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嫁妆研究(一)

作者毛利平 总 序 19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中。

作者毛利平

总 序

19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风雷激荡、色彩纷呈。整体上的中国社会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嬗蜕。

嬗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固有道路,而且展现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方向。因此,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样处于亘古未有大变局的今天,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展现出多种可能性方向的今天,对于19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成了国内外史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以往对于19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多具有“前后割裂”、“上下脱节”的缺憾。

“前后割裂”,是指以鸦片战争作为分水岭,将中国社会历史割裂为两个不同时段进行研究。事实上,鸦片战争的“冲击”,并没有使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崩溃。鸦片战争前后到甲午战争后的数十年间,中国经济仍然基本沿着固有的道路前进;鸦片战争前后到太平天国爆发的数十年间,中国社会仍然保持着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组织双重统治的格局。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古代”、“近代”的分期,似乎是受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长期以来,“前后”研究割裂,后段的“近代史”学者不了解前段的“古代史”;“前段”的“古代史”学者不了解“后段”的“近代史”。“前段”、“后段”均难于立足中国历史的实际,从整体上全面研究和把握中国特有的国情及发展道路。

“上下脱节”,是指对上层政权以及处于表层的“突发事变”、政治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与对基层社会以及处于中层、下层的人口、物价、生产、生态、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研究脱节。中国历史研究历来的热点,在上层政权和与上层直接密切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人物等。近十几年研究热点开始下移,转向基层社会和与下层直接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体、生活、民俗等。从“头重脚轻”到“上下并重”,应该说,反映了历史研究的重大进步。但或许是刚刚起步的原因,目前诸多研究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下研究脱节的阶段。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人们仍对19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孜孜以求。这正符合近年来中外形成的社会史研究潮流。社会史研究潮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学术背景与社会背景——同欧洲中心史观受到空前挑战、同各个国家民族试图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不同发展道路等均有密切关系。而中国,随着经济转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更加迫切需要从历史渊源上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更加迫切需要从历史渊源上揭示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2000年9月,本课题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项目名称为“19世纪中国社会研究”。2003年初,本课题纳入211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子项目。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深化对中国传统国情和特有发展道路的认识;从实践上提高人们在社会转型期间应有的历史素养;从学术上将19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史料发掘、结论论述等各个方面均推进到新的水平。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把19世纪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单元,以更宽阔的视野,全面研究和把握中国特有的国情及发展道路。本课题研究将以基层社会研究为重点,同时有意识地注意避免西方新史学忽视上层政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摒斥对历史规律进行必要总结、研究趋于细碎化的倾向,将下层研究与上层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地方研究与全国研究结合起来;将中国社会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深入对比,以期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社会控制(《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社会风尚(《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社会结构(《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社会保障(《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社会弊病(《晚清的陋规》)、秘密社会(《清末民初秘密社会的蜕变》)六个子课题。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便是上述各个子课题研究专著组成的“19世纪中国社会研究”丛书。本课题纳入211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子项目后,又将补充拓展部分研究成果:《清代嫁妆研究》、《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咸同年间的社会变动与朝野政局——以“捻”与“剿捻”为中心》、《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这些分批出版的专著,分开来,是对19世纪中国社会某一个方面的深刻透视,不乏新视角、新史料、新观点、新体系;合起来,是对19世纪中国社会的高层次的面面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和实践意义。

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希望这套丛书不但能够填补19世纪中国社会整体研究领域的空白,以理论突破、学术创新面向有关专业读者;而且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发挥重要的参照作用,以具有借鉴意义、实用价值面向更为广泛的读者。

作为课题主持人,我谨在此向我的同事和良师益友秦宝琦教授、郭成康教授、陈桦教授、孙燕京副教授,向参与课题研究的青年学者董建中博士、牛贯杰博士、毛立平博士、刘宗志博士、申学锋博士表示由衷的敬意;谨向领导和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及领导,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及领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总顾问戴逸教授、李文海教授,基地主任成崇德教授,向精心策划和组织本课题最终成果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领导贺耀敏先生、王学敏女士、周蔚华先生、孟超先生,向赐教或即将赐教的各位方家学者,向关心这一研究的所有同行和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研究在深入。

在从必然到自由的艰难历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跋涉和攀登。

张 研

2002年3月

谨识于北京知春里

目  录

总 序

导 言

一、关于嫁妆

二、嫁妆对女性的影响

三、清代嫁妆的差异与变化

第一章 清代嫁妆的整体描述

第一节 清代嫁妆的种类与规模

一、嫁妆的种类

二、嫁妆的规模

三、各具特色的清代嫁妆

第二节 嫁妆的提供者与陪送方式

一、嫁妆的提供者

二、嫁妆的筹备与发送

第二章 清代满洲贵族的嫁妆

第一节 皇族之嫁妆

一、皇后妆奁

二、妃嫔的妆奁

三、福晋、公主的妆奁

第二节 满洲贵族的嫁妆

第三章 嫁妆与清代妇女的财产继承权

第一节 妇女对母家财产的继承权利

一、由嫁妆的构成看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利

二、从嫁妆与聘礼的关系看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利

三、嫁妆与分家

第二节 奁田——特殊的财产继承

一、奁田与“鬻产嫁女”

二、奁田的权属问题

第四章 妇女嫁妆之支配权的考察

第一节 独立存放的“私财”

第二节 妇女对嫁妆的支配

一、补贴生活,孝养舅姑

二、为家庭成员婚娶

三、资助丈夫入仕或经商

四、解决家庭债务、亏空等经济问题

五、留传子孙的财产

第三节 嫁妆支配与妇女的家庭地位

一、“无私货”与有“私财”

二、“无外事”与涉“外事”

三、“无才”与有才

第五章 嫁妆对清代婚姻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嫁妆对婚姻的促进和维护作用

一、嫁妆对婚姻缔结的促进

二、嫁妆对于婚姻的维护作用

第二节 嫁妆对婚姻的负面影响

一、由嫁妆导致的婚嫁愆期

二、由嫁妆导致的家庭不睦

三、士人对于厚奁的排斥

第三节 由嫁妆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嫁妆与奢靡僭越之风

二、嫁妆与溺女婴

三、嫁妆与童养媳

四、嫁妆与抢婚

附录1 同治帝大婚中皇后妆奁清单

附录2 同治帝大婚中贵妃、嫔妆奁清单

附录3 光绪帝大婚中皇后妆奁清单

参考书目

索  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