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是新疆的东大门,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此,刺绣在哈密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今哈密绣娘插上“密作”的翅膀,绣出“精致”的生活,让普通的村妇走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同时促进了哈密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这一切的背后,有着两双推动之手:除了市场的无形之手,还有哈密政府的有形之手。哈密市政府积极带动基层贫困人口因地制宜,与社会各界达成合作,切实致力于少数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市场开发。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本文长度约4090字7分钟
在2016年之前,来自新疆哈密市的乡村绣娘热娜古丽·素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携70多岁的母亲,走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秀场,接受台下众多嘉宾的鲜花与掌声;
在2017年之前,热娜古丽也没想到自己刺绣的一条长裙最终会以将近27万元的价格被成功拍卖;
在2018年之前,她更没想过身边的绣娘会成为“网红”,纷纷使用短视频APP推广家乡的刺绣工艺……
这些人和事似乎在顷刻之间就震撼了刺绣界, 可当你了解到促成它发生的一个个举措后,或许你会惊叹,甚至会忍不住一探哈密这个丝路重镇今日的风采。
Aim
催开绣娘指尖上的希望之花
刺绣在新疆哈密有着悠久的历史,迄今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绣品,就出自青铜时代晚期的哈密五堡墓地。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可以说,刺绣技艺早已深深根植于哈密人的血液之中了。
热娜古丽·素批便是哈密最年轻、最具影响力的刺绣密作师。出生在刺绣世家的她,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下,对刺绣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针一线间,热娜古丽除了熟练掌握哈密传统手工刺绣的技艺外,还不忘积极创新,四处求学,将当地传统的刺绣技艺与国内的其他有名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刺绣技艺。
通过了多年的努力,热娜古丽的绣品越来越有特色,也受到了行业内外越来越多人的青睐。2013年,她的刺绣作品在第48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同年年底,她还被评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
更令热娜古丽名声大噪的是,2016年她和上海著名设计师秦旭合作的刺绣作品《花开了》系列礼服在法国巴黎高定时装展会上惊艳亮相,礼服腰间尤为惊艳的手工刺绣正是她按照母亲50年前所绣的一幅花朵绣片刺绣而成的。这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工艺首次登上世界舞台,也是热娜古丽及母亲第一次感受到哈密传统刺绣技艺所蕴含的“神奇力量”。
而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热娜古丽·素批的合作社订单越接越多,合作社绣品的“身价”也渐渐上涨了。一顶手绣花帽,从过去的25元卖到了250元,高端订制作品更是能卖到上万元。
既然哈密刺绣能够使自己走出乡村,收获赞美和不菲的收入,那它必定也能让家乡的同胞实现增收。带着这样的想法,热娜古丽牵头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召集着身边的家庭妇女加入到刺绣行业。而对于未能参加合作社的绣娘,热娜古丽也会每月抽出几天时间,去当地各个村子里免费教绣娘们刺绣。大到刺绣品的尺寸、主题,小到作品每个部位所需丝线的粗细度、捻线法等,她都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学。
对于热娜古丽的无私与认真,哈密伊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彭辉深受感动:“在哈密市,有很多妇女喜欢学习钻研刺绣,都是因为对热娜古丽的喜欢和欣赏,她的学生有上千人,其中不少人还跟着她制作高端定制刺绣服装。”
而更令人欣慰的是,热娜古丽的学员中,还有一名6岁的女孩。本来只是跟着妈妈来玩的她,在大人们的耳濡目染下,也跟着学起了刺绣,现在绣得甚至比妈妈还好。
热娜古丽不仅用一针一线缔造了惊艳巴黎的作品《花开了》,也借助了民族传统刺绣技艺的“魔力”,让家乡绣娘们的指尖也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希望之花。
Approach
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
合力推动绣娘脱贫致富
而这一切,除了刺绣技艺的传承外,还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合力推动——贴息贷款、品牌创建、奖励机制等政策“红利”就像一条条代表着希望和勇气的橄榄枝,让绣娘们可以真正地投入到刺绣行业。
尤其是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设立了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这里,哈密传统刺绣非遗传承人可以接受培养、实训、研发、成果孵化、展示、品牌导入、市场推广等知识,成为全能型的绣娘,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
哈密市财政局、旅游局、妇联等部门及组织,也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开发特色刺绣工艺产品、补贴传承人、参加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和传统手工业者。
哈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也积极组织地方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密作之珍——哈密刺绣》图集,建立了传承人的数字化档案,对民间刺绣图案纹样进行抢救性挖掘,动员各方力量使传统刺绣重新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哈密市政府和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达成了合作,一起致力于哈密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市场开发。
雅昌集团邀请了包括上海秦旭在内的三个全国顶尖的刺绣行业设计团队进驻工作站,对哈密传统刺绣文化资源进行调研、整理,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热娜古丽和秦旭就是在工作站认识,继而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的。
2017年,为了让热娜古丽更好地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当地政府还为她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对此,热娜古丽内心充满感激:“政府为我协调免息贷款、装修店面、免费提供经营场所、出资购置设备、提供外出学习机会、搭建展示才华平台,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随着政府的红利政策的推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哈密本地的刺绣合作社接连不断地涌现,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了刺绣合作社,并通过设立刺绣合作组对一众绣娘进行管理,形成传统工艺工作站→刺绣协会→刺绣合作社→刺绣合作组→绣娘的成熟链条。
现如今,哈密的手工刺绣企业和合作社达到了230家,对于哈密市农村妇女来说,通过刺绣赚钱更是形成了风潮,超过5000名绣娘加入了各大合作社。其中,不少妇女因此实现脱贫增收,提升了家庭地位。
同样来自五堡镇的刺绣艺人阿米娜·买买提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在得到政府的支持前往广州大学培训后,阿米娜掌握了色彩渐变搭配的运用技巧,并尝试将苏绣的特色融入哈密传统刺绣中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刺绣风格。看着日益增多的产品订单,阿米娜的丈夫和儿子都主动加入经营,甚至是自学刺绣设计。
可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巧妙搭档,在哈密的大地上“绣”出一个绿色发展的民生产业,也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当地的农民不用踏出家门,不用撂荒土地,直接用家居的技艺就能增收。
Action
在创新中传承非遗文化
让哈密刺绣走向世界
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以来,举办了1500人次的刺绣培训、文创设计、自治区非遗保护项目维吾尔族剪纸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而借助文化部和教育部于2016年共同推进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超过300名哈密刺绣传承人得以前往广州、苏州、上海、北京等高校学习专业绘画、刺绣、图案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带着保护和传承哈密刺绣技艺使命的他们,正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如何将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刺绣品。
更值得高兴的是,3个进驻哈密的著名设计团队中,有一个团队已设计出带有维吾尔族刺绣品特色的花帽、旗袍、帆布包、收纳包、U型枕、抱枕、杯套、笔记本、旅行三件套等超过300款的民族刺绣新产品,产品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将一切看在眼内的哈密市文化馆馆长、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副站长崔建兵表示:“我们传承人群正在不断扩大,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维吾尔族刺绣了。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共研发、生产了1000多种旅游产品,现在不仅销往国内,还有国外,这对我们下一步的这个精准扶贫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在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像热娜古丽一样通过哈密刺绣实现个人价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汉族大学生包静就创办了哈密衣典刺绣专业合作社,购置了电脑绣花机,并吸纳了14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村妇女就业。独自抚养3个孩子的中年妈妈斯尼塔古丽在务农的同时,也能接下包静的刺绣产品订单在家赚钱,家庭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46岁的卡德尔·热合曼,是当地唯一一位“男绣郎”,也是第一批通过快手等短视频APP推广哈密刺绣的“网红”之一。几年前,他参加了广州大学少数民族刺绣培训班,学成归来后从普通农民变身著名服装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不仅有了可观的收入,还带领当地100多名绣娘组成专业团队,每年完成上百万元订单。尽管过程并不简单,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小,但他依然觉得快乐无比:“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传承‘哈密刺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感觉自己特别幸福。”
而在两年多以前就站上巴黎时装周,收获了“高光”时刻的热娜古丽也在近日完成了12件以凤凰为主题的刺绣作品,5个月后这些作品将出现在秦旭的时装上,年底这些有着哈密刺绣特色的作品也将被送往米兰、巴黎参加国际时装周。
或许,新的一束“高光”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再度照亮哈密绣娘的脱贫之路了。
(*本文的撰写基于网络公开资料和桌面研究。资料和图片均来自网上,若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和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