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 日本过去的建筑师,都具有使土地、建筑物与景观互相调和的感性。我固然无意模仿他们,但想尊重日本人精神、文化与传统的想法十分强烈。我深深相信,光线正是一座建筑成功与否的关键。」
——贝聿铭
滋贺MIHO美术馆
二十世纪早期,日本哲学家、宗教家冈田茂吉(1882-1955)创立了“世界救世教”。在日本国内、东南亚乃至西方世界都不乏信众的冈田茂吉被当世之人誉为“在世佛陀”,其教义的主旨为“通过‘祈祷、自然农耕和对美的欣赏’,使人类从‘贫、病、争’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创造一个新文明世界,该世界以‘精神性’‘美’和‘自然力’为3个主要活动理念,以达净化人类精神之目的”。美秀美术馆的女主人小山美秀子(1910-2003)在1941年邂逅冈田茂吉后对其“通过对艺术的欣赏来达到灵魂的净化”这一思想有所衷情,继承其衣钵,于1970年创立“神慈秀明会”。深受冈田氏影响,美秀子开始了美术品的收藏,最初以日本茶道古器物为目标,经过数十年,藏品渐丰,希望成立美术馆以传教示人。
佇立在信乐山群中、大自然充沛的MIHO美术馆,出自以设计巴黎罗浮宮玻璃金字塔闻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之手。穿过枝垂櫻步道,並通过隧道和吊桥后,即可抵达美术馆。这条路来自中国诗人陶渊明作品«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充满诗情画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自贝聿铭之手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力排众议在巴黎落成,该设计打动了美秀子,美秀子遂邀贝老与日本纪萌馆设计室合作,设计美秀美术馆。据说,当贝聿铭老来到这里的第一眼,便曾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就是桃花源”。
贝聿铭认为景观对于建筑物的轮廓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山顶上面以及各种其他的角度去看,建筑物采用平屋顶是不相配的。贝聿铭不只是单纯地模仿日本传统的木构建筑,而是在寻找让建筑物能体现出有趣的轮廓和形状的设计,可以融入整体景观的建筑轮廓。因此,他以四角锥为基础,使整个建筑构建在几何学的形式上,用四角锥创造出类似山峰或峡谷的形式;作为整个建筑结构技术的集中体现的主入口大厅,专门针对该项目研制了“九梁节点”,使空间的整体特点愈隐愈现。
一座吊桥,引领观者到达美的彼岸——美秀美术馆主体建筑。为了避免对山林造成破坏,贝聿铭用这座跨越山谷的浮桥连接隧道与博物馆。吊桥长120米,44根钢索,在洞口形成放射状的外形,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闭,不仅从形象上减轻了桥梁的重量,还形成力与线的张弛之美。
日本美秀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自然与建筑的融合的观点,以“世外桃源”为设计理念,贝聿铭不忘结合设计在地环境,文化;按照日本《自然公园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筑高程不得超过13m,可见屋顶面积不得超过200㎡,根据贝聿铭的设计,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于是他便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共生。
在实地考察了日本的乡土建筑后,运用现代材料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 MagnyDori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都体现了极高的工艺和科技水平;创造出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建筑外形。
贝聿铭钟爱的“金字塔”形的建筑元素,被巧妙的运用在屋顶的透明结构上,他们与墙面六角形的照明灯、楼梯扶手等结构细节彼此呼应。屋顶用新的材质诠释传统的形态,简单的玻璃和形体,却创造了一个多样的结果。贝聿铭认为,用最现代的材料和最简单的形状,也能诠释古老的桃花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