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武汉这座城市的过早文化,从凌晨五点半开始。
在武汉,吃早餐就称为过早,这种过早文化,不仅是一场品尝美食的盛宴,更是武汉人情交往的重要纽扣。
凌晨五点半的武汉,高楼隐秘在黑夜之中,小巷在路灯的照映下阴森可怖。在深街巷弄中,零零点点的灯光如星光般接二连三的亮了起来。
早起的小摊贩开始准备食材的原材料,熬好的芝麻酱、已经碱过的面条、小葱、醋和辣椒油都装进小罐子里摆好,一切食材和工具都准备好后,武汉的一天才真正拉开序幕。
凌晨五点半,熬夜加班的工作党可能才刚放下工作准备休息,组队上分的游戏狂才刚刚放下手机准备入睡,可是对于大部分勤勤恳恳的武汉人来说,一天之中最重要的过早才刚准备到来。
在武汉话里,吃早餐被称作为过早,过字也就是吃的意思,在魏晋时期就曾出现过这一定义,所谓且慢梳头先过早,“过”本身就是用来形容一些重要事情,比如过节、过生日,因此可以看出对于吃早餐这一件事,武汉人有多看重。
对于武汉人来说,早餐的首选,肯定是热干面无疑了。热干面,最为武汉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传承了无数地道武汉人对家长的最纯真的那一份情感。
热干面的来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一个名叫蔡明伟的黄陂人发明出来的。因为他做的汤面虽然受欢迎但是等待时间太久导致客人不耐烦走掉,经过一番摸索,他终于摸索出一套提前将面煮熟提升效率的方法,再加上他意外之中无意加入的芝麻酱作为调料,竟出奇的好吃。这一小吃很快受到了武汉人的欢迎,这也是最早的热干面。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热干面早已取代了传统汤面的味道,成为每一个人记忆中最经典的武汉味道,浓稠的芝麻酱富含着丰富的芝麻香油,碱水面劲道有味,两者拌在一起,香味十足的芝麻酱混含这热气腾腾的热干面,每一个根面上都裹着芝麻酱味道,香气扑鼻,入口就是满足。
要说起最为正宗的热干面,很多武汉人可能会推荐蔡林记,蔡林记就是上述所说的蔡明伟夫妇打拼出来的店铺,经过百年的洗礼,味道确实正宗又美味。毕竟是百年老店,蔡林记做出来的热干面肯定是符合大部分武汉人口味的,除了一般的热干面,蔡林记还推出了配料丰富的其他口味热干面,也是十分值得一试。
虽然蔡林记已经是公认的武汉热干面名店,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心中,最地道的那一口面大概还是自己家门口的师傅做出来的。
早晨七点,正是一天繁忙之时,起床上班的大人们叫醒要上学的孩子,早上时间来不及,就在家门口的摊子上过早就行了。做热干面的早摊点多的是,只见师傅一把手一抓就能大致估量出一碗面的数量,麻溜的把面放进网兜里,大锅炉的沸水早已准备好,放里面烫个一两分钟,有经验的师傅估摸着大概的时间就捞上来,往碗里一放,再舀上一勺又厚又浓稠的芝麻酱,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撒上葱花、花生碎、辣椒油,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就新鲜出炉了。
然而这还没完,热干面的精华除了在于芝麻酱的调料,还有个人拌面的手法。要想把所有芝麻酱都拌开,保证每一根面上的芝麻酱都是均匀的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有经验的武汉人熟练的手法很快就能做到,可是也有不怎么会拌面的外地人吃到最后才发现大堆的芝麻酱沉在碗底,没有拌匀,有些可惜。
关于这热干面的芝麻酱,也是大有讲究。其实武汉的芝麻酱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黑色的,一种是黄色的。黑色的是用黑芝麻做出来的,黄色的则是用白芝麻。两人味道有所区别,却又各有风味。关于哪种芝麻酱更正宗,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不过关于这个争议,蔡明伟的儿子蔡汉文曾经说过:“热干面的芝麻酱就该是黄色的。”在他看来,好的芝麻酱不仅要用好麻油,还要用最正宗的白芝麻,这样做出的黄色芝麻酱才能保证面滑汁香。
除了热干面,武汉人的过早文化还有许多其他小吃,比如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豆皮,又是一大特色小吃。
做豆皮的老师傅,一般要么起的大早准备材料,要么就是提前一天就都准备好了。豆皮的主要食材是糯米,需要提前蒸熟待用,然后就是要加在糯米中的其他配料,干子、香菇、肉都切成丁,炒熟后加上酱油、味精和盐,放在一边待用。然后需要做的就是豆皮的这个皮,这个死是用白面加上水不停的搅拌调成面糊状,加上一些盐即可。
材料都准备好了,师傅就会支起一口大锅,用油加热后,把面糊铺满整口大锅,一定要铺匀,这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要达到那种有一定嚼劲的感觉。加上鸡蛋,在倒入准备好的糯米,铺满以后,把糯米压的结实一些,在铺上满满的一层馅料,将整个面皮翻个面,加热一会便可以出锅了。
一般师傅会在整个过程都做好以后再把锅端到小摊门口售卖,这时候摊前已经围满了嗷嗷待食的小朋友们,把香味扑鼻的豆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装在小碗里,成块的放置,格外好看。
这豆皮做的也十分讲究,形状要整体成方形,这皮要薄厚适中,颜色要成金黄不能糊,馅料要新鲜料足,这才能保证豆皮的完美口感。一般这样一锅豆皮出锅后马上就被分完了,这锅刚刚卖完,下一锅又被端出来了。捧着一碗冒着热死的豆皮,一口糯米、一口豆浆,实在是美哉!
除了这两样典型的过早小吃,武汉人的早餐还有许多其他美味,比如被炸的松软有味的面窝,厚的地方吃起来松软,薄的地方清脆,很是美味。还有欢喜坨,比一般的麻团要大的多,一口咬下去,欢喜坨就瘪了——里面是空心的,外面的芝麻也是够香够脆,软糯香甜。还有个人最爱的糯米鸡,里面是满满的糯米,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面糊,一口下去,就是爱这种糯米的味道。
这些美食撑死了武汉的过早文化,也是武汉人邻里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你会发现,早起过早的永远是那些人,小街摊的师傅记得每一位常客的喜好,哪家的小孩出门过早没带钱师傅也不在意,免费给孩子来两个面窝就是了,小小的摊前,等着的都是熟识的街坊邻居,寒暄一阵,一碗热干面下肚,便又各自奔波前往不同的工作岗位奋斗了。
武汉人的过早,不仅是一种美食文化,更是独特的人情风味。自从上大学后就离乡甚久,外省美味多,却始终不是家乡的口味。每次回到家中,必定一改赖床习惯,早起一趟奔赴过早,来上一碗冒着热气的热干面,熟练的搅拌均匀,一口咬下去,朦胧的热气中看见熟悉的面孔,这才是武汉啊。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美味的食物必定是家乡的地道美食了,大家出门在外最怀念的都是什么味道呢?
作者: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