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珠峰遗体价格高达48万:为何“凶险的攀登”会令人神往?

null

有媒体报道,因气候变暖珠峰冰雪融化,许多“登山者的遗体”开始显现。据悉,目前珠峰上至少有100具遗体,部分遗体竟成“路标”。当然,将遗体运下山太贵,费用高达48万元。而且,“冰冻的遗体”重达180公斤,曾有人因运送遗体而丧命。对于这样的触目惊心,在“登山圈”早已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儿。但是,对于圈外人来讲,好像会显得有些惊悸。

事实上,对于登山运动来讲,本来就是需要“有闲,有钱,有体力”的一项运动。尤其,对于“登珠峰”更是如此。众所周知,珠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近百年来,有几千人成功登顶。但是,也有几百人永远留在珠峰。然而,对登山运动没什么热情的人来讲,似乎不太明白这些登山者的想法。

坦白讲,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描摹这些人的行为,一点也不为过。报道中提到,“运送珠峰遗体价格高达48万”,可事实上,一个登山者打算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件“很昂贵的事情”。据悉,攀登费用在(30-50)万左右。因为,登珠峰不像普通的登山。在攀登之前,需要长时间的体能准备,以及相应的团队保障。

可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一定“登顶”成功。所以,我们也能清晰地知道,“登珠峰”应该是“富人的游戏”。一般来讲,即便不是“巨富”,起码对于登山的费用来讲,应该不至于倾其所有。与此同时,还要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因为这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实现的事情。

登珠峰除却需要好的身体条件,天气状况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月,可能就那么几天适宜“安全登顶”。所以,“时间成本”也是很高的。总之,要是“财务不自由”,基本上也不会去触碰“登珠峰”这件事情儿。于此,就“凶险的攀登”来讲,压根儿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更高挑战。

而对于还没有将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征服的人,肯定是难以理解的。于此,对于很多登山者来讲,多半是商业上获得较大成功人。而对于还停留在“买房娶妻,年薪十万”的人来讲,似乎根本不会明白,也根本不会去体验。当然,人生的认知,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一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已经讲得很明白。

“登珠峰的凶险”并不是一个未知数,这就像人知道自己终究会死一样。但是,对于生命的体验来讲,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探索。“登珠峰”如果没有挑战,可能也就不会吸引那么多登山者。而正是因为“登珠峰”的不确定性,才让“登珠峰”变成一种极限挑战。

当然,对于“凶险”来讲,本来就是一种挑战的元素。甚至,对于“登珠峰者”而言,可能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征服自然的凶险。这种“执念”好不好,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普遍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纳这种探险式的人生体验。

说到底,这种探险式的体验,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而非关乎“探险实验”。人与自然的博弈,已经越来越直接。甚至,在最新的地质研究报告中,已经将当下的地质变化期,定性为“人类世”。言外之意,就是人类活动已经完全意义上在影响地质的演化,最显著的就是气候层面的问题。

不过,人类对于生命的不同体验,都是在实现自我的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是动态的,游离的。至于,主流的认知,觉得“登珠峰”很不划算,其实还是建立在主流生活的基础上去看待的。坦白讲,主流的生活格局,基本上是复制型的“人生格局”。

读书,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父母如此,孩子也如此。并且,很多时候,还被称之为“人生赢家”。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绝对正确”的人生。只是,从世俗的角度上而言,属于较为优化的一种选择。但是,就个体来讲,如果自己有能力,去打破常规,去寻找自己认为好的方式,着实也是好的事情儿。

无论是“登珠峰”,还是选择诗和远方。其实,本质上不矛盾。因为,“自我实现”每个人都需要。虽然,每一个人选择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就值得去追寻。可惜的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已经被公认为“变现能力”。

可是,这真的好吗?熊培云曾在《生命在银行里》的一首诗歌中写道:“害怕活得太久,你和他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把时间换成一堆金币,一堆金币,一堆响当当的金骨灰,你把生命安葬在银行里,让银行成为最大的公墓。具体的言外之意,想必也是一目了然。

是的,生命价值的衡量,应该走向多元化。“有钱”虽然主流,但不应该被“有钱”锁死。只有不断的拓展生命认知的边界,才可能理解生命价值的多元化。也只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感受到更多生命的乐趣。所以,对于登珠峰的未归者,我们应该介入更多元的接纳,而非只是认为:“他(她)们在作死”。

相信,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登珠峰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当然,一个大前提是,自己真的渴望去攀登,而非跟风去攀登。如果,一个人只是为跟风攀登,那么所谓的“冒险精神”就是一种“作死前奏”。而对于真正热衷攀登的人,就算可能赴死,但也算回到故乡。因为,热爱的实现,就是生命的本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