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工厂”系列之:国外企业发展启示录

引言:

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已过两月有余,但人们对工厂的敌视与警惕并未消退。

然而,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工厂,无论是产出的商品,还是带来的工作机会。

生态中国网特推出“逃离工厂”专题,在这里,读懂工厂·生态·人之间的种种恩怨纠缠。

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曾经历过,甚至比中国还严重。从国际经验来看,治理污染是是1:10:100的关系。即污染预防可能只要花一块钱,风险管控可能要花十块钱,在末端治理时要花一百块钱。

这种代价必然在一段时间内会带来诸多损失,但当这些国家开展类似中国一样的环保整治后,经历阵痛后,如今无论是企业实力,还是生态环境都达到了深刻蜕变。

——————————————————————————————————————————————————

从阵痛到做大做强,德国的转型之路

德国被誉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在德企业总数约300多万家,近99%的为中小企业,它们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

同时德国还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在环保技术领域中,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不管从北部到南部,还是从工厂到乡村,到处都是迷人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

事实上,德国也曾经历过严重污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鲁尔煤铁重工业区因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白昼如黑夜,莱茵河也曾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鱼类几乎绝迹,河水散发恶臭。

null

据悉,为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德国城市周围共设立了65个大型天然公园和1300个小型自然生态保护区。拥有962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其总规模达1.521亿当量人口(相当于3000万m3/d),其中5917座厂的总规模就达1.426亿当量人口,占总规模的93.7%。

对于此前国内被诟病的化工园区,德国同样也有,国内进行的环保风暴,德国同样也进行过。90年代,德国淘汰了大批落后产能,并“化整为零”,对效率低下的企业部门进行了拆分。如今的德国可谓是世界化学工业的先锋,全球化工企业40强中德国至少占6家,其中包括巴斯夫(BASF),拜耳(Bayer)、汉高(Henkel)、赢创(Evonik)、林德(Linde)和默克(Merck)等享誉全球的顶尖企业。无论特种及精细化工品、聚合物药物产品、石化及衍生物、洗涤类产品、无机基础化学品、农用化学品还是最早的煤化工技术,都与德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死苦”到纯净之地转变

如果说大企业是日本参与国际竞争的顶梁柱,那么中小企业就是日本经济的基石,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此前日本有关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不少。

在世界影响重大的有日本水俣病事件(1952年〜1972年间断发生),共计死亡50余人,283人严重受害而致残;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31年〜1972年间断发生),致34人死亡,280余人患病;日本四日市气喘病事件(1961年〜1970年间断发生),受害人2000余人,死亡和不堪病痛而自杀者达数十人;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8月),致数十万只鸡死亡、5000余人患病、16人死亡。

null

这四大事件无一不震惊世界,且都被列入世界8件重大公害事件中,也就是说全世界影响力最重大的8件重大公害事件,日本就占据了4件,足见日本当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日本太平洋沿岸部分的工业地区为中心,日本全国各地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当时日本流行一个词——“死苦”,用来形容患者对环境污染的不满。

就是这样的一个看起来满目疮痍,环境恶化导致的各种重大问题频发的国度,经过系列治理,如今一跃成为治理污染卓有成效的国家,更被誉为纯净之地。

或许很多人对日本的环保都还停留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上。事实上日本工厂的环保更是达到严苛的标准。任何一家化工企业,无论是炼油基地还是肥料工厂,在化工厂内基本闻不到任何异味。这是因为日本有着严格的工业排放标准,企业只要达标排放,对环境并不会产生过多负面影响。比如气体排放,企业按规定处理了废气中的颗粒物及各种化学成分,排出的近似水蒸气,基本不会造成环境负担。 以肥料工厂为例,日本肥料生产工艺流程有数十道工序,而这数十道程序里差不多有一半是基于环保目的。排放前,生产过程中的气体经过了吸尘、喷水降尘、水循环、碱性物质中和、集成燃烧等多个环节处置。同时,在化肥厂所有生产设备中,最昂贵的设备就是环保设备。这也铸就了一个奇观,在日本,有很多化工厂与居民住宅区实际也就仅一路之隔,双方却能和谐相处。或许这种生活与工业的完美结合,也表达出化工企业排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们不达标排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