然感叹: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
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20年前,小龙虾丑闻缠身,
农民看到它在稻田就浑身不舒服。
到如今,无论是西方的番茄龙虾,
还是国内的螃蟹小龙虾,
都成为餐桌常客,坐拥死忠粉无数。
毕竟,都是节肢动物门,
螃蟹、龙虾吃得,昆虫就吃不得了?
说不定,下一个小小小龙虾,
就是食用昆虫。
注:本篇推文仅考虑食用昆虫,也就是6条腿那种。像八条腿的蜘蛛、没有腿的沙虫和禾虫,都不在文章的讨论范围里。
最后,特别感谢Dr. Su的校对!!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那一座城合作咨询QQ:3256736117 / 3794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