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儿童的体育游戏活动

编者注:今天我我国的儿童节,世界各国的儿童节是不同的。民国就曾确实四月四日为儿童节。 九一八前夕,1

编者注:今天我我国的儿童节,世界各国的儿童节是不同的。民国就曾确实四月四日为儿童节。
九一八前夕,1931年3月,中华慈幼会致函上海市社会局,提出中国以四月四日为儿童节。理由是4月正是春季,万物生长,象征儿童的朝气蓬勃,而“四四”又与“三三”(古称上巳节,又称“春浴日”)、“七七”(七夕)、九九(重阳)等节日交相辉映,又不冲突。按照蔡元培的说法,四四儿童节的第一个四,代表着衣食住行,第二个四,代表着德智体美。后国民党政府同意此建议,定于从1932年开始实行。目前香港和台湾还是以四月四日为儿童节。

今天就把我们民俗专家富察晨枫先生关于儿童体育游戏的文章进行整合编辑后发出,以此纪念儿童节。

满洲人民间体育活动(一)

     “嘎拉哈”(上)

  “嘎拉哈”是满语“动物后腿骨”的意思,主要长于偶蹄类(民间称“两半儿蹄子”)动物如牛、羊、猪、鹿、麅等动物后腿间连接大腿骨与小腿骨间的不规则骨块。略呈长方形,四个面分别称为:珍儿、驴儿、坑儿和包儿(也称背儿)。是过去满族青年妇女和儿童非常喜爱的屋内体育遊戏话动。

  “嘎拉哈”的玩法很多,人多人少亦可(二人以上)。主要有:弹、抓(Cua三声、)赶、搬等玩法。   

1、弹:两人以上玩,嘎拉哈数量不限。用“叫杠槌”(石头剪子布)来决定“头庄”和二、三庄等,也可用铜钱的“字儿”和“麦儿”来决定“大庄”“二庄三庄”等。嘎拉哈玩法多在炕上进行。头庄将嘎拉哈用手泼撒炕上,先挑出“珍儿”来归为自已,然后将一样(比如“背儿”)相互弹碰,不能碰其它样的嘎拉哈,比如坑儿和驴儿,如果碰上(称“坏了”)就要让给下一庄,余此类推。最后得多嗄拉哈者为赢家。

满族人的民间体育活动(二)

       “嘎拉哈”(中)

  2、抢花豹:玩时先分两伙,各出两个“骨子”(嘎拉哈),双手将四个骨子掷于炕上,如其中有“珍儿”可取下,别的骨子不动。如出现四样叫“花豹”,两对一样叫“对豹”,四个都一样叫“纯豹”。出现这三种情况,掷者和其它玩者都可以抢,抢后各自再出两只骨子继续掷。如果四个骨子出现的面是单数,如一珍两包一坑,就要让给下家,直到某家嘎拉哈输光为止,也就决出胜负了。

3、大把抓:先分伙,然后头庄把骨孑(嘎拉哈)全部泼在炕上,将“珍儿”捡回归已,然后用小布口袋(里边装有糧食三公分见方的口袋)抓子儿。具体玩法:将口袋抛起,然后立即双手捧抓嘎拉哈,抓的越多越好。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接住为成功。接时口袋和嘎拉,哈都不能滑落(叫掉蛋儿),也不能碰到其它的骨子。如失败,就要让给下一家抓,抓法同前。抓到没有嘎拉哈时,各家再出相同数量的嘎拉哈继续抓,直到有一家没子儿为止。

抓:chua三声。

满族人的民间体育活动(三)
        “嘎拉哈”(下)
4、抓(chua三声)对儿:玩者二人以上,多用四个较小的嘎拉哈(最好是狍子的),另用一个装黄豆的小布口袋,用“手心手背儿”的方法决出大家二家等顺序。玩法是:先将四个嘎拉哈掷撒于炕上(也可在桌面上),将口袋抛出后迅速抓两个同样面的,然后用抓嘎拉哈的手接住布袋。抓两个同样面的记一分,抓三个同面的记二分,抓两组同样面的记三分(花豹),抓四个同样面的记四分。抓时,口袋或嘎拉哈不能滑落(叫掉蛋儿),抓时不能碰到邻近的其它嘎拉哈。分满后,还要进行“嘴叼”,即:口袋抛出后,用手抓一个嘎拉哈(不分面)立即送嘴中叼住,然后接住口袋,第二次抛出口袋后,抓一个炕上嘎拉哈迅速连口中的一起接住口袋。连接十次,但不能触碰炕上其它嘎拉哈。先达到预订的分数为赢。
   嘎拉哈的玩法还有很多,如“赶羊”“推车”等,但因日久记不清具体玩法,很感报歉!

 
满族人的民间体育活动(四)

1、骑战马:这是一种以人代马的户外游戏。分三人马和单人马两种。
  三人马战:前面一人,后面两人,后面两人各出左右手,搭在前一人肩上,前面的人两手后伸,以后面两人外手相搭握,做马蹬状。另一人为“战将”,骑坐于后二人搭于前一人肩上的手臂上,双脚踩蹬。两组中的“战将”与“战将”相互拉扯拽推,直到一方战将落马或组成马的人松手散开即为输。
  单人单马战:一个人肩上驮一“战将”(也叫骑脖梗),双方相交而战,战法同上。
  2、刻匝:参玩人员二人以上不等。在人站的横线(界)前方约5、6米远处画一直径约40至50公分的圆叫城,中央放置(成摞
)参玩人员等筹的大钱儿(古铜币),通过“叫杠槌”的方法决出参玩人的顺序,参玩人每人自带由缸碴或盆瓦凿磨出约十多公分圆型的“娄”。玩时由头庄开始用“娄”挤碰“城”中的大钱,每人每回掷投一次,被击出“城”的大钱归已,剩余下庄投掷。城空后,参玩人再均等筹备大钱儿。余此类推,多得大钱儿者为赢家。

满族人的民间体育活动(五)

跳五间房:在地面画一田字格並延长出一般大小的格为第一格,约半米见方。男人用“篓,”女人用装满豆粒儿的布口袋,通称叫“子儿”。玩者站于第一格外投掷子儿,如压线叫“牙子”,要让给下一人。发子进入第一格,要从一直踢到五,再斜踢到一后,踢出格外。然后发子到第二格,用同样方式完成到五,进入格中都要单腿跳踢,子儿和脚都不能压线。完成后就是“盖房子”了,持子儿人背对格子从头上用手掷子儿,如子儿进入2格,那么2格就是房子。如重新开始,踢的子要一下子越过房子。最后房多者为胜。

5、九连环:用10号或12号铁线制成。在一长条带有手握把杯框架中,装有相连的九对圆环,环的直经大于条型框,下有一段同型号配量铁线。通过装上和卸下的速度决定胜负。

6、天下太平:两人用“叫杠槌”的方式决定谁先下笔,”一次允许写一笔。谁先将“天下太平”四字写完为胜。

以上部分为富察晨枫先生文章,下边在加上富察铭安的文章,算是满族人的民间体育活动(六)

  满洲人生活在满洲地区数千年,人烟稀少,猛兽遍地,经常与野兽打交道,尤其游猎的人。为求生存、生活,满洲人就要求身体健壮,身手敏捷。尤其对运动的动物要判断准确无误。

所以,从小就要练习骑马射箭,为了锻炼孩子的身手,小孩玩一种游戏叫——打尜。游戏的器具很简单,东北到处都不乏祚、桦木,随便就可以出去用镰刀割几颗树枝子,直径大约有两厘米多一点,削成大约十二三厘米长,两端是尖的,中间一段是直的,三段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尜就做成了。再做一根约一尺长(长度不受限制),直径不足两厘米的木棍,也叫作尺。每人一套,当然自己做自己的。这些过程孩子自己都能完成。同时也锻炼了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从小就养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良好习惯。

 游戏规则:在地上画个回型格子,大约外径不足半米,内外框四角用线连上,中间一格写上五,四面分别写上一、二、三、四。玩的时候,轮流背对向地面上的格子,用手把自己的尜向背后的格子投入,落在写几的格子,就允许你打几下,若是压在线上算数字少的,若是压在边线上,这轮就被淘汰,等下一轮。这就要求你对背后的判断力。现在投尜的人就可以打了。用自己手中的木棍,也叫尺。击打尜的任何一端,尜就会跳起来,然后不等尜落地,用尺再用力击打飞在空中旋转的尜,这就要求孩子的眼力、头脑的判断力、手的敏捷度的结合,就可以把尜打向更远的地方。你的击打次数完成后,从格开始,用手中的尺,由别人测量你打的距离,一轮结束后,距离远、尺数多的胜出。

打尜这种游戏有点像曲棍球,也是分两队,是体育运动中暴力色彩比较浓的,比现代足球还要激烈。因活动激烈,要求的场地大一些,才好保障一定安全。现在城市都是寸土寸金,很难找到一块合适的地。加之这游戏对抗激烈,暴力色彩浓,现在儿童玩,家长也不会放心。所以很难开展这项活动了。

作者富察晨枫、富察铭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