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夜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2019年5月28日,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的女儿、9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宗璞,在女儿冯珏女士的陪同下,第三次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故乡——唐河。此日唐河夏翠燕斜、淡烟细雨,正是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瀑布化作的朵朵雨花,随着她一起返回故里,贴心地为主人洗去征尘。
5月29日下午,宗璞先生一行来到了冯友兰纪念馆。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长、儒学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省政协原副主席郭国三,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王廷信,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会长徐东彬,委托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郑柏林(人大正县级干部),省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永杰,省冯友兰研究会副秘书长、儒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刘金峰,向宗璞先生致以亲切慰问,并全程陪同宗璞先生参观冯友兰纪念馆。
王永杰代表省冯友兰研究会、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向宗璞先生献花
王永杰、刘金峰与宗璞先生在唐河迎宾馆合影
天高云淡的冯友兰纪念馆颇有卷幅千里之气象
唐河冯友兰纪念馆全貌
纪念馆正门及进士及第匾额
是日夏雨已息,时和气清。阳光温暖而不炙热,空气中幽幽散发着淡香,仿佛宗璞先生思乡的丁香结开解后所吐露的芬芳,同行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宗璞先生欢欣的心情。宗璞先生兴致勃勃地走到纪念馆门前,入眼即是“冯友兰纪念馆”几个遒劲大字,行云于大门匾额之上。此匾额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杨辛所题写。门楣上书 “进士”二字,则是因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冯台异在戊戌科举中折桂,中三甲进士所得。
宗璞先生、冯珏女士与故乡亲人一起瞻仰冯友兰先生雕像
宗璞先生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合影
跨入大门,位于一进院正房的便是冯友兰纪念馆会客厅,门楣上“文魁”二字跃然眼前,这是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省城乡试考中举而获得的文魁之称。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晚年自勉联
“阐旧邦以辅新命”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中华民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阐旧邦以辅新命”是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志向。“极高明而道中庸”句,语出《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高明”,谓精神境界的高远;“中庸”,是人生行为的平常。儒家向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此联反映了冯友兰先生的崇高学术志趣。
讲解员在会客厅前为宗璞讲解纪念馆布局
讲解员热情地为宗璞先生介绍:“冯友兰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样式,以1:1的比例生动再现了唐河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全面展示了一代哲学泰斗生平起居,并为时人提供了一个瞻仰前辈、学习交流的好去处。在这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里,冯友兰父母的居室、冯友兰与其弟冯景兰、其妹冯沅君的居室等一一还原。”
会客厅内景——读书满座风云气 良友一堂富贵春
会客厅是冯家接待重要客人和商家的地方,整个屋内的设计和家具也体现了冯家醇香敦朴、诗礼人家的特征,墙壁上的中堂、条幅、字画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质地古朴、古色古香、简约大方的家具让人感受到主人的朴实。条案上的茶具、酒具显示了冯家人的好客。
由于宗璞先生年事已高,听力下降,于是她要求家人给她戴上助听器,认真地倾听馆内讲解员详细地讲解,并开心地说:“真想自己站起来进去看看。”因为她腿脚不好,坐着轮椅行动多有不便,于是随行人员用手抬她进屋里。友兰纪念馆里台阶、门槛较多,每次她都要对帮助她的随行人员说:“辛苦你们了!”
宗璞先生在祖父母冯台异与吴清芝居室(复原)里凝思良久
宗璞先生就展馆相关文物向讲解员询问
宗璞先生的听力不太好,听讲解时要反复问才明白,之后马上向讲解员道谢。由于需要反复询问,家人担心她口渴。宗璞先生表示自己不渴并关心地对讲解员说,你们才要多喝点水。在她的蜡像前,家人问她像不像年轻时的她,她幽默地说:“比我年轻时好看多了。”说完自己也忍不住大声笑起来。
宗璞先生与祖母吴清芝(中)、母亲任载坤(右)和自己(左)的蜡像合影
讲解员和宗璞先生女儿一起为她讲解冯友兰抗战时期用过的行李箱
为宗璞先生讲解其祖父冯台异任崇阳县令时所用的行李箱
宗璞先生参观冯氏杰出人物展厅
宗璞先生在自己第二次回故乡唐河时所摄照片前驻足
宗璞先生第一次返回故里所摄照片
讲解员为宗璞先生介绍冯友兰手泽
宗璞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展厅留影
讲解员仔细为宗璞先生介绍冯友兰作品展厅所藏书籍
绿意盎然的竹林玉簪花 2013年移植于三松堂(冯友兰北大故居)
与祁仪老家一位故人的邂逅
祁仪的一位故人听说她回来了,带着孙子来见她,宗璞先生一边怜爱地抚摸着小宝宝,一边问其年龄,却把八个月大听成了半个月大,童心未泯地打趣道:“半个月的孩子就长这么大了,真是了不起!”引得在场众人笑声阵阵。参观结束后,她还跟纪念馆馆长开玩笑地说:“谢谢你为我们看家护院。”宗璞先生如邻家阿姨般的亲切随和的品格,如同其笔下散文一样幽雅清新,使人如沐春风。
参观结束后,宗璞先生与唐河冯氏家人在纪念馆门口合影
宗璞先生及女儿与相关同志合影
冯家儿女多才情,女性尤甚。冯友兰先生曾不无骄傲地赋诗曰:“吾家代代生才女,更出梅花四世新。”宗璞先生正是冯家第三代才女的代表。她原名冯钟璞,中国著名女作家,一代哲人冯友兰的女儿。
先生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作品多次获奖。六十岁开始写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89岁时,继《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之后,酝酿多年的《北归记》终于出炉,为野葫芦引系列四卷划上圆满的句号。
静女乐于静,动合古人则。宗璞先生曾在《丁香结》作者自述里说道:“常写游记的原因在喜欢旅行,喜欢与山水相亲。山水于我是朋友,是知音,给我灵气和想象,却限于体力,浅尝辄止者多。”她的好朋友资中筠教授在《实说冯友兰先生》一文中,也提到过宗璞先生从小就身体不好。
然此次匆匆行程,宗璞先生以91岁高龄之躯,不辞劳苦先后参观了冯友兰纪念馆、图书馆、文学馆,5月30日上午又回了祁仪镇老家祭祖,正是她在1990年5月20日给唐河县政府所写信中所表达的“愚父女的心常和故乡人民在一起”之心迹的真实写照。
乡愁,这朵宗璞先生心头上解了又开、开了又解的丁香结,就这样一直绽放在家乡的小河旁,在回忆中寻找往事、轻吟老歌。
作者:雨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