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 科技助力 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基地揭牌致力维护生态文明

null

5月28日,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鹅洲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签订合作框架意向书,并揭牌成立“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基地”。保护基地还同时启动了用“智慧巡护”科技助力江豚保护项目。来自政府、科研单位、保护区、NGO以及爱心赞助企业家代表,与保护区的巡护员代表等参加了揭牌和项目启动仪式。

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国宝、微笑天使,仅存约1012头,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数量和分布代表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鲸豚实施故道自然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实现在自然条件下长江江豚种群快速增长的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生活有约80头长江江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2002年开始持续关注并投入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并将天鹅洲作为最优先保护江豚的工作区域。

湖北省林业局胡兴焕二级巡视员指出,“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基地”为湖北省首家社会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区共建的生态保护基地,其设立将为推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湖北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等探索性工作发挥一定作用。他还表示,保护基地应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好经验和科学技术,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为全省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向智慧化方向迈进探好路子、做好示范、打好样板。

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区域主任雷刚说,“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与陆生生物的差异很大,在管护能力、手段、社区矛盾缓解等方面临更大挑战,十多年来,WWF一直在做全方位的探索。”

据了解,WWF的目标是将该保护基地打造成为长江江豚保护的社会参与平台,同时也是国内外研究和保护长江江豚的共享平台,并服务于全球的淡水豚保护和科研工作。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基地主要将围绕进一步吸引政府与社会资源投入,引进先进保护理念与保护技术,培养高素质保护型人才队伍,引导社会参与长江江豚保护,综合提升江豚保护的有效性;同时,为中国其他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促进长江大保护合作以及国际间鲸豚类动物保护合作展开。同时,保护基地将不仅局限于天鹅洲保护区,而是整合国内长江江豚科研与保护资源,将在包括湖北宜昌中华鲟、石首麋鹿、洪湖新螺白鱀豚、监利何王庙长江江豚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开展联动管理示范工作。

当天,该保护基地首个社会参与保护区共建项目—— 科技助力“智慧巡护”保护项目启动。该项目由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重要技术提供方,助力保护区向智慧化迈进。据介绍,该项目将搭建江豚生活习性巡护系统、水生态环境巡护系统和无人机智能巡护系统,通过感知设备采集与江豚生活习性及栖息环境相关的部分水陆环境数据,为长江江豚保护区提供有力的影像资料、尤其是自然水域下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记录,从而更好地开展江豚保护工作。

此外,石首市人民政府代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研究保护专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代表在仔细了解各保护区现状和剖析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升保护区管理有效性提供了建设意见,各方具体将就信息化管理方法探索、鱼类资源恢复技术开发、综合管护能力建设、企业和公众参与具体保护行动、环境教育、公众意识提升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推进保护区管理水平。

背景材料:

WWF从2004年开始支持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相关机构开展江豚保护工作。通过十多年各方不懈努力,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

(1)重新定义闸口生态调度概念,实施季节性的江湖连通,有效改善故道水质、补充江豚食物资源;

(2)开展渔民替代生计研究、天鹅洲有机农业示范和推广等工作,给故道渔民和农民带来新生活;

(3)开展长江江豚种群监测、软释放等研究,及时了解种群现状,从而调整保护策略;

(4)通过开展专家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提升保护区管护能力;

(5)通过写内参、提交政策建议,妥善解决渔民、农民与保护区土地置换的问题,有效解决社区矛盾。联通天鹅洲和黑瓦屋故道的政策建议得到中央政府重视;

(6)通过湿地使者行动、为江豚奔跑、地球一小时、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淡水豚日等公众参与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对长江江豚的关注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