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7月,福建水师提督率领清军东渡海峡,一举收复台湾,实现天下一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跨海作战。施琅潜心谋台十三年,立志武力收复台湾,经此一战,永垂青史!
平定台湾这一天,一向威风凛凛、生性刚直的“海霹雳”,却以六十三岁高龄,庄重地更衣、备礼,不坐轿、不骑马,步行来到国姓爷庙,焚香、叩拜、献礼,恭恭敬敬祭拜这位三十年来念念不忘的杀父仇人:南明延平王郑成功。这一切还需从施琅的生平说起。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1621年出生于福建晋江县南浔乡。施琅17岁参军,南明郑芝龙称雄台海时,投其麾下成为部将,升任副总兵。1647年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父分道扬镳,立志反清复明。施琅拥护郑成功,追随其退守金厦,屡立战功,成为得力干将。
1653年施琅部属士兵曾德犯下军法后逃到郑成功营帐,却被郑提拔为亲丁,施琅大为不快,仍捉拿曾德正法示众。郑闻讯下令勿杀,施琅抗令不从。郑成功于是逮捕施琅入狱,后施琅逃出郑营。郑成功遂迁怒其父和弟弟,抓捕处死。施琅投降清廷,誓报杀父之仇。
康熙皇帝即位后,鳌拜把持朝政,朝廷对南明政权以招抚为主策。康熙主政后,转而征伐夺取台湾。1664年施琅出任靖海将军,两次率军出海东征台湾,均因海上风暴所阻失败。
东南“三藩之乱”渐起,北方准嘎尔袭扰,清廷对台戏力主与南明和谈,施琅上奏《边患宜靖疏》,朝廷免去其福建水师提督,进京任内大臣闲职。施琅在京十三年筹划平定台湾方略,誓言武力夺取台湾,因为他和郑成功的“世仇”在身,主张武力收复台湾就是为了报仇,尽管郑成功早已魂归大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岛上南明政权风雨飘摇,内斗不止,平定台湾给了施琅最佳时机。朝廷再次任命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两万清军,六百三十艘战船,全力出征东渡进取台湾。两个月后,台湾延平郡王郑克爽宣布投降,台湾收复,统一大业落下帷幕。
施琅一战成名,功不可没,其功成在收复台湾,但名就在力据台湾。在平定台湾时,清廷“弃台论”甚嚣尘上,就连康熙帝竟也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知,弃之无所损”。施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给康熙上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在事关台湾命运的大事上力挽狂澜,据理力争。清廷最后依施琅奏议,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以中央政府名义设机构统治台湾。
施琅晋封为“靖海侯”,一生为报父仇,立志攻取台湾,消灭南明政权。他是这场持久战争的最终胜利者,与郑氏集团四代恩怨交集,追溯人生沉浮起落,有奔波,有反叛,有彷徨,而郑成功民族大义、精忠报国,不改初衷,至死不渝,以其三十八年春秋苦短,留下千古绝唱。在平定台湾大业在成的那一天,施琅抛弃一生个人恩怨,以忠爱大义告慰杀父仇人郑成功,仅此一点,施琅实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