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鹏
1986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
2005年以预科班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列宾美院油画系
201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2年成为中国油画院特邀青年画家
2015年于中国油画院承办的中俄油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结业
2016年加入留俄(苏)美术家校友会任副秘书长
2017年加入俄罗斯美术家协会
展览
2009年 入选圣彼得堡美协秋季沙龙展
2011年 《列宾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展》
2014年 《黄远鹏作品展》于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办
2015年 《中俄油画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班结业展》
2016年 《黄远鹏素描作品展》于北京舞蹈学院艺典坊举办
2017年 入选《河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
《留学归来》—黄远鹏 尉捷油画作品展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举办
《中国油画院建院十周年特展》
2018年 《寻源问道》—中国油画作品邀请展
《传承的路上》三代留俄(苏)艺术家联展
入选“新麦田”计划——第一届人美油画大展被评为优秀作品
出版
2016年 《素描基础–教学素描与速写》主编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7年 《传承-全国中青年油画学术邀请展作品集》编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7年 《叶城之光》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品收藏
列宾美术学院 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河北省美术馆 江西省美术馆 岭南美术馆
乌海市美术馆 半岛美术馆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美术馆及政府机构收藏
艺术的本分
文 | 黄远鹏
艺术是个大概念,年轻的我还不敢妄谈,它包含着许多艺术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丰富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我热爱的是绘画,对于的油画更是钟爱。我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从兴趣开始,并慢慢爱上这份差事,然后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些成绩。
《远眺图拉河》60x100cm 布面油画 2017
《古老的小教堂》70x90cm 布面油画 2017
《古堡远眺》60x90cm 布面油画 2017
很多朋友叫我艺术家,有些哥们更是调侃称我黄大师,真心惭愧。更希望一些老师叫我“小黄”,别人叫我“画画的”,直言“画的还不赖”反倒是让我爽快很多。常有人问起“画了多久了,基本功不错呀”,忽然一想确也画了近20载的时光。这让我不觉一惊,年少时的热爱竟真的慢慢成了我的事业。多年的坚持,接触了很多良师益友,受过很多先生的教诲,不觉对艺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陋见,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一些作品陈之于艺术同仁,共同探讨。
《涅瓦河畔》140x40cm 布面油画 2015
《远眺涅瓦河》200x110cm 布面油画 2017
首先是真诚,对一处景色,一个瞬间,一个事件产生兴趣,有了感受,形成感情,然后真诚的表达出来才有可能打动观者。自己表达的都不真诚又怎么去打动别人呢?记得小时候看木匠出身的父亲画图就很起劲,小学时便拿一些铅笔和彩笔随便画画。画的大都是一些卡通人物,花儿盛开,蓝天白云。那画的真心起劲,周末的时光很快就打发了。六年级时画了张“我爱我家”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当时不觉得好,却获了奖。多年后再看仍让我感动,孩子的真诚,直观的表达扑面而来。多年的训练之后很多作品却没有这么动人,也许是表达的没那么真诚了吧。
《古镇中街》60x80cm 布面油画 2016
《傍晚》60x100cm布面油画 2018
在列宾留学时导师萨卡洛夫来画室看画时便经常说“用心去观察,真诚的表达你的感受”,还经常跟学生念叨“你不算真正的画家,你表达的还不够真诚”。多年过去,90多岁的老先生的话语一直在耳边回荡。这慢慢成为了我的绘画标准,画的不真诚是不行的。回国后来到油画院跟随杨飞云老师继续学习,他也经常提起真诚来。一次看画时他语重心长的跟我说到“小黄最近有点进展,画的比原来真诚了,你不要总拿在学校学过的东西去套对象,要好好的看,真诚的画”。尤其列宾近年毕业的学生有些确也学的不错,但总爱拿学到的办法去摆好了再画,没有真诚的去观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表达的也不够真诚。画画时要忘掉学过的东西,真诚的去画,这样才能画出一些感人的画出来,学过的东西也会自然的流露在作品当中。在真诚的表达面前一切技法和方法都显得华而不实了。
《油菜花开》120x100cm 布面油画 2018
《黄昏》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
《太行人家》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
第二是热爱,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追随留俄留苏前辈们的脚步,莘莘学子的我来到列宾美院学习,七年的学习基本都是学校宿舍,宿舍学校,两点一线的不断重复。其中自有孤独和烦躁,正是对于油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我坚持下来,并乐在其中。列宾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油画课被安排在每天中午12:00到15:00,因为冬天只有这三个小时天是亮的。而其他时间被划分为三个时段:9:00到11:30是上午素描;3:30到6:00是下午素描;7:00到9:00是学生自习画速写。所以说很多人讲的列宾美院9个小时的课程就是指不包括自习的时间。而密集的课程除油画课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按时参加的。多半中国学生会不上上午的素描课,因为确实太累了。正是对绘画的执着和热爱让我成为了那几个少有的,每天坚持9小时全程课程的中国学生。
《黄昏的涅瓦河》30x40cm 布面油画
《涅瓦远眺》35x50cm 布面油画
凡画画用功我相信都不算刻苦。我如果一个月不去画画,就会抓耳挠腮浑身不自在。画画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一种使命的召唤,一种对热爱的事业的追求。父亲多年经营积累做了一个小产业,他很希望我能子承父业的继续经营。但因为热爱我选择了画画。妈妈也不太在乎我的作品,扔了折了毁了的也很多,可这都没有动摇过我对绘画的热爱。在留学时真的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的画画,一两天没怎么吃饭是常有的事,而一顿会补一周的饭。不是夸张,大哥秦烨曾炖了一周的红烧肉,被我回来一顿就给我吃完了。那时175的我体重才90多斤,饿的跟个难民似的,现在想起来确有些可笑。因为对绘画的热爱我的成绩一直不错,《老妇人》《安娜》《黄色女人体》等多副作品都被学院留校收藏,《奥莉雅》还参加了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优秀作业展,我的作品还两次入选了美协举办的展览。经过七年的学习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创作《节日》参加了学院的优秀毕业创作展。
《黄色静物》16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
《花卉与水果》120x115cm 布面油画 2017
在快毕业的时候,我遇到杨飞云老师带队中国油画院画家赴俄罗斯博物馆临摹和写生,有幸结识杨老师是我绘画的转折点。杨老师对我很好,让我跟他一起画画,《安妮》就是那时候跟杨老师一起画的。他对我的作品也给予了肯定。在临摹期间,有一天需要办理俄罗斯博物馆的临摹,我于是陪同杨老师去办理相关手续。早上八点出发,到下午五点多才办好,一天几乎滴水未进,我都饿扁了,回去后我直接钻进一家餐馆大吃一下。吃饱喝足回到画室锁门,发现杨老师竟然已经几乎画完了一幅油画肖像,旁边放着已经凉了的盒饭。顿时心里一颤,那时天色已渐渐变暗,8点多了。这种对油画的真诚的热爱感动了我,他的作品也让我激动,佩服。我于是决定毕业后去中国油画院继续学习。
《彼得堡的回忆》120x130cm 2015
《白色静物》140x90cm 布面油画 2010
《节日》380x200cm 布面油画 2011
俄罗斯留学归国学生有个通病,在俄罗斯学习的东西很难在中国这片土地有继承发展。就如同拿了一个寒带的优质种子却很难在亚热带发芽。因此多半列宾毕业的优秀中国学生回国后总会水土不服一样,很难画出一些动人的作品。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幸运的接壤到了中国油画院的土壤。在油画院的6年多继续深造学习让我逐渐把俄罗斯所学接了中国的地气。无论人物、风景和素描都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我的绘画也一步步走向成熟,这一切跟我对绘画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他促使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的不断追求。
《婷婷》60x50cm 布面油画 2011
《安妮》80x60cm 布面油画 2008
第三是写生,在今天这个获取图像手段异常便捷的年代,作为画家,不应满足于各种处理手段提供的间接图像资料,而应经常走入生活,走近人民,回到绘画的本体,从审美的原点出发,热爱自然,礼赞生命,强调真切体验、真情实感,在天然纯朴的原素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努力创作。写生是绘画艺术赋予我们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得真诚、朴素,从而更加热爱生命艺术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它是艺术家获取创作灵感和精神体验的源泉。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表现生活中的人民,写生体验和创作,是一个有出息的画家应该经常持守的本分;是亲近自然、表现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是画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自然中的写生,人类发现了绘画规律,发现了光色空间,创造了完备的绘画知识与法度。无论古今,人们都认同一个道理,就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景写生就是在源头上有效地获取艺术的生命元素。作为一个画家,不可久离,更不可不做,否则难逃苍白、概念、做作等弊端。正如巴尔蒂斯所言:“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一切科学的成果是因研究自然而发展,一切艺术的创造是因体悟自然而进步。
《安娜》140x90cm 布面油画 2009
在俄罗斯上学时导师戈留塔经常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也几乎全由写生而来,画的也大都是他熟悉的事物,他的家人朋友,门前的风景等等。在他的影响下我也画了一些朋友和同学,连课堂习作画的也大都是熟悉的人。每天上学经过的列宾后花园和泛着微光的黑色涅瓦河都在我的写生里。《黄昏的涅瓦河》 《涅瓦远眺》 《涅瓦河畔》等许多写生都是生活的记忆。因为熟悉,这里面就自然的流露着生活和情感。导师还经常强调要写不要描,几乎每天都在吵吵着写,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希望我们画的生动,千万不要死板,不要对着客观事物不断描摹,要有激情,要有感动,要真诚的表达。毕业后幸运的来到油画院,在杨飞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经常到一些偏远山村去写生,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探寻美的事物。这期间我也画了一些较为满意的作品,《施大爷》 《老村长》等作品就是在陕西的农村施家沟画的,《黄昏》 《太行人家》是在太行山的写生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要贴近生活,生活并不简单是指自己的生活,而是多个层次的,多面的。画家要走出象牙之塔扩大我们的生活面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去深刻的感受生活,感受生命,激发画家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而将对生活的强烈情感真诚的表达在画面之上。作品《新鞋》画的便是一位老妇人在为远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做一双新的布鞋,那一天是八月十五,是团圆的日。她递给我一块自己打的月饼,聊起一些儿子的琐事,我于是想起自己的母亲,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我把这些记录在了我的画布上。 写生连接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爱,愿我们在写生中寻找体会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新鞋》160x120cm 布面油画 2012
第四是对美的追求,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和精神的提升而存在的。美术的根本意义是用绘画技术来表达美感,而美感是发端于心灵的感动。在艺术创作中没有感动的美是苍白的;没有美的感动是低俗的。无关痛痒的冷漠与物欲横流的鼓噪、宣泄,都是艺术品质的大敌。对美好事物有感动的人,是由艺术家内在生命中的品质格调所生发的。如果一个品格低下且没有审美追求的人搞艺术一定是一个错误,那样不但自己浪费生命,也会污染他人。
《老村长》160x80cm 布面油画 2012
回看历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的外状可以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但是其内质若离开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就会成为精神的废品,被历史所抛弃。个性表达决定特征,而共性追求却决定水平。艺术史证明,不真的东西不能感人,不善的东西没有价值,不美的东西就不是艺术。美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就在生活当中,就在大自然里。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只是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感受,去表达。我们需要用纯真的眼睛看世界,很多让人感动的美丽稍瞬即逝,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眼睛去寻找那一份真实动人。绘画是寻找美的道路,是抓住美的方法,是表达美的途径。凡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愿我们能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李叔同肖像》80x60cm 布面油画 2018
第五是要有寻源问道的精神,“寻源问道”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的学术宗旨,强调深入研究西方油画造型语言体系,以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艺术精神为出发点,崇尚永恒、和谐的艺术法则,致力于传承与体验,追求纯正的艺术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宏观价值追求。源,乃为绘画艺术的传承之源及它所包涵的一切综合价值;道,是我们追寻的艺术精神与法则。在图像泛滥和标准缺失的当代,重扬崇高与美好的旗帜显得尤为必要。
《老妇人》55x50cm 布面油画 2005
《奥莉雅》60x50cm 布面油画 2006
在当代,追求价值多样早已经成为时尚,但往往忽略了核心价值。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全盛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与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端正和昭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艺术领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寻源问道”目标的设定,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即希望通过有诉求的思想和实践探索,促进油画艺术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且在创作上诉诸作品物化形态的具体性,鲜明地提出涉及或关系油画艺术核心价值的认识。就此意义而言,作为目标追求的“寻源问道”,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到今天而历史地提出的文化自觉要求。
《老藏》170x120cm 布面油画 2014
《施大爷》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4
油画艺术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才有创新的可能,只有在掌握绘画本质规律的前提下才有表现的高水平,只有建立高标准的价值取向才有发展的可能,只有热爱生命、关注现实、贴近自然才能远离苍白与概念,只有出自艺术家心灵的感动才能真正的感染人。绘画的根本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其一,是画面上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力;其二,是画面背后的情怀格调与品质内涵,这两者都是硬指标,是衡量绘画的重要尺度。在中国油画院的学习期间,我一直在“寻源问道”的主旨下进行艺术创作,尽我所能地寻求、追问、探索,希望未来能创作一些更好地作品出来,希望能在油画语言、精神内涵、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所进展与突破。
《窗前》170x150cm 布面油画 2018
于我而言,对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亲近自然回到写生,本着寻源问道的精神不断创作追求,便是艺术的本分。感谢上帝让我选择了油画事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我愿追随他的指引坚守艺术的本分,希望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远些。 最后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先生们的指导和朋友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