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陈台湾弃留疏》:改变台湾历史命运的谏言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渡海征伐台湾成功,清朝收复台湾,实现全国统一。清王朝收复台湾战役,历时两个月,但事关台湾命运的一场战后争论,却长达八个月,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正式划归中国版图。《恭陈台湾弃留疏》,这一事关台湾前途命运的谏言书,由此永远铭刻在台湾历史丰碑上。

这道奏疏出自施琅,清王朝武力收复台湾的“鹰派”人物,潜心谋台十三载,两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三次率军出征台湾,最后以六十三岁宿将征服台湾,一战成名,彪炳青史。施琅功成于收复台湾,而名就在固守台湾,在朝廷弃台与守台争论的关键时刻,这道《恭陈台湾弃留疏》,据理力争,力挽狂澜,扭转了台湾历史命运。

自明郑政权退据台湾,清廷与明郑抗争了二十年,有关抚台与攻台的平台方略,清王朝一直很“纠结”。康熙帝即位时朝政由满族勋贵鳌拜等把持,此时清王朝己统一了中国大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台湾不过是弹丸之地,清朝政府根本没有收复的打算。鳌拜等提议裁撤东南沿海水师,迁界禁海,筑堡巡边,收缩防线,但是朝廷中主张收复台湾的大有人在,认为“天朝之地,不可轻弃”。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十三年前就上了一道奏折《边患宜靖疏》,极大地激发了少年康熙的雄心壮志。

康熙五年(1666年),清王朝发动两次征讨台湾的战役,都因船队海上遭遇风暴而半途折返,以招抚为主解决台湾的呼声大涨。施琅因两次征台不力被免去福建水师提督,改任内大臣虚衔留京闲居长达十三年。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计擒独揽朝政大权的权臣鳌拜,十八岁的康熙正式宣布亲政。年轻的康熙皇帝正欲发兵征讨台湾,三藩之乱又迫在眉睫。前明叛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王占领从云南至福建的半壁江山,大有自立为王之势,三藩问题是比解决台湾问题更为迫切的心腹大患。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月,清廷下诏撤藩,“三藩”举兵反叛,大清王朝一时烽烟四起。明郑政权水师趁机登陆厦门,勾连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清。自康熙登基至出兵收复台湾,大清就招抚一事与明郑进行了十次谈判。康熙还派朝廷重臣刑部尚书明珠亲率使团去台与明郑“和平对话”,提出“通商、入京、纳贡”三大招抚条件,允许郑经在台湾“封王”。但郑经坚持拒绝剃发,坚持台湾归属依朝鲜例,甚至坚持清廷让出厦门作为其长期据点,和谈陷入僵局,招抚己成死局。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清王朝解除了心腹大患,决定出兵征伐收复台湾,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此时清王朝在西北还有一个强大对手葛尔丹正在崛起,频繁袭扰和威胁大清王朝。平定准嘎尔蒙古,东南沿海稳定至关重要,收复台湾势在必行。平台大业的历史重任,康熙皇帝心中早已选定施琅,十三年磨一剑,刀剑出鞘,志在必得。

施琅这次出征收复台湾战役,毕其功于一役,而事关台湾命运的弃留争论,却是始料未及,完全出乎意料。就连当初一心夺取台湾的舵手康熙皇帝也偏了航向,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朝廷多数官员同样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内阁大学士李光地更是出奇提出:“台湾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通”,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有亦听之”。而福建总督姚启圣坚决认为,如果弃金、厦而不守,置台湾而不问,则“五省之界不能还,六省之海不能开”,守住台湾,才能永绝海滨之祸患。

清政府“弃台论”甚嚣尘上,朝野莫衷一是。在事关台湾命运的关键时刻,施琅慷慨陈词,直抒己见,在奏疏中建言:“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台湾、澎湖,一守兼之。”“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

这份近两千字的奏疏中,施琅用“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八个字,阐明了台湾的“战略枢纽”地位。用“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九个字,指出了台湾对我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屏障作用。用“一守兼之”四个字,揭示了台湾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关联价值。提出“断断乎其不可弃”的固守台湾主张。

施琅以其数十年对台湾的认知理解,以征战台海亲身经历为佐证,以其一腔炽热的爱国热忱,深刻阐述如果台湾弃而不守,必将重归荷兰人之手,将成为中国百年之大患。施琅所上的这道奏疏,其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出兵攻取收复台湾,促使台湾保留在清朝版图之中,对于巩固东南海防和固有领土主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六日,康熙就施琅所请设台湾镇守官兵事征询意见,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之不守,尤为不可”。朝廷采纳了施琅的奏疏,决定留守台湾,改变了台湾的前途命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施琅去世时,康熙大帝以天子之尊,在其所颁敕建碑文中,赞许施琅“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六月于迈,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祥,朕深嘉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