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意大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刚统一的意大利人均产值只有英国的45%;百年之后,加入欧盟的意大利已经可以与英国比肩,重新回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追赶欧洲核心国家的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意大利的“大冲刺”。“大冲刺”时期,意大利工业的演进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Emanuele Felice在2018年的文章“Rethinking the take‑off: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of Italy (1861–1951) ”中,利用最新修正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史序列,重新审视了近代意大利的经济腾飞,指出旧有数据和相关成果低估了服务业的地位。
意大利的官方统计机构是世界上发表国民账户历史数据的先驱,但是其20世纪50年代发布的Istat序列(以及Istat-Vitali修正序列)所采用的农业统计材料不够可靠。加上早期核算手段又比较落后。这一早期成果难以满足学界的要求。此后,Gerschenkron、Fenoaltea等学者历经多载,针对不同时期和部门编制了更为精确的序列,但成果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Gerschenkron认为,意大利的“大冲刺”,即“工业大转型”是19世纪90年代发生的突变,启动意大利近代工业腾飞的引擎是德资银行进入意大利市场,为工业企业长期融资、提供管理服务。然而,关于“大冲刺”是否是突变、具体的触发机制,学界并无定论。
探讨这一问题的基础是准确的国民账户历史数据,然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四成的服务业部门受到的重视不够,历史序列仍有待学界完善。Battilani-Felice-Zamagni2014年的成果就专注于服务业的统计,利用将第三产业不同部门、细分行业的序列加权,得到了1861-1950年的估算结果(见图一)。其中,铁路航空交通、通讯、公共管理、金融等部门采用政企报表直接计算;商业利用工农业产值、代表性商业企业的利润率来推算;其他服务业则通过劳动力、工资、生活费指数等资料等间接推算出来。
图一 新统计成果与麦迪逊(1991,2011)、Istat-Vitali(1969)序列对比
最终,意大利统一150年之际,意大利银行与Istat、罗马第二大学合作,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汇集出了更经得起检验,能与麦迪逊计划接轨、进行国际比较的意大利国民账户历史序列。新成果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人均GDP序列与已有的麦迪逊(1991,2011)、Istat-Vitali(1969)序列的对比如图一所示。
新成果提高了19世纪的经济增长,减低了一战时期的产值估算,推迟了意大利从大萧条中恢复的时间。新旧成果上的差异主要在对第三产业的估算。第三产业新的估算与Istat旧序列相比,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一战前增长更快;此前和一战后的增长更为缓慢。第三产业的细分行业中,商贸餐旅业在一战前的自由主义时代生产率大增,政府公共服务行业纠正了原有数据源将军需价值与战争部的政府服务混淆的问题,增长速度被大幅下调(见图二)。这两个行业是第三产业产值估算变动的主因。
图二 第三产业细分行业产值估算的修正
服务业产值估算修正后,有必要重新审视意大利近代各产业的贡献和产业间的关系。本文进一步将第三产业的细分部门分类,并与工业序列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1861-1951年,新兴服务业(如交通通信)、流通业一直与第二产业齐头并进;而在19世纪末,传统服务业发展趋缓,被第二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甩开了距离;一战后政府职能变化,公共服务业抬头。新的历史统计数据揭示的19世纪末不同产业间发展速度分歧,部分地印证了Gerschenkron关于意大利经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突变性质的“大转型”的观点。
根据本文,我们可能要注意到两点。第一,欧洲的小分流(西欧与南欧、东欧的分流)是工业革命前后人类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意大利的历史GDP修正告诉我们,可能小分流没有之前设想中那么大。同时,20世纪上半叶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要更慢。第二,历史GDP核算也可能需要重新认识服务业的地位。服务业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是否被低估呢?这对于理解各国工业化历程以及后工业化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